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莉 《天中学刊》2014,(3):24-27
宣华夫人是隋炀帝故事系统中的重要人物。她本是文帝妃嫔,后入炀帝后宫。唐代,宣华夫人故事基本成形。在以《隋书》为代表的史传中,杨广因调戏庶母之事败露而弑父与杨广登基后罴母两大情节单元已基本确立;宋元时期,与炀帝后宫故事繁荣的现象形成对比的是,宣华夫人故事比较受冷落,相对沉寂;明清时期是宣华故事的繁荣期,不仅作品数量可观,情节也有一定的变迁,宣华夫人的形象也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2.
张雪 《天中学刊》2013,28(3):23-26
易装是木兰故事中最富传奇性的部分,从北朝《木兰诗》到清代的各种小说戏曲通俗文学,木兰易装故事被不断改写:北朝和唐代的易装明朗大方,没有提到易装的细节;宋元时期的故事叙述忽略了易装部分,留下了空白;明代的易装故事强调细节与保持贞洁的艰难;清代的易装故事在前代的基础上更为丰富多彩并对清代的通俗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本的演变有着历史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因素,蕴含了复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张雪 《天中学刊》2014,29(6):16-19
木兰故事中的孝文化主题是木兰形象成为文学文化史上典范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木兰故事在千余年的流变中一个始终较为稳定的主题.从北朝的《木兰诗》到清代各种小说戏曲,历代叙述者们都试图采取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阐释木兰的孝行.从孝文化的角度关注木兰故事,分析其生成、发展、兴盛的演变轨迹,进而揭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对于木兰故事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莉 《天中学刊》2023,(1):62-67
隋炀帝十分重视神秘文化,对其持一种既利用又控制防范的态度。在有关隋炀帝的文学作品中,神秘文化主题得到进一步渲染,使得隋炀帝故事充满了神秘与宿命色彩。隋唐五代的隋炀帝故事多借相人术为新皇登基做舆论准备;宋元时期的隋炀帝故事借世俗化的梦征指责隋炀帝必将因失德身死国亡;明清时期的隋炀帝故事则在批判隋炀帝的同时,借助轮回果报观念凸显了“情”的可贵。  相似文献   

5.
韩林 《天中学刊》2012,27(4):27-30
武则天情感故事中的唐太宗形象从唐代到清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代他是一个忙于国事,不近美色的英明帝王形象;明代变成一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好色之徒;清代成为一个听信谗言,纵欲而亡的昏君。唐太宗形象从正面到反面的转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士人与市民两个阶层对帝王态度的差异造成的。从文本流传情况来看,唐太宗此类故事是武则天故事的副产品。当人们从正面评价武则天时,她与唐太宗的情感故事被淡化,甚至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当人们从反面评价武则天时,为了迎合人们贬低武则天的需要,唐太宗被重新挖掘出来加以丑化。  相似文献   

6.
刘莉 《天中学刊》2013,28(3):27-31
作为隋炀帝的皇后,历史上记载的萧后与文学作品中的萧后形象相去甚远。史书中的萧后是一个有一定责任感、颇具传统妇德的女性。唐代,萧后形象开始从历史走向文学,基本符合史书对萧后的描述;宋元时期,萧后被丑化,开始作为炀帝昏暴之行参与者的形象出现;明代,萧后被塑造成无才无德的平庸女性,并展现出市民的审美趣味;清代文本极力渲染她的不贞失节,并进一步加强了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7.
“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作为单纯的颜色词来使用的,后来逐渐发展为特指、象征意义,有褒义、中性、贬义,分别源于皇权文化、方言、术语、外来语和外来文化等,词义的发展变化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由“高贵”到“低俗”,命运大起大落,词义褒贬几经沉浮。  相似文献   

8.
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作为单纯的颜色词来使用的,后来逐渐发展为特指、象征意义,有褒义、中性、贬义,分别源于皇权文化、方言、术语、外来语和外来文化等,词义的发展变化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由高贵到低俗,命运大起大落,词义褒贬几经沉浮。  相似文献   

