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杉 《语文知识》2005,(8):15-15
相传尧舜在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日“诽谤木”,简称“谤木”,也叫“华表木”。有人专门负责将木柱上的意见抄录下来呈给帝王审阅。到了汉代,“华表木”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这种标志远看像花朵,所以称为“华表”。汉代还在邮亭竖立华表,让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2.
何谓华表     
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讲究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曰“诽谤木”,或简称“谤木”,也叫“华表木”。有专人负责将木柱上的意见抄录后,呈给帝王审阅。到了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这种标志远看像花朵,所以称为“华表”,汉代还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让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所以“谤木”又被称为“表木”、“华表木”,这就是华表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天安门前有一对华表,挺拔直立,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它是首都北京的象征,也是祖国历史的见证。追溯华表的历史,可以推到尧舜时候。据说那时在交通要道、十字路口设置一些木桩,称作表水。这种表木有两个用处,一是供进谏之用,人们有意见可以直接写在上面;二是指路的标记。秦始皇时期,秦皇期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曾一度废除表木。到了汉代,又全面恢复,称为“桓表”,“桓”即柱子的意思。后来,桓表也称作华表,只成了街心路口的路标和宫殿、城垣、陵墓前的标志,而且多为石雕柱。这样,华表便成为一种石雕艺术品了。天安门的石雕华表,…  相似文献   

4.
华表,亦称“恒表”,说起它的起源,还挺古的呢。相传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常常在交通要道上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称为“华表本”,当时起着路标的作用。另外,也让人们在木柱上写出对当时氏族首领处理氏族内外事务的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诽谤”这个词儿在古代是提意见的意思,和今天的含义不同。所以,“诽谤木”又相当于现在的意见箱。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封建社会的出现,诽谤木上逐渐不再刻写谏言,而被作为皇权象征的云龙纹所代替,并把它是于帝王宫殿或陵寝的前面,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天安门前后各有…  相似文献   

5.
1.(河南省郑州市质量预测)下图中的“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  相似文献   

6.
汉代人以能吃到猪肉为自豪。汉代猪的获得主要是饲养和狩猎。猪在汉代已经是财富的主要标志。汉代丧葬中或雕绘猪像,或陶制冥器猪。汉画“虎猪戏”图中的“虎”是西王母部族的象征,“猪”又是饲养猪部族的象征,“虎猪戏”所表达的就是西王母族和旆韦氏族的婚姻或政治的结合,这既是一幅合欢图,也是一幅象征民族融合团结的吉祥图。汉代猪信仰的构成,有“猪龙”和“猪神”两个互相关联的形式,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取猪作为地名或人名,甚至创制神话,将猪作为刘汉王朝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7.
汉代人大力创作柳赋,对柳树这一审美对象赋以契合时代精神的审美内涵,借“柳”以展现汉代人伟美的形象,青春的朝气,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汉代人翘首于世的信心和力量。“柳”的审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姿。  相似文献   

8.
“私从”是汉代社会中数量不菲的一种群体身份称谓。结合汉简资料记载,“私从”是征戍吏士等私人所雇佣的随从,其身份既不等同于“私客”,也异于标志身份特征的“葆”,来源构成颇为复杂。汉政府采取以吏系人、统一配给口粮及专门的出入关登记汇报制度,既实现了对私从的有效管理,也发挥了其在征伐屯戍等活动中的功用。  相似文献   

9.
孩子问:木字带不带钩?我说:不带!孩子从字典里翻出“茶”字让我看,果然,“茶” 的下方是个带钩的“木”.孩子又问:“为什么本字有的带钩有的不带钩?”我愕然!于是,搬来工具书找“茶”.《说文》未收,可见它是汉代以后的字.《集韵·麻韵》:“荼、(木荼)、茶,茗也.”原来,“茶”的本字是“荼”.“荼”字下方虽非“木”,但却带钩,“茶”既由“荼”而来,带钩也是“有所依据” 的了.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民众舆论的力量。“水可载舟,亦可复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类的警句格言,他们是刻骨铭心的。据说,尧舜时代,在交通要道竖立着一种“谤木”,即“诽谤之木”,允许庶民百姓在这木牌上留下劝谏的言辞,以“议论是非,指责过失”。这是尊重民意、听从舆情、广开言路的贤明之举。可惜,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特别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皇权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是不能再容忍老百姓说三道四的,“谤木”逐渐演变成为封建朝廷装饰门面、显示皇家威风的“华表”了。  相似文献   

