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宁是个好动、凋皮的孩子,他总是惹事,刚开始我很生气,经常批评他,希望他能好好地“守规矩”,做个安静的孩子。慢慢地,静下心来想想,我又发现在他惹事的背后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我家的外甥女辰辰是个伶牙俐齿的孩子,她说话直来直去的,专爱挑别人的毛病,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我经常被她气得说不上话。有时想想竟然常被6岁的孩子“将军”,真是有些不甘心。苦思冥想了很久,我终于想到了一个对付她的“锦囊妙计”。以前我和她对话时,经常让着她,觉得孩子还小也就不去计较。但我发现这样做只会让她愈演愈烈、更加肆无忌惮地说别人。所以我觉得,不应该觉得孩子小,就可以让她“为所欲为”,而应该适时地让孩子也接受这种“礼遇”,让她做换位思考,体验别人当时的处境和感受。所以后来我也经常挑她的毛病了,如:…  相似文献   

3.
高剑 《江苏教育》2014,(4):9-10
说起对孩子的期望,我一下子能想到的首先是我们老祖宗那句“成龙成凤”,其次就是“光宗耀祖”了。仔细想想,父母对孩子寄予什么期望确实蛮重要的,它决定了接下来家庭教育的方针、决策。有时父母的期望对孩子有激励作用--期望不足,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动力,家庭教育失之盲目;期望过高,拔苗助长,容易转化为负能量。我一直在学着调整对儿女的期望,怀孕时,我最大的期望是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接下来不能免俗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生命、理想的延续,为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孩子小的时候,还能按照我们的期望成长,越大就越有个性了,特别是出国留学以后,孩子们有了独立的思想和自己的规划,我的期望就变得实际了院希望他们的一生能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能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感恩幸福。  相似文献   

4.
女人四十     
丽丽 《家长》2009,(8):29-30
时间过得真快,想想9月份孩子就要上小学了。憧憬着他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点,我竟然还有一点傻傻的盼望。好友对于我的想法毫不留情地来了当头一棒:“趁着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功课不忙,一天三顿有人管饭,你就偷着乐一会儿吧——乐一会儿少一会儿啦!”  相似文献   

5.
捉泥鳅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作为“把关教师”被安排到一所村级小学教毕业班数学兼班主任,这个班教师调换频繁,学习风气特差,三十多个孩子,没几个用心学习的。欧湘峰是最突出的一个,他是班里年龄最大的男孩,也是全校有名的“逃学大王”,在同学中还颇有号召力,带着几名“兄弟”来去自由,有时一两天都不进校门,在地里田间到处游玩。老校长把我当成救星,要我一定想想办法,说不改变欧湘峰,这个班就没救了。  相似文献   

6.
忤逆的蛇儿子从前有个叫布鲁斯的孤老头,无儿女。他的邻居见他孤苦伶仃,怪可怜,就劝他说:“你年纪大了,还是收养个孩子吧!”“你这主意不坏,我决定把我今天出门遇到的第一个人收为;子:哪怕是动物也好。”  相似文献   

7.
《绿》文中“了”字的妙用江苏沛县教育局教研室赵后乐朱自清先生的《绿》全文共41句,1000多字,仅用“了”字煞尾的就有18句,但读之不觉累赘、俗气。在朱先生笔下,“了”字或联情,或缀景,或叶韵,使文章更加脍炙人口。一、联情朱先生曾两次游仙岩。一次春天...  相似文献   

8.
“老师,王浩和马亮打起来了。”几个学生跑来告状。我急匆匆赶到教室,“怎么回事?你们就不能省点心,下课就会打仗,你们太让老师失望了!”我狠狠地瞪了他俩一眼,想着用老师的威严压下他们去。“他先打的我!“”你还骂我呢!“”你胡说!“”你撒谎!”两人当着我的面又吵起来了。恰在这时上课铃响了,“你俩说清楚下课再来找我。”我用反感的目光扫了他俩一眼,没想到王浩用挑衅的目光回应我。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了,这么想着我气呼呼地回到办公室。坐在办公室沉下心想想,这两个孩子虽然平时纪律差点,其他方面还是可以的,对待学生要有爱心、…  相似文献   

9.
无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儿女最亲的人还是父亲。我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怒无常的人,动不动发脾气,打人。两年前,我却在无意当中发现了父亲是个很好很好的父亲。其实父亲很爱我们,靠父亲一个人干活供四个人读书,理所当然比登天还难,简直是要了他的命。为了交学费,父亲拼了命地干活。记得一次在给别人装修楼房的时候,父亲的左手受了伤,这伤虽然不算重,但也不轻。母亲见到了,劝父亲说:“受了这样的伤,还是到医院医治一下吧!”“不去,”父亲说话的语气加重了:“一去就得几十块钱,您怎么不想想,孩子还要读书,我们能省就得省,别说这几十块钱了,就…  相似文献   

10.
周一贯 《山东教育》2002,(10):29-29
这是一次作文比赛中当堂完成的一篇小学生习作:我这十几年———长大的求证不知不觉,我长大了。成长中,有喜悦,也有苦恼。苦就苦在……成长的“习题精选”。1.已知:现在是北京时间22:59,还有高100毫米的试卷等着我去做。可是,现在的我,已经累得站不直了,不停地打盹。求:是去睡觉,还是继续做?解:去睡吧。不过,再想想,如果现在去睡,明天老师会怎样批评我呢?不过,还要再想想,我先是个孩子,然后才是一个学生嘛。去睡吧,去睡吧。批阅:起来,起来。谁叫你下午去打球了,快起来做作业,已经是个大孩子了。批阅者:…  相似文献   

