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纯树 《军事记者》2011,(12):47-47
时下,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大批来自基层的生动鲜活的报道深受官兵好评。  相似文献   

2.
日常工作中不时碰到一些作者的来信,询问他寄来的稿子收到没有,处理情况如何。有些信言词恳切,极为感人。有的说,我寄去的稿子已有好长日子了,我知道自己水平有限,稿件不一定会采用,但总盼望编辑同志能在百忙中提点意见,有个回音。尤其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和文学青年,对自己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花费了许多心血,熬了不少不眠之夜写出来的稿子十分珍惜,从投邮局那天起,就翘首以待,巴望着编辑的回音。然而,多年来我们有些不成文、已成习的稿约制度,却相当严重地束缚了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我们常见到的刊物的“稿约”启事,总有那么几条规矩:几千字以下,“稿件一般不退”,“人  相似文献   

3.
大凡吃上“爬格子”这碗饭的人,恐怕没有喜欢退稿的。有时偶然碰到一次退稿,并附有编辑的“亲笔信”,便如获“至宝”,拜读再一。 笔者就曾有过这样一次幸遇。今年元月中旬,忽  相似文献   

4.
作为编辑,处理退稿是谁都会遇到的事。在繁杂的编辑工作中,以退稿与组稿(约稿)相比,人们的兴趣显然是在后者。然而,“退稿效应”确实存在。尤其是当它频频光顾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还是两年前,我在处理一件退稿时,除了向作者说明理由外,又多写了几句表示歉意的话。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件对于编辑来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工作,却产生了一系列戏剧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人不敏,却偏爱爬格子,退稿信自然也收了不少。脸红、心跳,是始拆此类信件的第一反应,接下来常生感激和惊喜。因那信中除了凝聚着心血的稿件外,往往还附有编辑的抚慰和期望,有的甚至附带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政论家,1896年8月9日创刊的《时务报》,得以在数月间流传江淮,风行海内,创日销量17000多份的历史最高纪录,原因就在梁氏所著政论大受欢迎。他的政论,立论新颖,行文流畅,而且笔锋常带感情。其代表作《变法通议》,以进化论观点说明天地间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他列举大量史实证明:因循守旧,造成了中国今天“百事废弛,卒至疲敝”,认为“变者,天下之公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才能在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形势下求得祖国的长治久安。在万马齐喑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梁启  相似文献   

7.
我不理解这样的“概不退稿”杨润近些年,全国大多数报刊实行了“概不退稿”的“政策”。我是个爱耍点小聪明的人,总以为天下没有感动不了的上帝,就在寄长一些的稿子时附上足够的邮票,并注明“如不能刊用,烦请退回”的字样。然而这一招并不灵。我又想寄退稿还需信封,...  相似文献   

8.
退稿信     
记得那是1985早9月份,我收到当时《今晚报》副刊部主任的退稿及附信,上云:“此文写得通俗易懂,自有其言之成理处”。读此,我心下不免喜滋滋的。可往下读去,觉得高兴太早了:“然仔细推敲之,便可见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颇多”。接着,一下子就列举了三条意見: 一、大龄青年征婚,应当允许她(他)们有选择方式的自由。以诗征婚,似亦不应受到指责。二、诗写得不好,或有借鉴古人处,似亦不应苛求,因为这不是在搞赛诗会。  相似文献   

9.
话说退稿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15  
陈灿华  张曾荣  王璐 《编辑学报》2002,14(2):103-104
阐明退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和退稿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认为编辑应站在期刊求生存和求发展的高度,站在作者本身的角度正确对待退稿问题,做到"审稿准确,诚恳待人,讲究方式,秉公办事".  相似文献   

10.
感谢退稿     
感谢退稿陈根生写下这个题目,心里不免踌躇起来,大凡投稿的。十个有十一个巴望一炮就响,你是不是神经有毛病竟称道起退稿来?可我不仅完完全全神经正常。而且确确凿凿实实在在这是切身体会。这几年出县、市、省开了几个会,会上个别大学教师听说我不过是个中学教员,眼...  相似文献   

11.
退稿信     
记得那是1985年9月份,我收到当时《今晚报》副刊部主任的退稿及附信,上云:“此文写得通俗易懂,自有其言之成理处”。读此,我心下不免喜滋滋的。可往下读去,觉得高兴太早了:“然仔细推敲之,便可见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颇多”。接着,一下子就列举了三条意见:一、大龄青年征婚,应当允许她(他)们有  相似文献   