9.
沈文  张纯 《考试周刊》2015,(43):25-26
从哲学理念、民族特征和审美意境等角度阐述太极拳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太极拳文本的英译对太极拳传播的重要作用。从目的论翻译观出发,指出翻译太极拳文本应明确译者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传播太极拳的技巧,更要再现太极拳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既要全面、透彻地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又要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便建立起太极拳习练者易于接受的通道,展现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文化,达到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雁翼叙事性文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抗战文化叙事、民间文化叙事、历史故事叙事、异域文化叙事和社会建设叙事等方面内容。从雁翼充满着激情的叙述文字中我们看到雁翼由一个士兵到一个作家的成长历程,表现了雁翼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人生和对民族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洛神诞生后,引起文人们的竞相演绎。举凡诗词、文赋、绘画、书法、杂剧、传奇都有涉及洛神故事的情节。在不同的时期,洛神形象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体现了彼时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判断。在洛神故事的演变中,以礼节情的人神恋主题是贯穿始终的。  相似文献   

12.
张良故事从《史记·留侯世家》开始一直流传于世,张良故事中的侠主题主要表现为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事,在《史记》《汉书》正史里表现为复仇、游侠的形态,形成了固有的侠风色彩。随着历史潮流的变迁和文学的发展,不同时期张良故事的侠主题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而展示了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步非烟是唐传奇中比较有特色的女性形象,步非烟故事则是典型的婚外偷情故事.对步非烟故事从唐至清的文本演变进行梳理,运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此故事中双重的读者期待,导致其浪漫爱情故事与婚外偷情故事并行的发展轨迹.另外该故事恒定的悲剧结尾,则体现出现实社会中浪漫爱情与礼法教条之间的矛盾.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视角重新解读,可以看出步非烟故事包含多元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石生人"母题的传承与文化内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尤为多姿多彩,其中石生人神话以其丰富的内涵、奇幻的想象而蕴含着独特的魅力。本文将从石生人母题的演变轨迹和相关的文化民俗事项,揭示其传承和演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杨六郎故事在杨家将故事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宋代的史书、话本,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传奇、小说以及戏曲,杨六郎故事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运用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杨六郎故事的历代文本演变形态进行梳理,可以探讨其文本背后蕴涵的文化意旨。  相似文献   

16.
黄燕燕 《现代语文》2008,(3):105-106
颜色是人眼对于光波作用的一种视觉反映,由于认知主体不同的心理、文化背景等冈素,记录颜色的颜色词在各民族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要掌握汉语词汇中的颜色词就得先理清它在汉民族语言文化中的发展轨迹,下面以颜色词"红"字为例,具体说明一下它在汉语巾承载的"颜"外之意.  相似文献   

17.
刘杰 《天中学刊》2012,27(3):25-27
源于古印度的目连故事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三个主要演变阶段,演变的过程即目连故事的中国化过程,其中加入了诸如孝道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内容,故事的载体则由佛经向变文、戏曲、宝卷等多种形式转变,佛道交融、市民思想兴盛等现象则是目连故事演变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在汉字“家”词义的演变过程中,根据其构词能力可将其词义变化分为四个阶段:本义(居所)、作为单音节词时的词义派生(有一定血脉联系的组织、出生或自幼居住的地方、国家等)、在复音词中的语素义(凡尘俗世之家、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以及作为词缀时的用法。从词义演变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归纳出“家”的文化内涵:个人私有、血脉联系、情感寄托等,“宀”下有“豕”、何以为“家”也可从其文化内涵中窥探一二。  相似文献   

19.
杜文平 《天中学刊》2013,28(1):26-30
东方朔偷桃故事的发展经历了由依附于汉武帝求仙故事到被纳入蟠桃会故事系统甚至独立成篇的过程,承载故事的形式由两汉魏晋时期的传记小说到唐宋时期的诗词典故,再到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在欢快诙谐的基调下,偷桃故事由武帝求仙故事中的滑稽点缀转而成为王母蟠桃会上的重要情节之一,带有浓重宗教意味的仙桃也转变为吉祥祝寿的蟠桃。这不仅是道教神仙思想形成和发展以及后来逐渐走向世俗化的历程,更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氛围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20.
包公文学自宋朝诞生以来,出现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文本,这些故事大多是一种重写或改编。从包公题材小说、戏曲故事情节的相互移植和因袭化用中,可以考察包公文学题材流变之迹及相关文学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逐渐形成演变的过程。包公的形象经历了从正直的判官、不畏权豪势要的斗士、封建卫道士到忠心耿耿国家栋梁的演变。包公故事情节的丰富与发展,表现了历代创作者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论、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关怀。包公文学的主题演变则表现为伦理意识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