11.
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在带有“公”属性的同时,其一家一姓“皇帝专属”的“私”属性十分浓厚。虽然总体来看,汉代人的强国与爱国意识得到了空前强化,但汉代人的国家意识也具有多层次性、差异性和可变性。理性看待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可为现今中国真正有效、稳固、积极、健康的群体爱国意识的形成及爱国行为的产生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进谏杂谈     
进谏杂谈戴荣武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臣对君规劝,使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这谓之“谏”。《淮南子·主术训》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谏鼓”是设于朝廷供进谏者敲击以闻之鼓;“谤木”是竖在交通要道口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的木牌。这说明,早在尧舜之时就...  相似文献   

13.
笔挺的西装,整洁的衬衣,手腕处衬衣袖口比西装长出一寸——规范的西装穿着和语言中时不时夹带的英文——“人都有自己的dream(梦想)”,让人从饶峰身上很容易看到“海归派”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据说汉武帝的茂陵被农民起义军打开后 ,上万名士兵搬运了几十天 ,陵内的物品还有一半。汉代推崇孝道 ,遵从“以孝治天下”。“举孝廉”制度始于汉朝 ,那些被当地推举为“孝廉”的人 ,才可以到朝廷做官。由于汉代把“孝”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厚葬父母就成为“孝”的最重要表现。汉代葬仪“视死如生”,不但要把人在生前所用物品带入墓中 ,还在修墓的时候按照现实生活中房屋的模式建造 ,有休息的地方 ,有放东西的地方 ,甚至还有厕所。此外 ,汉代厚葬还与汉代国力强大有关。汉代真正的厚葬始于汉武帝时期。西汉初期…  相似文献   

15.
儒学是汉代必修的官学,官吏选拔以德为尚,兴廉举孝,被推举的“孝廉”们,在被“试职”以后,有功、有能、有绩、清廉者,才得以委任。汉代官吏选拔尊崇儒学,对否暂且不论,但以德论功取人,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17.
二是学习汉简。汉简包括竹简、木牍、帛书。汉简是汉代人的书法墨迹,它没有刀子在石头上的刻痕,也没有风化的剥蚀,书风质朴粗放、稚拙多变、天机流荡,从中可以体悟汉代人如何用笔使墨及书写  相似文献   

18.
现今是一个讲究张扬个性的时代,在关键时刻恰当地“秀”一下,是抓住幸运和机遇的妙方。 汉代名士东方朔,诙谐多智。他刚入长安时,向汉武帝上书,竟用了3000块木椟,公车令派两个人去抬,才勉强能抬起来。汉武帝用了两个月时间才把它读完。这在当时也堪称是“吉尼斯世界之最”了。  相似文献   

19.
“昌黎旧治”坊,原位于潮州古城东府巷口(今昌黎路口);其建筑格局保持了早期华表加横梁的古朴庄重形式。该坊系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潮州知府郑宗古等为府治建,以作府级最高权力机关之标志。本世纪五十年代初被拆毁;今幸存横匾。  相似文献   

20.
丰富多姿的汉画像马说明汉代崇马。马在汉代或整个农耕时代,有耕作和食用、运输和作战等功能。马政的发达,表现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如养殖和食用等相应法律制度的保障,使马成为汉代社会生活荣华富贵的标志。汉代对有关马的饲养和能力观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知识;因耕战的需要,驭马就成为汉代社会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这样有关马的知识和信仰,就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马则成为汉代精神自由的象征。汉画像中的“马舞”和“马杂技”,当是马作为汉代精神张扬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