12.
我曾写过一篇《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写作体会,寄给《中国记者》,10多天后,收到退稿并附有该刊编辑的一封信。信中说,此稿不适宜在《中国记者》上发表,但可寄给别的业务刊物,有希望发表。我按这位编辑的指点,将稿件修改后寄给《荆州报通讯》,不久就被该刊以较大篇幅发表了。《中国记者》让有希望在别的新闻刊物上采用的稿件另稼给婆家,这种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关于电视的话题。 香港回归后的第二天,中央电视台的晚间节目中播出了记者采访民族英雄林则徐后人凌青先生的专题。凌青先生十分动情地说,先祖的遗愿终于实现了,想在这里引用陆游的诗告慰九泉之下的他老人家。随着他的吟咏,屏幕上打出同期声字幕如下:“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亡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将“王师”硬是变成了“亡师”,弄得观众惊诧莫名。堂堂国家级电视台,居然将中学生都耳熟能详、信手写来的“名人名言”,搞得如此不伦不类,直叫人为之赧然。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报由高校主办,为主办学校服务,是展示主办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社会办期刊,高校学报的作者主要是本校教师、研究生,以及少量校外的科研人员.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高校学报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退稿量.但是以内部稿件居多的高校学报,稿件作者大多是编辑部编辑的同事、朋友、甚至领导,编辑部要做到退稿不退人或要被退稿件的作者心服口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笔者总结了在退稿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了以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我现在担任省、市和中央10多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与特约记者。1986年被采用的文稿近百篇。许多年轻的朋友问我:“何以有今天?”说起来真是中药铺里的抹布——酸甜苦辣都有啊!我今年52岁,搞通讯报道工作已有30年的历史。但开始搞这一工作时,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每年写稿10篇或20篇,都如石沉大海,可谓“屡投不中”。后来写的许多稿子也被纷纷退了回来。这时我想自己充其量是个初中生,不是干这一行的“料子”,再加上听到一些冷嘲热讽,便决心“洗手”不干了。可有一次,无意中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则名人轶事:世界著名的英国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有感于写作,但开始向许多出版社和文学报刊投稿时,得到的却是743张退稿条。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写作。后来,他的作品终于问世了。当他到75岁逝世时,共  相似文献   

16.
编辑与退稿     
作为一个编辑,自然要经常处理退稿的事。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许多同志就很少会去考虑在退稿问题上有什么必须注意的地方。但是,如果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心情,体谅他们的要求,多为他们设想,则很有一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想起写到,有如下几个看法: 一、退稿字数的规定,宜予放宽。对这一点,各报刊和出版部门口径不一,甚至相差很大。有的笼统规定,只退长稿,不退短稿;有的定得较为具体,五千字以上退,五千字以下不退,自留底稿;有的规定手抄稿退,油印稿、复写稿不退;有的在征稿启事上明言:需退稿者,请予注明;等等。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报由高校主办,为主办学校服务,是展示主办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学术期刊.不同于其他社会办期刊,高校学报的作者主要是本校教师、研究生,以及少量校外的科研人员.在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高校学报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退稿量.但是以内部稿件居多的高校学报,稿件作者大多是编辑部编辑的同事、朋友、甚至领导,编辑部要做到退稿不退人或要被退稿件的作者心服口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笔者总结了在退稿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了以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庞大的苏联军队的瓦解似乎一直比苏联帝国本身的崩溃还要令人感到吃惊,因为不少人,尤其是苏共和苏军里的保守派,曾指望苏联军队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来挽救“党和国家的覆亡”。大厦的动摇永远是从最不起眼的基础发生的。对于苏军而言,有关其建军的意识形态的瓦解,令其在面对越来越猛烈的变革之风时,成了断线的风筝。  相似文献   

19.
关于编辑部退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蔡琳  王秦玲  孟凡婷 《编辑学报》2009,21(4):342-343
从科技期刊编辑部退稿的源头开始,阐述什么样的稿件一般会退稿,如何决定退稿。编辑部应谨慎对待退稿问题。阐明在退稿中编辑应有的态度及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退稿的奇缘     
我1977年初到中青社三编室时,曾负责处理投稿的初审与回复.自发投稿的采用率不高.老编辑交代说,稿件用还是不用,要以编辑室的名义写信回复.书稿不用,也要恰当评价,说明退稿理由,有礼貌地回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