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高校史学人才培养的重心在应用型人才,方志学是历史学科中较为典型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目前已在国内个别高校开展。通过方志学专业在高校的探索与实践,探讨高校史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指出依托历史学专业实行人才分流培养和开展校地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史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以致用"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修能、致用"院训核心思想的体现。只有沿着这条路去走,才能培养出"技高品端"的有用人才,这也是服装营销方向课程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服装营销方向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育炼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综合型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工学结合模式下商务英语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学难致用"的问题,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界限严格、学科交叉不足的缺陷,山西大学于2009年开设"初民"试验班,旨在通过"文学+史学+哲学"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和管理机制,探索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形势下,历史学的教育前景日益严峻。要顺应时代发展,必须转变观念,通过引入"公共史学"为代表的史学新思潮,将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知识应用型人才",制定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学理上和实践上的可行性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法学专业作为开放教育的一个重点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开放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现阶段我国法学教育将继续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通用型法律人才。鉴于我国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着力在开放教育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推行"诊所式"法学教育,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学习致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史学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重视“致用”,它是传统史学发展的动力所在。传统史学丰富的“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史为鉴、以史资政、彰善瘅恶、歌功颂德和以史蓄德等方面。传统史学丰富的“致用”思想,对于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具体表现在对于史书体裁的创立、发展和对于史书直书、褒贬书法的运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制定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理性思考1 以“致高、致用、致远”理念为指导人才培养方案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具体的人才基本规格以及为实现这一规格采取的培养措施和途径。它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首要基础 ,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过程的依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问题是要有明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通过目标的确立明确为谁培养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以及怎样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既能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又能通过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因此 ,我校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能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培养主力军的地位。然而“哑巴英语”、学无致用等种种问题的出现,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挑战。本文在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下,对如何培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做了浅显的探讨,以期能够对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传统史学的致用与求真张东光致用与求真,是一切史学活动的旨归。前者强调政治道德旨归,后者强调学术文化旨归。总结这两大旨归在传统史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对振兴当代史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两大旨归的理论追求及其偏颇所谓致用,是指史学规范社会、矫正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已有的外语人才已经不满足"一带一路"顺利实施的需求,高校加强外语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外语人才培养的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培养高素质水平的外语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灵魂,高师史学专业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本文试图从六个方面进行探索。(一)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拓宽专业口径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二)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三)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四)注意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新人才鲜明个性特点。(五)加强实践,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肥沃土壤。(六)改革评估体系和教育管理制度,鼓励和保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史学史的宏观考察,认为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基本上是二元式的,即“求真”的史学观和“致用”的史学观。但这两种史学观皆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并且这种局限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得到克服。这就需要第三种史学观即“批判”的史学观来纠偏。故而,“批判”史学观便具有了超越“求真”与“致用”二者的思想性功能,从而成为历史学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快车道,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价值到底该怎样理解?在实践中又该怎样体现?以"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为例进行了探讨。本着"务实致用"的理念,应当树立"应用导向"的"公共教育学"新课程观,加强学生应用思维能力培养和应用行为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15.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战略主要实施部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很早就强调国家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质量培养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多年相关人才战略实践表明,国家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质量培养战略的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的,而相关机构认为我国高校现存的人才机制极其妨碍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教师及学生等妨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以期能够为提高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发展使得更多的用人单位渴望获得既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交流的人才,所以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很多高校的一种培养模式。本文首先指出"英语+专业"和"专业+英语"培养模式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英语课程设置及其归属、两种培养模式中英语专业课和专业英语课课时的分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对英语教师队伍的要求等问题,希望对我国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史地新论》是杨鸿烈早期史学理论代表作,也是杨氏《史学通论》与《历史研究法》等后期史学理论著作的雏形,最能反映作者早期的史学思想。《史地新论》对历史学的目的与功能,史家的态度与道德,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全书突出反映了作者"实录"的史学思想及通识的治学特色。杨氏求真的史学价值取向以及对垂训治史倾向的批判,依然对我们如何处理史学的求真与致用关系具有很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兄弟院校与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痛苦的实践和探索,提出并实施了"教学外置社区耦合"的办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办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整合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也是高职教育规律和真谛的回归.随着形势的发展,学院将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深化、升华为"实境耦合",强调校内校外实境教学,校企深度耦合,以培养高技能致用人才,这种办学模式正在得到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19.
史学研究乃一时代的缩影,与其时的社会变迁关联甚深。自"九一八事变"至"皖南事变",郭沫若以"求真"为原则研究少量历史人物;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及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郭沫若以"致用"为原则,借历史剧本和史学论著书写民族英雄,宣扬坚守气节、勇于斗争、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郭沫若以抗战救国为己任,以史学为依托书写的民族英雄是宣传抗战和动员社会的重要力量,有利于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以"学工一体、校企融合"思想为指导,在"产、学、研、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培养畜牧实用技能人才,在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方面能够胜任工作任务和创新发展,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最终人才目标。四川省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以"巴山土鸡种质资源保护与特色产业开发利用"为载体,以特色课程开发项目为驱动,拓展人才培养类型,科学、创新地设计培养方案,依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将培训情境基地化、培训任务工作化、培养目标岗位化、人才培养市场化、专业技能实践化、培育成效考核化,开展以理论学习为基、示范指导为主、企业(返岗)实践为根、以工作任务完成考核化为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探索地方中职畜牧实用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