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受西方20世纪语言论转向的影响,在语言观念上新潮作家出现了由工具论向本体论的重大转化,因此他们在语言形式方面开掘的力度明显地加大了。通过对语言形式的修葺、改造与变形强化语言的指称功能,或者依凭“有意味的形式”负载来自主体特殊的情感信息,是新潮作家最常见的修辞追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以语用功能导向的分析思路,首先立足于语言的基本功能,结合篇章语境分析N的V短语的形成机制,即"指称化",从回指、下指和推导这三个维度对指称化进行了观察和说明。以此为基础,探讨了N的V短语由指称化形成机制所决定的信息性质是如何影响它的语体特征的——语体适应性和篇章命名功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实际话语表达中N的V短语用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话语中人称代词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话语交际中,人称代词起指称作用时具有特指,泛指,照应功能;语用上,人称代词的变异或错位表示不同的语用意图;修辞上,人称代词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交际关系的疏密并能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4.
修辞幻象即语言制造的幻觉。视域在文学作品中以语言形态出现.当这种形态指称的所指超越了客观现实时,便常出现修辞幻象。文学视域在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给修辞幻象以极大的空间,修辞幻象的审美价值也拓展了文学语言的表现视域。视域与修辞幻象间既有特定的对应关系,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多元关系。修辞幻象的生成和领悟,是作者与读者的一种视域沟通。考察文学视域与修辞幻象之间的关系,对从叙述角度领略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译汉中的指称是考研英语翻译的考查内容之一。指称指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是一个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在指称意义上的相互解释的关系。指称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语篇在修辞上言简意赅,在结构上更加紧凑,成为前后衔接的整体。英语的指称分为三种: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根据英汉两种语言在指称方面的差别,本文对考研英译汉中的指称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刘颖 《海外英语》2022,(24):61-64
中英大学生论说文语篇写作修辞特点显示,中国大学生和英国大学生本族语作文在选取的修辞特点情感诉诸方面明显不同,而中英两国大学生在导言的长度、例证和引用三个方面的写作修辞特点是相同的。中国大学生的汉语作文和英语作文往往显示出相同的写作修辞特点。  相似文献   

7.
修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修辞解析需要打破修辞本身的思维束缚,要通过关联文本内容、作者情感、表达主题,体现修辞的应用价值。联系语境、联系情感、联系主旨,体现修辞应用的关联性,从而建立"大修辞"的理念,帮助学生掌握修辞的更多运用规律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化-网络化正在形式,而其中bbs是一种最突出,最活跃,最迷人,最具有个性的网络化产物。作为新的通信手段以及当代人的新观念的一种自然的反映,bbs中特殊的修辞现象恰到好处地将这种新生事物的特殊性语言中表现出来了,它充当了众多网民交流思想情感,互能信息,张扬个性的必备工具。本对所收集的bbs语料进行基本的修辞语用分析,探索几种bbs修辞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机制,并尝试从社会化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予以阐释,试图勾勒出一个bbs修辞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9.
“情”是重要的修辞范畴,同时,“情”作为起始范畴,成为构词的基础。在古典文学语境中,以修辞范畴“情”为基础,根据参构范畴所具有的主观情感的特点,选取古典文学语境中“~情”的闲情、愁情、悲情三种类型为例,可得出修辞范畴“~情”具备修辞语境、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等几种角度的修辞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情"是重要的修辞范畴,同时,"情"作为起始范畴,成为构词的基础。在古典文学语境中,以修辞范畴"情"为基础,根据参构范畴所具有的主观情感的特点,选取古典文学语境中"~情"的闲情、愁情、悲情三种类型为例,可得出修辞范畴"~情"具备修辞语境、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等几种角度的修辞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advances a rhetorical theory of deixis, 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orientation that infuses the linguistic concept of deixis with rhetorical understandings of ethos, place, and time. Deixis reveals the rhetorical dynamics within the fabric of spoken discourse, dynamics that often refer to what is outside the text to make sense of what is within it. Ultimately, I argue that identifying the deictic indicators within a speech text enables the critic to pinpoint where, how, and why a speaker activates the physical elements of the speech situation as a material means of persuasion. After outlining the theoretical tenets of this approach, I analyze Harry S. Truman's Address to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 on June 29, 1947, to show how a rhetorical theory of deixis orients the critic to the bodies, places, and temporalities implied in and displayed through speech.  相似文献   

