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津 《图书馆杂志》2006,25(1):74-75
去年的今夜,我在为即将交给出版社的《顾廷龙年谱》写序,而现在我又在为我自己的集子写序了。我的心情仍然是那么不平静,因为在前几天,我还在为我的另外二本书写序。写序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它和写别的文章不一样,但因为是自己的书,又不得不写,而且还得抓紧写。  相似文献   

2.
时统宇 《视听界》2009,(4):114-114
写这篇稿子时,内心特别矛盾。左右为难之处在于:我还凑不凑这个热闹?这个双月谈的稿子我已经准备好了,再写一篇悼罗京的吗?罗京追悼会当天,有的报纸的副刊整个一个版都是悼念罗京的文章;说来也巧,有个省的广电厅办主持人培训班,需要请国嘴去讲课,托我联系,这天与罗京的同事或短信或电话——大家都很忙。  相似文献   

3.
邢学波一再要我给他的书写个序。我怎么推也推不了,拖了几个月。他还是执著地要我写。写点什么?想来想去,就记者的转型问题写一点意见吧,这既是给学波.也是给今天的记者们——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为不少人写过书序,渐渐形成一些想法,认为写书序小能只对“书”,还应对“人”:只有先把作者说清楚了,才能让读者了解这本书为什么写,写些什么,有无一读的价值,以达到知人论书的地步;另一点想法是,必须把写序者本身也放进去,为什么写这篇序,对所序之书有何评论,能否和自己的学术观点相印证、甚至辩难一番,这样的书序才不流于空泛庸俗,且有味道,能起到导读作用。  相似文献   

5.
三、多少反为突出其多,只写其少;为突出其少,只写其多。 1.以多写少人们平时有这样一种心态:田地荒芜,寸草不生。如直写其百亩无苗,光秃一片,未必觉其如何荒芜。不若说地上稀稀落落地长着几根黄弱的小苗,在田地里瑟瑟地抖着,就更显得荒凉了。比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本意是写自己的孤寂无伴,但写起来却热闹得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月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又是“交欢”,又是歌舞,哪还孤独呢?但细一看,“对影成三人”,不过是清冷的月和无情的影而已。那交欢和歌舞不过是独自在那儿发疯罢了。在表面热闹的场景中隐显着巨大的孤独之情。  相似文献   

6.
陈颂英 《新闻窗》2008,(6):99-99
这是我平生写的第一篇“序”。 我历来认为,给别人的著作写“序”,至少应该有长者的功德、学者的睿智。我乃一介草民,既无提携之力,又乏星辰之光。即使勉强铺陈出一篇文字,也难以起到为著作提纲挈领之功。捧读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即将出版的饶宏宇的作品集《采访与感悟》后,我深深地被她的作品所感动,很乐意为她的新书作序。  相似文献   

7.
本书作者(《解放日报》编委、文艺部主任吴芝麟——编者)也算一位老记者了。我和他相熟已久。他希望我能为本书写篇序,但也未要求细评书稿,“随便说点自己想说的话头就成”。我感谢他给我这种自由。确实,序无定格,如果书的内容是系统而深致的,序言自然以评介、阐释为好,如果书稿是一种涉足宽散的自由文体,那么序言也不妨自我放松一下,找个话题参加闲谈,凑个热闹。本书的书名《记者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挺好的话题。它使我想起记者文学在现代文化结构中的特殊职能。我听说的“记者文学”并不是一种特别的体裁样式,而是指一  相似文献   

8.
文品与人品     
我从来不为朋友们的著作写序言,可是我乐意为尹均生教授的《文苑萍踪》写序。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乐于为朋友们的著作写序?我说:“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写序比写评论文更难,要具备一些条件:一是要熟悉作者其人其事;二是要熟知其作品;三是要没有任何功利因素,可以畅述己见。有此三端,我就不敢轻易写序言了。  相似文献   

9.
横向通讯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标志来安排层次,或按事物的性质不同梳理材料。 这种通讯结构形式,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以空间为序。这是一种主要依空间方位的变换划分层次的方法。如周定舫采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英雄纪念碑》(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就是这样布局成篇的。记者先写“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的印象,写碑的坐落位置;再写“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岩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  相似文献   

10.
三月下旬,诗兄丁慨然从北京来信说,他正在编辑出版《范源诗选——神农》,嘱我写序,并向我索求范源的《长爪郎》、《老虎头上的跳蚤》、《神矢》。我在想,给范源写序是义不容辞的,因为他是我们的挚友诤友。范源的有生之年虽短暂,却是闪光的一生,有如闪电划开夜之长空,有如雄鹰搏击暴风骤雨,写深写透实在有难度。他的诗作《老虎头上的跳蚤》是最能代表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像米粒一样渺小/却比老虎威风/老虎吼一声大山也会颤抖/它能喝老虎的血/并且在老虎的头上/像老虎在山林里蹦来跳去/老虎的毛是他自由的森林/想拍死它/望见老虎如血的眼睛/却不敢伸手。”而《神农》,我认为是诗人——一个农民的儿子对中原大地的挚爱  相似文献   

