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作为文章之“气”,可析之为三:作者之气、创制之气和文本之气。由此可推演出“文气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着眼于作者的“养气说”、关乎创制的“行气说”和立足文本的“神气说”。因“文气论”在“作者——创制——文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它成为中国文章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黄猫黑尾”是《金瓶梅词话》作者“表里不一”一语的同义趣巧变说;“黄”为相对于“黑”的“白”,“猫”是“貌”的谐音字,“尾”是“里”的谐音字。解作“表里不一”,不仅词语语素在训诂上可找到依据,词义理据上也能讲清楚其相互之关系,所释之义且验之各句皆通,当是作者之本意。  相似文献   

3.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一、“知人论世”的含义。“知人论世”是说要读懂前人的作品 ,就应该知晓作者的身份、思想、经历、家世…… ,应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知人论世”见于《孟子·万章》。《孟子·万章》说 :“一乡之善士斯友—乡之善士 ,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天下之善士为不足 ,又尚论古人。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根据朱自清《诗言志辨》的分析 ,“知人论世”并不是说诗的方法 ,而是谈交友方法和修身原则。“尚”是“上”的意思。就是说 ,一个称得上…  相似文献   

5.
凡感人之文,必有作者渗透之深情。前人评《水浒》创作时说:“水浒者,发愤之所作也。”《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说:“看来字字都是血,十年辛苦非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说自己写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理论家包慎伯在《艺舟双辑·文谱》中说:“垫拽者,为其立说之不足耸听也,故垫之使高,为其抒议之未能折服也,故拽之使满。”王高英的散文《故乡那片消失的竹园》描写细腻,气韵生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是作者善于运用“垫”、“拽”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7.
略论《招魂》“引言”、“乱辞”与“正文”之罅及与作者之关系赵东栓《招魂》是楚辞中自汉迄今聚论不辍的一篇。其聚讼的中心在于作者之争及由作者之争而引起的内容理解上的歧议。自司马迁的屈原说(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王逸的宋玉说(见于《楚辞章句》)而后...  相似文献   

8.
邹从平 《现代语文》2014,(12):118-119
要正确理解文本,提高学生对文本分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知人论世”应成为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知人论世”最先由孟子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代章学诚也说过:“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可见,理解文章需要“知人论世”。简单地说,“知人”是指在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状况及创作动机等;“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创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创作之前的作者所需之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 :“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者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文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 ,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者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汉至民国有关《难蜀父老赋》的评论将近40条,其内容基本为三类:对该赋文体归属的异议;与刘勰认定该赋“有移檄之骨”论或大相径庭、或神交契合的评论;深悟该赋之作家、作品原生态的评论。通过研讨这些评论的科学性,揭示该赋“有移檄之骨”的魅力之“魂”是作者“自在流出”的“原始情结”,肯定了该赋“不是军书,胜似军书之魅力”说,阐释了之于文学批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原始情结”论和“两难主题”说。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改革家.他在流贬永州时所写的《捕蛇者说》中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异蛇”之毒,无与伦比,堪称蛇毒之最.但永州之人为了用以“当其租入”,不顾生死,“争相奔走”而捕之.作者针对这个血淋淋的悲惨现实,愤然指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聊斋志异》“体大思精,文奇义正”。清人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深有感慨地说:“是书遍天下无人不爱好之,然领会各有深浅……作者难,评者亦不易。”自这部作品问世后,说者蜂起,但真正了解其价值真髓的并不多,即使在作者当日,便已有知音难觅之喟叹,他在《聊斋自志》中说:“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闌自热。知我者,其  相似文献   

14.
刘斌  韩琨 《现代语文》2009,(10):54-55
明清传奇之一《桃花扇》是一部不朽的历史剧名著。其主旨,即剧中《开场》中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全剧有两大线索:一是明线,即“离合之情”,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线索;一是暗线,即“兴亡之感”,作者在剧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他本人在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时的感怀之情。  相似文献   

15.
宋代学者严羽曾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深浅,有他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禅要悟,诗要悟,语文学习何尝不需要悟呢?“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它们都是作者的心中之“意”,用笔下之“言”传达出来,是作者对生活、对生命、对世界的感悟,是作者的灵感在笔端的倾诉。  相似文献   

16.
对于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最后一句中说的“冒其未死之名”的理解,人们都把它看作是“批判”或是“批评”。这种看法的依据来自这篇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必修本课后练习第一题说:“作者对‘冒其未死之名’的批判你是否同意?为什么?”因而,由人教社语文二室编写的教参中也说:“结尾还对前面记叙的英、霍山义军‘皆托忠烈之名’的事进行了批评。”经反复琢磨,觉得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对英、霍山义军“冒其未死之名”究竟是不是“批判”、“批评”,的确值得商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实即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启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对创作之前的作者必须保持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8.
每年职称开评前夕,教育报刊编辑部便会收到一些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送来的教师应评职称之需的文章,言辞恳切地要求“予以关照”发表。这些“论文”中,虽不能说没有佳作,但大多属于临时炮制出来的、质量低劣的“敲门砖”之类。其中不乏拼凑之作、“克隆”之作、仿冒之作、即兴之作,甚或抄袭之作和捉刀代笔之作。此种“职称论文”现象,说轻一点,是师德失落的表现,是一种行业不正之风;说重一点呢,与“学术腐败”沾了边,是师魂的堕落。“职称论文”的作者之所以敢于堂而皇之或半带羞涩地送上这些“敲门砖”,我以为在其深层意识里面,…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作为一部言情“奇书”,自问世之日起,即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而其作者问题,在近几年的讨论中则更为热闹,以致新说迭出,令人目不暇给。仅就笔者的寡闻,则知有王穉登、冯梦龙等20余说,这些“侯选人”是否具备《金瓶梅》作者的资格与条件,若借用冯其庸先生为卜键所写之《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考序》中的话来说,是“尚待学术界的审议”的。本文旨在就其中的“冯梦龙说”略作考察,以证是说之不可相信。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摘取古人词句,发挥联想,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治学成大事业的“三境界”。“三境界”内涵丰富,前人解释颇多,本文主要从人生哲理的高度,对“三境界”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境界”说,即作者创作之境界,作品中之境界,说词人评词之境界与读者心中之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