12.
I argue that Barack Obama’s immediate, imaginary, and discursive deictic references to the actions and character of ordinary citizens, specific geographical markers within the “landscape of American history,” and sacred moments in U.S. history extended and enlarged the relational, spatial, and temporal contours of the national narrative in his 2015 speech on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Bloody Sunday. In so doing, the president offered a compelling (re)definition of patriotism, civic responsibility, and “the true meaning of America.” More broadly, I argue for an expanded notion of deixis within rhetorical scholarship. Beyond a linguistic “pointing” to bodies, places, and objects within the audience’s immediate vicinity, I detail how indexicals bring various images before the eyes of the audience, link individual texts to their political, histor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nd direct our attention to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he national narrative even as they deflect our attention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story. Ultimately, I suggest that deixis illuminates theories of rhetorical vision in ways that have gone unnoticed, and it is only when we recognize the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effects of deictic speech that we can fully appreciate the central role phantasia plays in persuasion, deliberation, and moral judgment.  相似文献   

13.
周晓博 《海外英语》2012,(4):258-259,261
汉语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国悠久古代文化的结晶。鉴于指示语(deixis)在英译汉诗中的大量使用和其所起的作用,分别对人称指示、地点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和社会指示在英语译诗和汉语古诗中的不同使用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说明指示语在汉、英语中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4.
指示语关注语言对话语或言语事件的语境特征进行编码或语法化的方式,因而也关注话语解释依赖于对话语语境的分析的方式。语言学家归纳出了五种指示语,包括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空间指示语,社会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对前四种指示语在英汉中的异同作对比研究,对认清自然语言指示系统的本质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新闻具有客观性、准确性、时效性等特点。指示语在新闻中的特殊运用不但要体现上述特点,还要满足采编或转载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探讨原版英文报纸中人称、地点和时间指示语的使用情况。人称、地点和时间指示语的使用情况表明为了适应新闻报道的特殊性和采编的实际需要,新闻中的指示语一方面侧重于体现作者的中立,另一方面尽量避免对特定语境的依赖,保证内容的准确传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讨论指示现象在语用学中的应用和意义,指出指示现象是普遍存在下各种语言中的一种语用现象,并且要在特定的语境之中才能完全地传达它的所指意义,不致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17.
指示词的科学分类对认识其本质属性和特征有重要意义,可以加深对指示词和它与话语及语境关系的分析理解。在分析指示词的特点和范围的基础之上,指示词可以分为四大类:人称指示(persondeixis)、时间指示(timedeixis)、地点指示(placedeixis)、事物指示(thingdeixis);人称指示下又包括社交指示的小类,事物指示下又包括语篇指示的小类。  相似文献   

18.
从人称指示的非常规用法反观人称指示的常规用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为言语的发生往往与具体的语境紧密相连。因此,对人称指示现象进行研究,也成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具体的言语用例中大量存在的人称指示转移现象,我们能够通过它们反推出人称指示常规用法的一些基本特点。这对于判定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和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称指示语的规律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语言学界对指示和照应的发现,探讨了that作为指示和照应手段的若干方面的用法:如作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空间指示、前照应、后照应、语境照应,并且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分析了英汉指示的异同。英汉两种语言里指示的基本层次的典型成员都是时间、方位、人称指示;非典型成员都是社会和语篇指示。两种语言的下位层次的指示在典型代表和非典型代表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诠释语用学现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