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 ,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 ?原来古代没有“另”字 ,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 ,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 ?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 ,“…  相似文献   

2.
吴耐 《吉林教育》2008,(3):128-12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用书》中第29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教材编著者将辛弃疾(《西江月》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译为“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一见到光,惊飞不定;半夜还有鸣蝉,起了阵阵清风。”在下面的注解中,“别枝”被注为“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选入了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这首词开头的两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中的“别枝”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此注本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第84页,注[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将“别”理解为“另”,事实上是一种误解。这里的“别”不应解作指示代词“另”,而应解作动词“分”。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首句“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字,向有两种解释之争,一曰“别一枝”“另一枝”“斜枝”,源于俞平伯;一曰“离别树枝”源于朱光潜。但细味都牵强:习于博察的人们都知道,鹊巢从来是筑在主枝的叉丫  相似文献   

5.
也说“明月别枝惊鹊”●重庆永川水绍韩宋代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前句中的“别枝”一词,名家所训分歧,致使句意不一。一、训“别枝”为“离别树枝”朱光潜先生云:“‘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  相似文献   

6.
[教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师:同学们对课文五六自然段内容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用“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  相似文献   

7.
“宠”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宠爱,偏爱”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有不同的意思.本文就《郑伯克段于鄢》中“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中的“宠”字的各种解释展开论述,认为这里的“宠”字应理解成“荣宠”.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不同日常语言,诗词的语言又不同其他体裁的语言,南宋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一例。开头两句的“惊”和“鸣”虽是动词,但不是普通用法,而是使动用法:“使……惊”,“使……鸣”。“明月”、“清风”也不是物象的静态,而是一种动态。“别枝”好像不是教材上的“作树枝解释”,而以朱光潜先生的解释为宜,即“别”是离别的意思。因为从下片来看,这里  相似文献   

9.
微格情境《学会查“无字词典”》是江苏版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学会查“无字词典”即学会留心观察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教师教学本课时有如下情境:师:课文中对“骄阳似火”这个词,聪聪是怎样解释的,爸爸又是怎样解释的?生:聪聪像背书似地说:“强烈的阳光像火那样热。”生:爸爸说,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就是“骄阳似火”的意思。师:聪聪和爸爸的解释是从哪儿得来的?生:聪聪是背词典上的解释,爸爸是自己观察得来的。生:聪聪是从字典知道的,爸爸是从生活得来的。师: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解释,为什么?生:…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总是先朗读再解释最后背诵。有没有不一样的古诗词教学呢?笔者最近观摩了北京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陈丽老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的教学后,感触颇深。陈丽老师在四个方面对古诗词教学给予了关注。现结合其教学片段加以阐述。一、关注"读"——不读技巧,读出感受片段一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月别枝惊鹊"。这是什么意思呀?生:惊动了喜鹊。师:什么惊动了喜鹊?生:明月惊动了喜鹊飞离树枝。师:噢,明月惊动了喜鹊飞离树枝。  相似文献   

11.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第二课时一、说话训练,比较理解(老师指导学生齐读课文)师:(板书:更羸是手)“更羸是手”通吗?把“手”移后,加一个什么字就通了?生1:更羸是射手。生2:更羸是猎手。生3:更羸是能手。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对了。这里的“手”是什么意思?生:是“人”的意思。师:哪些词语中的“手”也是“人”的意思?(学生说了很多答案,有:歌手、选手、对手、枪手等。)师:(板书:更羸是……能手)谁能说得更具体些?生1:更羸是射箭能手。生2: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师:说到射箭能手,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里都写过,有一个叫…  相似文献   

13.
高语教材《鸿门宴》一文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字,课下未作解释。《教师教学用书》悔整个句子翻译为:“只叫张良留下辞谢。”其他参考资料均依此说。可见,资料编写者都认为这里的“谢”是“辞谢”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这里的“谢”应该是“道歉”、“谢罪”的意思。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五册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在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写道:“‘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又接着说:“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的意思,但比‘月落乌  相似文献   

15.
十年前,一堂小学语文课上,有位教师教学生识字,在指导学生如何记住“鸟”的字形时,这位教师说:鸟经常停憩在树上,所以“鸟”字的左下角的“一”代表树枝。当时,有的教师惊讶不已,在心里直呼:这是教学错误!不久,在一次中师教研会上,有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也讲到识字教学要尽可能形象,使学生能很快记准字形。他举了个例子,如“婆”字,因为“婆婆”都是女性,所以“婆”字与“女”有关。为什么“婆”字的上半部分是一个“波”字呢?因为,老婆婆额头上的皱纹与水波很相似。听了这一条解释,我们都觉得很形象,但又觉得纳闷:“婆”…  相似文献   

16.
上《秋水》一,笔像往常一样在讲到了“望洋向若而叹”时,附带指出了成语“望洋兴叹”的出处,并强调“望洋”两字不能理解成“望着海洋”。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里的‘望洋’为什么不能理解成‘望着海洋’?”  相似文献   

17.
“线形”教学模式旨在实现学生自能读书,为其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一、“线形”教学模式的基本式1.基本式图示导入铺线→初读理线→细读循线→深读悟线2.实用课例评析课文题目:《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一课时主要教学过程实录:犤板书课题,简要谈话犦犤扣题五问犦师:课文题目中的“别”字是什么意思?生:告别,分别的意思。师:“别了”,课文中指谁跟谁别了?生:“我”跟中国,也就是作者郑振铎跟祖国分别。师:在什么时间分别的?生:1927年“4·12”反革命大屠杀后。师:在什么地方别的,要到哪里去?生:在…  相似文献   

18.
人人是我     
先生解释“我”字道:“我,就是我。”志成记在心里。 下午,放学回家,他爸爸打开课本指着“我”字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9.
那年我当初三年级班主任。一天上午,快要放学时,我到班里说:“今天下午三四节课,我们要清理操场上的杂草。下午上学时,请大家每人带一把小铲或铁锹。”话音落地,男生唐水接腔说:“我不带。”我问:“全班全校人人都带,你为什么不带?”唐水说:“我就不带,你还能咋着?”我有些生气,只因听说他不想上学了,怕他成“流生”,就不愿“得罪”他。于是我说:“你怎么回事?来,到我办公室一下。”我的意思是,到了办公室再告诉他,你反正不想上了,带不带无所谓,只是别在课堂上跟我闹别扭。但唐水并不“领情”,反而质问我:“你叫我…  相似文献   

20.
<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有"明月别枝惊鹊"句,对于它的意思,向来是众说纷纭。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鸟鹊被惊动,飞到另一枝树上去了",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鸟鹊被惊动,飞离了树枝",更有人将其理解为"明月升起,渐渐远离树枝,鸟鹊被惊动"。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其实,会对这句诗的意思产生错解,主要是因为对"别枝"一词不够熟悉。"别枝"一词的出现总是和鸟及昆虫的飞动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