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讽谏作为诗歌的一大社会功用,从<诗经>时代就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正是<诗经>中大量的讽谏诗开启了中国讽谏诗之端,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屈原便是一继承者.屈原的作品特别是<离骚>所流露出来的讽谏意味正是继承和发展<诗经>中这种讽谏传统而来的,同时这种讽谏特质在经过屈原的发展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讽喻、批判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
早期工尺谱于隋前便已产生,至迟定型于晚唐,并成为燕乐的基本记谱法.这种谱法入宋后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沈括的“燕乐用声”、陈旸的“筚篥”指孔谱、姜夔的“古今谱法”、张炎的“管色应指字谱”等等,均是同一谱式,说明工尺谱已成为宋代燕乐的通用谱式.半字谱的产生则是由早期工尺谱字的俗体字发展而成,同样应定型于晚唐,并成为一种独立的记谱法.入宋后,半字谱与工尺谱同为燕乐通用谱,工尺谱用于理论著述,音乐实践则用半字谱.工尺谱与半字谱是同一谱法的两种形态,从晚唐到两宋均未曾改变.从各种迹象来看,无论工尺谱还是半字谱均不类梵字,因此逍遥楼楣上“类梵字”的《霓裳》谱就不会如众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是工尺谱或半字谱,或确为“类梵字”的龟兹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