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猜谜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伸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这“项橐”何许人也?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这项橐乃是燕国的一个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圣人很有学问,特来求教。”  相似文献   

2.
老人和夕阳     
太阳失去了耀眼的光芒,落到离地平线不远的天边。他像一个年近垂暮的老人,用温和的慈祥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打量着这个曾经被他的热情灼烤过的世界。那些高楼和矮屋,那些大树和小草,那些宽阔或者狭窄,平坦或者崎岖的路,都在他那暗红色的目光里逐渐柔和起来,黯淡起来。他的目光深情然而无力。他的时间不多了。我在一个车站等车。一位老人拄着一根山藤拐杖,慢慢地从远处走过来。拐杖和地面的叩击声,在宁静的暮色中清晰地响着——橐、橐、橐、橐……老人在我面前停住,抬起头来,夕阳映红了他的苍苍白发,也映红了他那双浑浊的眼睛,像两盏快燃到尽头…  相似文献   

3.
老人和夕阳     
太阳失去了耀眼的光芒,落到离地平线不远的天边。它像一个年近垂暮的老人,用温和的慈祥的目光依依不舍地打量着这个曾经被它的热情灼烤过的世界。那些高楼和矮屋,那些大树和小草,那些宽阔或者狭窄、平坦或者崎岖的路,都在它那暗红色的目光里逐渐柔和起来,黯淡起来。它的目光深情然而无力。它的时间不多了。我在一个车站等车。一位老人拄着一根山藤拐杖,慢慢地从远处走过来。拐杖和地面的叩击声,在宁静的暮色中清晰地响着——橐、橐、橐、橐……老人在我面前停住,抬起头来,夕阳映红了他的苍苍白发,也映红了他那双浑浊的眼睛,像两盏快燃到尽头…  相似文献   

4.
“囊”、“橐”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囊”,上有口,下有底,由上而下盛物之袋,一般以布帛等柔软物缝制而成,宜于车载、贮置。“橐”,有两种:一是无底橐,用皮革、布帛等制作,张而置物,卷转而两端扎口,也宜车载、贮置;一是有底橐,用布帛等柔软物缝制,两端封底,口开中间,两头可放干粮、簿册、食具等,宜于远行肩担、畜载,也可车载。橐驼之“橐”、冶铁鼓风箱称“橐”,均取喻于有底的橐。  相似文献   

5.
也许,铃声是教育关注生命状态的最原始工具。我不知道孔子时代是否发明了铃声来提示上课或下课,也不知道夸美纽斯在发明“班级授课”制时,是否第一个用铃声来界定一段相对的教学时空,可以肯定的是,现今的教师是伴随铃声的节奏或开课,或结课。铃声是再平常不过的,对于教师来说。  相似文献   

6.
《四川教育》2006,(5):24-24
也许,铃声是教育关注生命状态的最原始工具,我不知道孔子时代是否发明了铃声来提示上课或下课,也不知道夸美纽斯在发明“班级授课”制时,是否第一个用铃声来界定一段相对的教学时空,可以肯定的是,现今的教师是伴随铃声的节奏或开课,或结课。  相似文献   

7.
东的繁体字为“东”,是由小篆简化而来的。《说文解字·东部》说:“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意思是早晨太阳顺着树木往上高升,表现出一种动态,这就是日出的方向,这种说法一直为后代所传说。但现代有些古文字学者却认为,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东”字像是一个无底的大口袋,里边盛放物品,两端用绳子结扎起来,实际上是“橐”的本字,后来“东”字被借去作为表示方位的字,于是另造一个“橐”表示口袋意思(口袋无底为“橐”,有底为“囊”)。这就是说,“东”字本来是整体象形,不可分割,《说文解字》误把象形字当作会意字了。西是个象形字,…  相似文献   

8.
位置     
他醉眼蒙眬,步履踉跄.当橐橐的皮鞋声响过家门的时候,墙壁上的挂钟清脆地敲响了九下,已是晚九点了.前边的房门半掩着,皎洁的灯光下,儿子仍孜孜不倦地伏案"夜战".  相似文献   