11.
听惯了“老师”的称呼,到托班乍一听孩子叫自己“阿姨”还真有点儿不自在,不知为什么总觉得没有老师好听。有几次,我差一点就说了“叫老师!”但看见孩子们那无助的眼神和对“阿姨”深深的依恋时,我想叫“阿姨”也行。静下来细想想,托班孩子来幼儿园,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没有安全感,“阿姨”是他们惟一的靠山,因为孩子们在家基本上习惯了“阿姨”的称呼,到了幼儿园,叫“阿姨”比叫“老师”还亲  相似文献   

12.
宁宁是个好动、调皮的孩子,他总是惹事,刚开始我很生气,经常批评他,希望他能好好地“守规矩”,做个安静的孩子。慢慢地,静下心来想想,我又发现在他惹事的背后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活着(节选)     
那天傍晚收工前,邻村的一个孩子,是有庆的同学,急冲冲跑过来,他一跑到我们跟前就扯着嗓子喊:“哪个是徐有庆的爹?”我一听心就乱跳,正担心着有庆会不会出事,那孩子又喊:“哪个是他娘?”我赶紧答应:“我是有庆的爹。”孩子看看我,擦着鼻子说:“对,是你,你到我们教室里来过。”我心都要跳出来了,他这才说:“徐有庆快死啦,在医院里。”我眼前立刻黑了一下,我问那孩子:“你说什么?”他说:“你快去医院,徐有庆快死啦。”我扔下锄头就往城里跑,心里乱成一团。想想中午上学时有庆还好好的,现在说他快要死了。我脑袋里嗡嗡乱叫着跑到城里医院,见到第…  相似文献   

14.
“我帮老师梳头了!”“我帮老师扎辫子了!”“我把夹子借给老师了!”看着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样子,我暗暗庆幸,刚才我没有强迫他们离我远点,去玩自己的。下午,上完第一节课,我刚坐下,就有一群孩子拥过来,玩弄起我的头发,因为我头发刚冼过,还没干,就先披着。我生怕他们把我的头发弄脏、弄乱,可是想想,闲着也是闲着,难得孩子们这  相似文献   

15.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我一直坚信这句话。所以,要想享受教育的快乐、成功,就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多想想自己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相信办法是想出来的,只要多想想或许就能“柳暗花明”,相信“想”就能“享”!  相似文献   

16.
《父母必读》2009,(6):96-96
你有过被孩子问得张口结舌的经历吗?面对孩子的问题,除了“你长大了就知道了”“是呀,这是为什么呢”“你说呢”“妈妈(爸爸)也不知道…让我想想”,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艰难的沟通     
儿子刘跃的调皮是出了名的,小学时三天两头有家长来找,说,你们家小跃打了我们孩子。每次,我都先向人家赔礼道歉,再把儿子拉过来打一顿。可下一次儿子照样向别的孩子寻衅打架。上高一时,儿子倒不大爱打架了,但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动辄逃学。一天,上中班的我正在家里休息,忽然班主任于老师打电话来问:“刘跃这两天怎么没来上学?是不是生病了?”我的头“嗡”地一下就大了,慌忙说:“他每天一早都背着书包出去,没去学校?”得到于老师的肯定答复后,我一屁股呆坐在凳子上,半天缓不过神来。想想这些年我们在孩子身上所花的心血竟都…  相似文献   

18.
我做了外婆后,就与那些也做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邻居和朋友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对孙辈的照料和教育。“我那外孙睡觉放不下,非得抱着,一放下就哭,没办法,成天抱他到半夜,我女儿倒好,呼呼直睡。”“我那儿子和媳妇吃饭时光知道自己吃,也不哄着孩子多吃点!”“唉!我女儿真胆大,不到两岁的孩子踩着凳子往桌子上爬,她也不管。”……言谈中充满了对孙辈的关心和热爱,流露出对儿女辈的不满。祖辈爱孙辈是人之常情,帮助儿女关怀照料孙辈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但是,在抚养、照料和教育  相似文献   

19.
宝宝VS妈妈     
宝宝马兆亿——我要上幼儿园了 我叫睿睿,再有几天我就1岁 11个月了,算是 个“大孩子”了(妈妈常这么说,我也这样认为)。前几天,听见爸爸和妈妈商量说,要送我到幼儿园了。我一听心里可乐呵了,我就爱找小朋友们玩。 可又听妈妈说,送幼儿园,孩子小了点(我不是一个大孩子了吗?妈妈说话总自相矛盾),孩子会受罪的(哎,当妈妈的总是“心太软”)。 “在国外一岁半的孩子就已经是幼儿园的‘老学生’了,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别总是这样舍不得。”爸爸在劝妈妈(爸爸的心就不太“软”)。 “可是孩子的自理能力还不行,说话也不…  相似文献   

20.
【案例】“该记!”“不该记!”一阵低声争论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食物单元《大米的观察》中(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科学课教材)学生之间的一段对话。我快步走到第6小组。“怎么啦?”一个孩子忙说:“刘老师,我们用放大镜观察米,发现米会变大,不用就很小,我把它记下来了……”“不应该记,这不是米的特点。”“可这是我们的发现呀,老师就叫记‘我们的发现’。”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道理,我没有轻易表态,而是先让他们自己想想办法。“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这样争下去也没用,你们看怎么办呢?”“那还是记吧。先全部记下,然后再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