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4月1日,绍兴日报首席记者袁云,在报社的支持下,将自己工作以来拍摄的近二十万张图片资料捐献给绍兴市档案馆。在二十年的新闻摄影中, 袁云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绍兴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和事件,留下了大批珍贵的图片。为保全这批珍贵的历  相似文献   

2.
提起车夫,陆海空三军熟悉他的人可不少。而通过报刊.影展的摄影作品知道车夫其名的人则更多。近几年,车夫的作品不断在国内外获奖,使得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都期望更多地了解他。车夫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怎样获得了成功?黑红的脸膛,强健的体魄,身着戎装的车夫,好一副标准的军人形象。他1964年入伍,从放映员、摄影干事到军内外小有名气的摄影记者,车夫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提起车夫,陆海空三军熟悉他的人可不少。而通过报刊,影展的摄影作品知道车夫其名的人则更多。近几年,车夫的作品不断在国内外获奖,使得熟悉和不熟悉他的人,都期望更多地了解他。车夫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怎样获得了成功? 黑红的脸膛,强健的体魄,身着戎装的车夫,好一副标准的军人形象。他1964年入伍,从放映员、摄影干事到军内外小有名气的摄影记者,车夫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道路。少年时代的车夫喜欢绘画,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迷上了摄影。20多年来,他挎着心爱的相机,把镜头对准沸腾的军营和火热的生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人的生命长河里,都曾经有过辉煌的瞬间。军事经济学院新闻干事、《解放军报》特约记者周凤仪,在他30多年的摄影生涯里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瞬间。30多年以来,他先后在军内外报纸杂志发表新闻图片和艺术作品3000余幅,其中,他拍摄的《不畏艰难练硬功》等上百幅作品在国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奖;他还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与人合编的《现代摄影技巧150问》、《摄影基础知识》等著作颇受同行的青睐。作为一名记者,周凤仪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善于驾驭重大历史题材和捕捉一些突发事件。那年夏天,武汉地区遭受百年…  相似文献   

5.
见过铁良的人,都说他苦相。刀削般下陷的双颊永远是白吃粮不长肉的没良心样儿,双眼因心虑过重而明显凹进,尖尖的下颏,在常规的命相里似乎也并不预示着什么乐观的晚景。只有鼻子极周正,高高挺挺,拔出一股清劲,使他看上去很有“五四青年”味儿。  相似文献   

6.
你一口一口地抽着烟.如果不是脖子上挂着小巧玲珑“巴尔达”,你就像刚从田野走来的农民.抓拍一幅你的肖像,也会很生动的.黑黑的脸上尽是野外奔波风风雨雨刻下的沟沟坎坎,眼神略带忧愁却含着幽默、你神情疲倦地用湘西土话说;才从山里来,在暗室呆了一晚,冲了一堆照片.  相似文献   

7.
一本精美的摄影佳作摆在我的案头,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是那样传神、耐看。它由极具权威的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著名摄影家吕厚民题写书名——《赵有强新闻摄影作品》。而它的作者却只是我省一家地市报——《常德日报》的一名年轻记者。他叫赵有强,今年才38岁。赵有强"出道"的时间不长。初识摄影时,他还在企业工作,只是偶尔拍拍照片。虽说在几年内有100多幅新闻、艺术照片上了全国的诸多报刊,也有10来幅作品获奖,但他仅能算一个"低烧"都不是的"发烧友"。1992年11月,常德日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他才挤进新闻圈,成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开始了在新闻摄影这条长路上的艰  相似文献   

8.
现实生活中的摄影记者,有的诙谐善侃,有的沉默少语,有的稳重,有的潇洒……。然而,某些故事影片、电视剧、小说乃至舞蹈节目里的“摄影记者”,往往是清一色的喜剧角色——“新闻场”里的“笑料”。  相似文献   

9.
一张优秀的反映篮球运动的摄影作品总是令人过目难忘。那么,摄影记者如何才能在紧张、激烈而又千变万化的篮球比赛中,将转瞬即逝的精彩瞬间定格在胶片之上,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呢?多年的采访实践使我感悟到,要拍摄好篮球比赛,应该从了解、熟悉篮球运动自身规律、竞赛规则和熟练地使用摄影器材等方面着手,并经过持之以恒的不断实践,方能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0.
他曾下放在永州之野,我曾求学于潇水之滨。因为这缘故,我们第一次见面,话题中便有了一片共同的美丽山水。他说有一次登上阳明山脉,就发现了一个奇景:那是在一阵闷热之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之后便是一片彩虹,且那彩虹久久不散。当时,他被那美所征服,被那大自然的神秘所征服,只可惜没有将其拍摄下来,但那奇景却永远留在他的脑海之  相似文献   

