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61年沙皇政府宣布废除农奴制,标志着俄国正式步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由于此次改革很不彻底,俄国农村存在着资本主义与半封建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地主经济,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地主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农业化的进程,本文旨在通过分析1861~1917年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揭示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十八世纪末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当时,“无论从农业方面或从工业方面来看,俄国农奴制经济都已达到了发展的顶点”①;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因素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经济意义继续在增长”②。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在论述俄国农奴制危机时,对农村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或涉之过简,或根本忽略;而要讲清农奴制危机的原因,不具体阐明农村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就不能追其根,究其源。本文拟就有限材料,对十八世纪后半期至十九世纪前半期俄国农村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作一概述,以期有助于理解十九纪世六十年代初沙皇政府废除农奴制的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3.
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农民的土地问题并未解决。1906—1907年为缓和矛盾而进行的斯托雷平改革,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推动农奴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演进,但没有解决农奴制大地产这个顽疾,并导致了新的贫富分化。列宁的《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围绕此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反驳了诸种错误观点,提出了土地国有化的纲领。列宁的土地变革观点以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为基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了俄国革命的实际进程,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图说世界     
王眉 《历史学习》2007,(3):F0002-F0002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并为革命形势所迫,自上而下地进行了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即俄国历史上的废除农奴制改革。这是俄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改革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俄国资产阶级势力增强,沙皇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尽管还保存着封建农奴制的残余,但俄国的历史毕竟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  相似文献   

5.
臭名昭著的“农奴制改革”给摇摇欲坠的沙皇统治带来虚幻希望的同时,给极度贫困的俄国农民又带来了更多的灾难。大量农奴制的残余,日甚一日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引起了俄国现实关系的剧变。俄国解放运动正面临着严峻的抉择。身陷囹圄始终以满腔热忱关注俄国命运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通过“新人  相似文献   

6.
线索农奴制度的废除和 1861年改革。原因外因: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内因:俄国资本主义有缓慢的发展,农奴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俄国农奴制度已经危机四伏(农奴的处境日益恶化,生活极端困苦,农民运动发展起来)。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的废除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但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依然存在。农民要交付高额赎金,才能得到少量份地。  相似文献   

7.
课本有关俄国社会性质的表述前后矛盾。课本第83页在表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时写道:“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据此可知,1861年改革前,俄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农奴制国家”。因此,课本第84页在表述1861年改革的影响时写道:“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一个重要转折点。”课本第100页写道:“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克里米亚…  相似文献   

8.
斯拉夫派产生和活动的19世纪前半期是俄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初始时期。斯拉夫派表现出来的对俄国社会现实的不满实际上反映的是他们对封建农奴制度所代表的那个落后时代的不满,他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的实际上是他们对已经完成工业化或正在进行工业化的西方国家所代表的那个资本主义时代的追求。斯拉夫派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活动——要求废除农奴制度、发展资本工业、对沙皇专制制度进行某些改革的愿望——表达了俄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代表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  相似文献   

9.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是两国通过发展经济而实现由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国家跨越的重大事件。尽管改革初期俄国实现现代化的条件明显优越于日本,但由于改革领导者坚持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君主立宪制度,不仅损害了本来就非常脆弱的改革机制,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经济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政治体制长期保持稳定,是大限度地激发了改革所带来的活力。从而导致日本后来者居上,在诸多方面赶上甚至超过了俄国。  相似文献   

10.
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是从2月到10月短短8个月,临时政府意三度陷于危机,三次改组,很快被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推翻。俄国历史上真正的资产阶级政府如晏花一现。70多年后的今天,对于临时政府,诅咒、惋惜、怀念的都有,就是不明白它为什么夭折。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尽管缓慢但毕竟不可阻挡地由一个农奴制国家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仅两次复措烧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沙皇专出制度阻碍了社会民主化进…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俄国革命舞台上活动的主要是民粹派。民粹主义是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它代表了农民和小生产者的利益,体现了他们对农奴制残余和资本主义的反抗,所  相似文献   

12.
专题导学俄国原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较晚,而且其资产阶级革命很不彻底,农奴制残余的大量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致使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仍是一个经济、技术都很落后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试验修订本·选修)介绍有关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时写到:“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国家,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更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经济危机。”教材由于篇幅  相似文献   

14.
建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工役制是农奴制残余的重要部分。工役制的采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改革后它在俄国很多省份以多种形式广泛流行,工役制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停滞的技术为基础,以地主与农民之不可分离的联系为基础,因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俄国文学在其独特的发展过程中,步入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一部有独特的社会意义与艺术特色的作品——萨尔蒂柯夫(笔名谢德林)的长篇小说《哥略夫里奥夫家族》问世了。十九世纪末的俄国处在这样一种政治气候中:1861年的沙皇农奴制改革,非但没有给农民带来丝毫利益,而且把农民推入更深的灾难之中,到八十年代初,农奴制思想又有所抬头。资产阶级满足于既得利益,与农奴制残余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农奴制的观念不但在贵族之中盛行,也残留在当时的许多农夫思想深处,农民们仍处于农奴地位上,这样,反对资本  相似文献   

16.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贵族和地主由于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势,生活状况日趋恶化。贵族土地银行的建立适应了当时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是解决日益尖锐的国内问的迫切需要,是沙皇维护其专制统治的政策工具,所进行的信贷活动加快了俄国土地所有权的流转,促进了俄国地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俄国立宪民主党是俄国自由资产阶级的主要政党之一,它是在俄国自由主义反对派运动发展的基础上成立的。还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一些卷入资本主义关系中的贵族代表人物中就产生了自由主义改良的思想,并逐渐形成了自由主义反对派。他们企图用改良的、同沙皇制度妥协的途径来废除农奴制度。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些有利  相似文献   

18.
俄国在1861年废除农奴制以后,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随之兴起。70年代以后,工人罢工的次数、规模更是不断增长和扩大,农民骚动也遍及俄国各地。但是,这时的工农革命运动还未能达到推翻专制统治的程度。当时流行在革命者中的民粹主义,曾经对俄国革命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不了解当时  相似文献   

19.
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都进行了一系列农民主题的创作.他们重审俄国农民形象,格外关注女性农民的命运,在写作视角上也有相通之处.选取两位作家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的代表性作品,归纳和剖析了二人进行农民主题创作时的共同点,以彰显两位作家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张黎明 《文教资料》2007,(23):105-107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最伟大的代表,在俄国社会从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急剧转变的时期,其以近60年的创作实践,反映了俄国社会的风云变幻、政治经济制度的更迭、思想道德的演化。而且"以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