9.
从春秋后期开始 ,我国就用特制的皮囊鼓风冶铁。这种皮囊两端细、中间鼓起 ,其外形和当时的一种称为“橐”的盛物容器相类似 ,因此又称之为“橐”。橐上有个洞口装着通到冶铁炉上用来吹出空气的竹管 (后来被陶管和铁管取代 ) ,因为和管乐器中的竹管乐器“”差不多 ,就将此竹管称为“” ,这种装有通风竹管的皮囊又被称为“橐” ,装有此种鼓风工具的冶铁炉又被称为“炉橐”。一、原理及操作过程老子的《道德经》曾把整个宇宙空间比做这种鼓风工具。他说 :“天地之间 ,其犹橐乎 ?虚而不屈 ,动而俞出。”鼓风用的大皮囊很富于弹性 ,在空…  相似文献   

10.
柳叶胡同的第一盏水银灯,患了眨眼病,睁一下,眨十下。冬至后的第四个九,叫这盏水银灯眨巴得直瑟缩。李楠星有些冷,感到衣薄。她耸着肩,双手插兜,用双臂紧夹着身子,小心翼翼,却又敏捷地捣着那双棕色的半高跟皮鞋,在半是冰碴半是雪粒的路面上,“橐橐橐”地敲起一串充满生气的音响。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窥见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和传统审美心理;而词汇是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的语言系统,是民族文化,经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所以,透过词义、词义的演变、词语的运用,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变化。“东”,甲骨、金石文字中,其字形都象两端扎起来的口袋。高鸿线《字例》日:“按东,近人徐中玉、丁山均以为橐之初文是也。埠仓有底回囊,无底日橐。字原象两端无底,以绳束之之形。后世借为东西之东,久借不归,乃另造橐字。”“西”,《说文解字》曰:“鸟在巢上…  相似文献   

12.
爱的阳光     
随着一阵“丁零零”的铃声,下课了。可是今天的铃声仿佛特别沉重,响得我们心痛。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因为老师宣布了一个坏消息,我们班的张俊亚同学左腿骨折了。  相似文献   

13.
Give Me a Ring     
星彩:哈哈,Judy居然叫Tom有空时给她一个铃声。她这个要求真是特别啊,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人要铃声的。  相似文献   

14.
薛京  杨波 《教育文汇》2006,(8):20-21
“上课时,我像一只渴望自由却被限制在壳里的小蜗牛,把内心的期待藏起来。下课铃声就像一个‘终结者’,扯掉了种种束缚。小蜗牛多么想尽情地玩耍嬉戏啊,但它刚把触角探出壳,就又匆忙地缩了回去。因为下课铃声还在教室回旋的时候,上课的铃声就惊扰了还没来得及开始的美梦。”这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女生对记者说的话,成熟得让人有些心酸。  相似文献   

15.
~~项橐出题难孔子@吕鸿群 @张新华  相似文献   

16.
大象和电话     
有一天,大象在森林里走,忽然听到铃声响,铃声一阵接着一阵。大象向铃声走去,发现一个树墩(dūn)上搁着一架电话机。它用鼻子取下听筒:“喂,我是大象!” “这里是电话局。如果你想跟谁通话,只要拨一个0,我们就为你接通你要找的人通话。”  相似文献   

17.
东”的本意学界有表“日出方向”和作“橐”义两说.考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关文献,表明自先秦“东”表方位及相关义项形成,历经两汉三国“东”与“西”及其他方位名词连用表虚指义,魏晋至清与其他词连用时义项虽有很大改变,但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以“东”表“日出方向”的方位义为源头的词义系统;现代汉语演变、引申及出现的新兴用法也源于该义项,并无“东”与“橐”义相关的用例.  相似文献   

18.
北京,某校。上课铃声在校园里响起。铃声止息,所有的走廊都静悄悄的。这是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们坐得整整齐齐。今天,英美教育专家要来这个班听课,他们已经来了,陪同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  相似文献   

19.
清晨,一阵电话铃声催开了我朦胧的睡眼,电话里传来一个家长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北京,某校.上课铃声在校园里共鸣.铃声止息,所有的走廊都静悄悄.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这是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