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的生态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教育论坛》2002,(4):69-69
  相似文献   

3.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单向说教式的德育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它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软与缺失,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双重人格”、“言行分离”等现象正是这种模式下学校德育滞后与被动的主体反映。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观念偏差和误区使得德育工作“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日趋严重,德育实效性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误区一:把学校德育取向…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德育工作应利用具有德育氛围情境和德育能量的一切时空形态和现实背景,多视觉、多渠道、多层面地进行,应建构一个全景框架——“学校德育场景”(简称为“德育场”)。应从大德育观念建设、师德建设、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德育科研及德美心三育互动等六个方面,对学校德育场景的建构进行整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师的品德结构是一个变化着的动态结构,影响其构成的主要因素有外部环境与内部意识两大方面。高校应从改善外部环境、加强个人修养、注重制度建设等方面来推动教师良好品德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的品德结构是一个变化着的动态结构,影响其构成的主要因素有外部环境与内部意识两大方面。高校应从改善外部环境、加强个人修养、注重制度建设等方面来推动教师良好品德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崇尚诚信、耻贱伪诈,强调诚信是做人、为政、兴业之本。诚信对当今大学生品德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大学生做人做事的根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良好道德品德的基本要素,还是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8.
从道德和幸福的内在关联来看,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若干问题主要表现为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幸福观对德育活动的影响,这成为道德教育合理开展必须反思的观念前提。幸福就是自成目的、创造性、给予性的生活方式,这是道德教育应该树立的合理幸福观。在此观念基础上,当前道德教育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领悟生活的意义,形成健全的生活理想、生活信念和价值观;培育学生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等获得幸福的能力;培育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开放社会与多元文化对学生品德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学校品德建构新的理念是什么?新的方式又在哪里?本文以学校如何建构学生的品德,着重论述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崇尚诚信、耻贱伪诈,强调诚信是做人、为政、兴业之本。诚信对当今大学生品德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大学生做人做事的根本要求,也是大学生良好道德品德的基本要素,还是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道德的建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道德在本质上是从社会文化实践中建构出来的。社会建构论推动了道德教育的与时俱进,对推进现代化的道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校德育体系建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德育体系建构,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落实到德育实践中,注重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化培养;以求实的态度、开放的胸襟和视野.构建多元化、协调、和谐的德育网络;优化德育途径,构建载体多元化的学校德育体系;创新德育的管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从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使之真正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自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交流日盛,异质、异域文化的冲击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德育是孕育于教育“母体”之中的有机组成,因此,思考跨文化教育理论对当前高校德育的借鉴意义,在跨文化视野下寻求高校德育的变革,是高校德育当下必须回答的问题。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应树立“包容”与“扬弃”的目标观,走向跨文化的“公正”与“共生”。  相似文献   

15.
试论杜威实用主义德育理论与我国学校德育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在经验、实验和民主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良好公民品格为目的,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内容,以学校生活、教法和课程一体化为手段等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影响着当今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学校德育应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道德教育方法的重构,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而发挥出道德教育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古代小学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在道德教育上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做法有:其一,在教学目的上力图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其二,在教学内容上,讲求广泛性、生动性和实用性;其三,在教育方法上,多就地取材,并注重学生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7.
德育,顾名思义,就是道德教育,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位教育家、思想家都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现如今,由于道德危机愈演愈烈,德育工作更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小学,是道德形成最关键的时期,因而小学德育是德育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需要重视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德育研究目标、特点、方法的讨论,围绕加强对德育现实问题的研究、德育一体化的建设、德育经验的借鉴等内容,阐述了开展德育研究的发展趋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内化”是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所谓德育“内化”就是德育教育的内容、思想、观念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接受、吸纳和转化的过程,从而使之变成受教育者的一种现实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我们实施德育,其目的是要将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这里就隐含着学生要将教育要求主观同化的过程。因此,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内化”是其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本文紧密联系当前道德教育的发展的趋势,界定了整体德育模式的含义以及其与道德教学的关系。并且从榜样的角度、制度制定的角度、制度性质的角度三个方面着重分析了整体德育模式中学校制度的产生、特征与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