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中国推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事关当时国际格局力量对比,为世人高度关注。当中国革命的胜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时,苏美对中共政策都富有弹性。新中国领导人当然希望人民政权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使新中国有广阔的国际活动空间。中共“七大”曾确定过友苏的基本方针,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仇美。中共试图独立自主地奉行同双方友好的政策,甚至成为美苏之间的桥梁,缓和他们的冲突,从而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爱国将领张治中等社会名人贤达极力主张新中国外交“向美苏二面靠”。但是,能否在苏美对抗中保持中立,不主要取决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几经曲折,看起来充满了变数。但如果从二战以后美苏发动的席卷全球的“冷战”的视角来看,中美关系的发展道路又十分的合情合理。二战之初,美苏的战时合作,决定了美国对国共双方均采取了合作和友善的政策;二战结束前夕,伴随着苏矛盾的日益公开,美国在华扶蒋反共从而在远东遏制苏联的政策逐渐形成;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为全面遏制苏联,在中国选择了公开美反苏的蒋介石政权进行反共内战的政策;解放战争胜利后,扼杀新中国是美国反苏反共政策的延续,而中共倒向苏联则是多年联俄战略思想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方法上的重要主张,但在董仲舒以前,它基本上只是一种“思想”,是董仲舒将其全面完善并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他所竭力主张的“德治”思想主要有“以义正我”、“以仁安人”、施“教化”、守“等级”、行“仁政”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某些思想和政策对后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正确分析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制定出外交策略。起初联苏抗蒋,谋求与美合作,继而彻底放弃与美合作,转为联苏反美抗蒋。这一变化毛泽东称之为“一边倒”,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利益依据,是中共对外政策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口号,其真正目的是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不论是“全盘西化”还是“充分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全盘西化”在用词上存在缺陷和弊端,它被“现代化”所替代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主题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一、压蒋联共政策的提出及部分实施四十年代的美国政府曾有一个“伟大的美国梦想”,其实质是想让美国成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实际主宰者,从而实现其称霸全球的野心。但由于美国政府受实力与战略目标间矛盾的制约,使美国只能依靠和平的手段来实现其防苏反共并把中国纳入美国势力范围的政策目标。为此,1943年初美国制定了一项新的对华政策,即“使中国成为强大的国家”(Chinabe a great power),其目的很明显:“战后日本作为东方大国,将在很长时间里消失,因此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委婉幽曲的“形式美”和宏博深密的“抽象美”,具体而细微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画家对于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美的认知与追求。芬兰环境美学家约&;#183;瑟帕玛在其著作《环境之美》中说道:“环境美学是现实世界的美学。这里,环境指观察者外在世界的一切;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建成环境,与之对应的是艺术之想像世界的美学。  相似文献   

8.
“体”即风格特征。稼轩体即稼轩词之风格特征。“形神兼备”谓之体,稼轩体正可作如是观。或日“形神兼备”乃艺术之普遍特征,但稼轩体自有其独特之形与神。就其“形”而言,稼轩体既能在词域内博观约取,集众成一,又能以古诗文为词,大量用典使事,还能把目光转注于民间俗语;观其“神”则是:稼轩体之英雄语豪而不放,妩媚语婉而不浮,闲适语闲而不适。总之,稼轩体之构成是其表层之表现形式美与深层曲折含蕴美的结合;是直觉印象之“面”和深层印象之“味”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牺盟会”和“战动总会”虽然都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政策的产物 ,都是曾经得到阎锡山支持和批准建立的、以不同方式贯彻中共抗日政治主张的组织 ,但两者的性质和特点又不完全相同。“牺盟会”是带有山西特色的群众抗日团体 ,“战动总会”则是中共与国民党第二战区阎锡山当局在共同认可的工作纲领基础上 ,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相似文献   

10.
百余年比较文学学科史的舞台上学派纷争层出不穷,法、美、苏等各派名家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主张不断推进着比较文学研究向前发展,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以及历史比较文艺学研究共同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奠基石.然而,比较文学学科到目前为止依然不够成熟,在学派纷争的背后,比较文学的“危”与“机”并存.在这种现状下,中国比较文学应充分利用其先天优势与后天机遇,以世界文学的视阈和胸怀超越“学派”性质,为比较文学学科和东西文明对话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达到利用中国战场捆住日军手脚的目的,苏联通过外交关系影响国民党,通过共产国际影响共产党,促成中国国内两大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抗战前期的主要支援国,苏联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党挑起大规模内战的企图,对维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苏联为了本民族利益,过分看重国民党,甚至要求中共以妥协退让来维持统一战线的做法使中国抗日有生力量遭到重大损失,妨碍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战后初期 ,苏联对华外交特征主要是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合法性 ,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另一方面 ,在东北地区则又对国共双方采取矛盾的“等距离”政策。苏联实行这一对华外交方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受到当时中国国内复杂的形势 ,斯大林对中国国共双方斗争发展前途的错误估计 ,苏联战略重点选择的需要及斯大林对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的片面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政府基于军事上的需要和试图解决国共两党的分歧,美国开始关注中国共产党。1944年。美国政府提出派遣观察团访问延安,而一向对中共采取敌视态度的蒋介石极力阻挠美军观察团去延安,经过关国与蒋介石的多次磋商,蒋介石最终勉强同意此事。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陈树人公子陈复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分裂后回国 ,历任中共广东省委要职。后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曾遭敌人逮捕 ,并被敌人杀害 ,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肯尼迪上台后,基本上延续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古巴遏制政策,一方面为了防止古巴革命向拉丁美洲扩散,准备武装颠覆卡斯特罗政府的步伐随即加快;另一方面成功地说服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及欧洲盟国支持其贸易禁运政策。然而其政策没有达到消灭卡斯特罗的目的,反而使古巴对苏联更加依赖,同时也加深了卡斯特罗政府对美国入侵古巴、扼杀古巴革命的恐惧,使古巴对苏联寻求更多的经济、军事援助。最后导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相似文献   

16.
苏联推动中国历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动因很多,综合来看,与中国共产党在"主义"上的一致,与中国国民党在利益上的"契合"是两大主要因素。在国共合作过程中苏联更倾向于中国国民党的行为,则表明其较之于"主义"更看重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冷战期间的两大热点柏林和古巴来分析两个超级大国产生危机的原因、过程及双方在处理危机中的态度,旨在说明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都力图避免冲突乃至战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一大以后,马林开始与中国国民党接触,与孙中山会晤并讨论了和苏俄建立联盟的可能性。通过全面的考察,马林认为中国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多阶级的联盟,孙中山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为此他向中共建议:到国民党中去开展政治活动,同时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在马林的主导之下,中共中央杭州特别会议通过了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进一步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提议。而随后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的决议案,贯彻了马林的意见。马林提出的国共合作,被称作“斯内夫利特战略”,亦即“马林战略”。  相似文献   

19.
1962-1973年间,苏美在东地中海发生了一系列海上对峙,这一系列对峙向我们展示了大国在处理整体战略利益中的思路、手段与博弈过程。在这11年中,苏联作为一个国际霸权的挑战者,在东地中海积极寻找美国对苏遏制安排的缺口,这一系列的行动包括军备、威慑、外交等内容,其间有巨大的成就也有灰暗的失败。这一切都展示着大战略研究的价值,对日益通过海洋更深介入国际事务的中国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一个值得援助的“战友” ,到一个需要打压的对象 ,从阻止中共取胜 ,到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 ,美国根据其战略需要 ,不断地调整对中共的政策。这种调整与新中国第一个外交战略的制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