11.
请名人为自己的作品作序,自古以然,于今为胜。今人不仅好请名家为其大作写序,而且好请名家为写评介文章。名人又都是大忙人,故又有由作者代笔、名家署名者。这类序、评多有不实的恭维,少有中肯的批评。夜读南宋姚勉《回张生去华求诗序》(见《雪坡集》卷22),觉得颇中文坛之弊。文章不长,仅400余字,愿抄赠向人求序者和为人作序者: 伏承宝翰,见遗珠联。称张籍之古诗,岂无韩子?赏文潜之妙语,自有涪翁。苟非其人,未当斯任。第愿输于爱助,庸少见于忠谋。  相似文献   

12.
偶然翻书,发现编辑有为书籍写序者,不禁兴味大发,一口气读下去,竟然不能释手,一种别开生面的新鲜感油然而生。由此不觉引起对写序问题的种种联想。近年来,作序之风大开,颇有每书必序之势。这是好事还是  相似文献   

13.
范捷是我大学四年的同窗,又兼篮球场上厮杀至今长达八年之久的球友。他写了书,问我能否为之写序,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者这个题目于我是非常亲切的,平时范捷嘴上功夫总是胜我一筹,这次写序可是羊入虎口,正好由我摆布一番;惧者正如陶渊明“惧或乖谬,有亏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战战兢兢若履深薄云尔”。喜与惧姑且放下,好在写了可以当面在球场上与范捷切磋,或许又可引起争执,面红耳赤,反而是件快乐的事。这是一月以前的事,一直未  相似文献   

14.
这位作者寄稿时,曾附有一封短信,信中说:“去年我参加了两本教材的编写。有一本,印出后我才发现有××长署名的序,一问才知是主编代写的。知道我反对,没告诉我这个副主编。另一本,由我主编的,几个人都提出要写一篇序拿北京去请领导签个名,我未同意。沈阳市一位青年同志送给我一本他们编的书,序是一位××长署名的,却不是××长写的。上周哈尔滨一位同志来信说我和他合作编译的书。他将代××书记或××长写一序,我回信不同意。”看了这封信,我们决定发表来稿。  相似文献   

15.
传统节日报道,好写也不好写。说它好写,因为它是报纸必须体现的内容;说它不好写,是因为这类报道容易写得热闹、漂浮,难以写出思想深度。这一易一难,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突出传统节日报道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朱永刚书序     
王建辉 《出版科学》2009,17(5):108-108
这篇序言是应杨德炎先生要求写的.而他让我写这篇序的起因,可能是十年前我完成了一篇博士论文<文化的商务>,副题是王云五专题研究,交给了由其主政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他认为由我来写这个序"最合适不过".  相似文献   

17.
大凡自学新闻写作的人,从入门到熟练都要经过一个短——长——短的过程。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有人说,现在提倡写短新闻,短了不是很好吗?岂不知前边的短和后边的短有着质的区别。初学写作时候的短,是由于不懂、不会、不熟的原故,因而拿起笔来觉得没啥可写。枣核解板——两句。也不容易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新闻,偶尔抓住一个题材,也不知道该怎么写。这里有许多原因,如选材、提炼主题,写作技巧等。除了这些之外,我以为这和初学者不懂得采访的重要性有很大关系。常常由于不会采访,或采访不深,主题不明造成的。特别是基层通讯员利用业余时间学着写,自以为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十分熟悉,看到一点,或听到一些,就动手写。由于对要写的人或事知之  相似文献   

18.
余杰先生为北村这本最新推出的小说——《愤怒》写序,其中提到了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托尔斯泰的《复活》和雨果的《悲惨世界》,为我们“正确理解”这本书提供了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9.
某报登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杂文的福气——<微言集>序》。盛赞《微言集》作者“逻辑思维中,用激情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微言集》这本书写得如何,序文是否有真知灼见,姑且不论,书名“微言”,就叫人  相似文献   

20.
《编辑心理论》花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姬建敏的专著《编辑心理论》即将出版了。她抱着书稿清样,兴高采烈地跑来要我作序。建敏善言:“写什么怎么写都行,有个序,我这书就算完整了!”怎么好推辞呢?序者,绪也、叙也。但对编辑心理学,我没有系统研究过,序写不来,只能写点儿散叶花絮。要赏新曲,还得细翻《杨柳枝》,读读建敏女士这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