1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新的报道领域,也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捕捉改革大潮中的精彩瞬间,使新闻摄影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既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为此,我们请一批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同志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以便互相交流,共同探讨。 1、您认为自己近几年在以摄影报道改革大潮中做了哪些比较成功的努力?有哪些比较好的作品? 2、您认为近几年新闻摄影报道改革大潮方面主要成绩何在?有什么新突破?还应在哪些方面努力? 3、您在从事这类报道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最苦恼的是什么?您认为新闻摄影在这方面的优势在哪里?难点在哪里?办法在哪里?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4、您认为近几年来反映改革大潮的成功照片有哪些(请举出四五幅作品即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唯一以人物为主的综合性大型新闻半月刊《中华英才》,10月14日以一杯清茶的形式度过了创刊三周年的日子。中顾委副主任宋任穷兴致勃勃地来到《中华英才》画报社视察,他对该刊三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当《中华英才》总编辑王霄鹏介绍说,创刊以来先后介绍了我国各条战线的先进模范人物1688位,其中82%是共产党员时,宋任穷连声赞好,他希望他们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对党内外优秀人物的宣传,把刊物办得好上加好。  相似文献   

13.
抓住“美的瞬间”并加以表现,在画家的眼中并不陌生,莱辛在其《拉奥孔》一书中提出:造型艺术家要善于选择能够反映事物前后联系的某一瞬间,从而使其固定不变的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头脑中引起对事物过程的想象。因此,通过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在这以前或以后事件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优秀的画家用来概括生活现象的常用手法。这里“瞬间”显得十分重要。与绘画艺术相似,电视艺术也是由一幅幅画面组成的,但与绘画艺术不同的是,电视中  相似文献   

14.
在刘玉福的摄影生涯中,最使他激动的一年是1986年。那一年,他的一张《化纤之光》黑白片首次在《新华日报》发表,彩色片《化纤之光》入选华东地区6省10市职工影展。而当时刘玉福只是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动力厂供电所外线班的一名青工,摄影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相似文献   

15.
新年之际,刘宇回国休假,我们都想让他谈谈波黑见闻,吹吹他的冒险经历。然而,说不上几句,刘宇总是戛然而止,神情中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我真不愿意回忆在波黑的经历,想想那些因为战争而缺胳膊断腿,甚至失去生命的人,我的那点经历又算什么。”只是当朋友们如数家珍地谈论起他拍的照片,告诉他那些照片曾深深地  相似文献   

16.
面前一幅彩色照片,使我不禁惊叹:那一团从长江波涛激流中飞出的浪花,咆哮着跃上蓝天,与飞架的彩虹融为一体,若明若暗地飘洒在高坝之巅,从而衬托出一幅金浪击天,大坝巍然的壮观场面,不但使葛洲坝更加雄奇,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张由新华社摄影记者花皑拍摄的《浪打葛洲坝》的照片,是怎样拍出来的呢? 我敢断言,记者若不是踩在激流浪涛之中,难于拍到这样的奇景。很巧,最近与花皑在北京邂逅,我问起这张照片,他却不在意地淡淡一笑,说:“没什么,无意中碰上的。”其实,无意中包含着有意,偶然中蕴藏着必然,  相似文献   

17.
程玉扬搞摄影的年头不算太长,满打满算也就五六年,但他在摄影创作上却进步很快。当他还是“游击队员”时,就被许多正规军所注意。程玉扬时刻牢记摄影圈内一句十分流行的话:一个人的摄影水平,不可能高过他的思想水平和艺术修养。所以,玉扬在苦研摄影艺术的同时,还刻意从绘画、严肃音乐等触类旁通的艺术形式中吸收养分,全面提高自己。那时,他见报的作品之多,令许多业余摄影爱好者望尘莫及。在亚运会大展身手后不久,程玉扬被正式调入北京日报,开始走  相似文献   

18.
庞万红  韩苗苗 《今传媒》2005,(12X):59-60
初见《华商报》记者陈团结,是他刚刚从拉萨采访归来,还没有从醉氧状态调整过来,脸上带着明显的高原印痕。个头不高,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全然不像我们想象中人高马大的形象。说到曾经的成功与失败、艰辛与困苦,他似乎平平淡淡,却在不经意间划出一条轨迹,那便是一个摄影记者对新闻真实的不懈的求索之路。他的摄影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市新闻奖,2003年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评选为抗击非典优秀工作者:2004、2005年两次被评为《华商报》明星记者。他的作品《凤翔塑马人》入选《百姓故事》画册;《3.24西安球迷骚乱》荣获第13届中国新闻摄影年赛突发事件类(组照)铜奖和晋城国际摄影金镜头突发事件铜奖(组照):《拥别》入选《百名记者聚焦SARS》画册;《白酒浇毒》入选《2003视界日记》画册:  相似文献   

19.
近一阶段,首都新闻圈和许多经济界人士时常议论起一张崭新的报纸——《中华第三产业报》,人们称赞这张报纸报道新、版式新、品位高、实用性强、问世不久便令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