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年第一期《新闻记者》刊登慈溪报孙明华的来信《不要“给读者颜色看”》,来信指出了该刊去年第11期中有篇题为《给读者颜色看》的文章,明显差错有十余处,一篇近1200字的文章有这么多差错,其差错率之高是惊人的。该刊为这篇来信加了编者按,按语指出:来信是一份出色的勘误表,对编辑部震动很大,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表示要寻找薄弱环节,制订措施,防止类似情况发生。来信指出这些差错的还有其他几位同志,这说明读者对《新闻记者》杂志的爱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国际副刊二月二十四日给我来信,内称:来信收悉。所提意见正确。《五角大楼拾‘○’》一文中‘手饰’应为‘首饰’。出现这样的差错,是我们工作上的疏忽。谨向读者表示谦意。并感谢您对我们的批评和帮助。信虽短,却言简意赅,读后倍感亲切。宋人苏轼说过:‘人微言轻,理自当尔。’类似上述的信,今年我已收到其它  相似文献   

3.
全新改版的《记者观察》即将于2007年与您见面。毋庸置疑,《记者观察》创刊至今,每一次发展,每一次前进,都离不开广大读者的鼓励与支持。我们对多年来支持、关心《记者观察》的每一位读者表示由衷的感谢!本刊编辑部经常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热情洋溢的来信以及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或者是赞扬与鼓励,或者是建议与批评。编辑部的全体同仁对每一封来信、每一封电子邮件、每一次电话、每一件传真都会认真对待,悉心听取读者意见,积极采纳读者提出的良好建议,同时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正是读者与《记者观察》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4.
1984年最后的一天,我从早晨到午夜十二点,处理了省内外农民朋友、农村干部、广大听众的三百多封来信,在来信登记簿上用红笔写下了:4070。这就是《农村信箱》一年来信的总数。这个数字比1981年的  相似文献   

5.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读者在一封来信中讲了在看到《成人格林童话》时的震惊:“白雪公主”在这里竟然是个骄傲自大、甚至与父亲有不伦之恋的女孩!书上写着“作者格林兄弟,编译者谭理”。对此,我却有不少疑虑,第一,这书是合法出版物吗?第二,这样的书对读者有什么意义? 据了解,台湾旗品文化公司去年从日本引进了《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作者“桐生操”是两位日本女作家共用的笔名,台湾版译者为许嘉祥。《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是参考学者的分析,以《格林童话》初版为范本,再  相似文献   

6.
最近收到本刊读者王振鸣同志的来信,指出我刊发表的一篇文章所据资料过于陈旧,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把刊物办好!特辟“读者、作者和编者”专栏把来信发表,这对作者、编者和读者都有好处。希望读者、作者多多来信,提出批评或改进意见,共同把这个刊物办好。  相似文献   

7.
《一丹话题》从荧屏进了书本,这是中国电视主持界的一件喜事.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并向作者表示真挚而热烈的祝贺.我分析,喜爱本书的读者可能有三种人:一种是一丹的观众,一种是一丹的同行—全国各地的广播电  相似文献   

8.
“编辑”概念的再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刊1991年第2期上,我写了一篇短文《“编辑”辞义辨析》,出乎意料地收到北京、石家庄等地的来信,表示赞赏。可见《编辑学刊》的影响很广,与我持相同见解的也大有人在。最近,又看到本刊1991年第4期上刘光裕同志《再论何谓编辑》(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尽管刘先生的观点与我相左,但他说:“《辨析》虽属批评我的文字,然而都是为了繁荣编  相似文献   

9.
致读者     
本刊读者调查活动中,曾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他说:“《中国记者》和读者交流的机会不多,交流也仅限于刊登一些鼓吹刊物效果的文字,对敢批逆鳞者,《中国记者》能否耐得住心情?”读到此信,本刊总编辑即刻旁注:“欢迎批评!”这是真心话。我  相似文献   

10.
那天看完《中国摄影报》所载《李老汉和女弃婴》的一组照片,惊讶不已:李老汉不正是我碰到过的么!不觉遗憾起这条从我指缝中滑掉的“活鱼”来。那是去年暑假探亲,在街上发现十数人围着一老汉评头品足,他身旁的两个竹篮里各放着不足岁的  相似文献   

11.
《我的业务工作报告》在《中国记者》第2期发表以后,一些地市报同行来信,表示对《报告》中提到的“三库建设”感兴趣。建设“三库”,即“思想库”、“资料库”、“信息库”,这是我在新闻工作中广闻、细察、躬行、深思中得来的一点认识:一个记者、编辑也好,一家报纸的编辑部也好,要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要履行传播信息、反映舆论、实施监督的职能,就必须力求做到思想睿智,触角灵敏,积累丰富。“三库”说,即本于此。  相似文献   

12.
当编辑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编的稿件或版面得到读者肯定。 前不久.我们收到四川省绵阳军分区干休所离休干部冯宇民的一封来信,对《战旗报》最新推出的副刊专版《古今中外》提出表扬:“我一口气读完了版面上所有文章.感觉心旷神怡,受益匪浅……祝贺《古今中外》出刊,我定会是忠实的读者……  相似文献   

13.
1984年最后的一天,我从早晨到午夜十二点,处理了省内外农民朋友、农村干部、广大听众的三百多封来信,在来信登记簿上用红笔写下了:4070。这就是《农村信箱》一年来信的总数。这个数字比1981年的2901封,1982年的3074封都有了较多的增加。《农村信箱》的宗旨是,为农村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服务,向他们提供信息、知识和经营管理改进技术的经验,帮助他们学习政策,解除思想顾虑,用文化、科学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敢于致富,善于致富,共同致富,为祖国四化大业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4.
《语言大典》是王同亿主编的。我想给主编先生提个建义,把《语言大典》更名为《语言迷宫》。我披阅了这部《大典》的一部分,得到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它是一座令读者晕头转向的迷宫。 比如说“潮湿的”一词,我们中国人,包括文盲在内,有不懂它的涵义的吗?我看没有。可是《大典》却郑重其事的作为词目收入,并且不厌其详的加以阐释,絮絮叨叨地写了200多字。解释来,解释去,结果把读者越弄越糊涂。请看吧: “潮湿的①[moist]湿透的;②[damp]表示湿的程度轻,中度的,有时使人感觉不愉快,受潮或沮丧,有时表示有用的意思;③[wet]描述某物外层覆盖着水或其他液体、或某物全部或多或少地浸透了水或其他液体;轻微地含水或轻微地被水覆盖、浸透、渗进或润湿;④[watery]多雨的;⑤[waterish]非常湿的”(为节省篇幅,例句全部略去)。 你看,又是“湿透了”,又是“使人感觉不愉快、受潮或沮丧,有时表示有用”,又是“浸透了水或其他液体”,又是“多雨的”,又是“非常湿的”,从这一堆释文中,有谁能够获得关于汉语“潮湿的”一词明晰而确切的理解呢?我看不能。也许,释文中所附的英语词含有这些意思吧?但是,它们同汉语“潮湿”一词究竟有何瓜葛?主编先生能告诉我吗? “长头”一词,《大典》的解释是:“具有低的头指数  相似文献   

15.
春草绿又黄,转瞬间1994年又将过去。许多老读者不断给本刊来信,保持联系;而正在兴办的“新读者俱乐部”又为本刊结识了许多热情的新朋友。现在将这些新老读者的来信,摘登一些,一是表示我们的感激;二是作为编辑部的自勉。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会不负众望,把《中国记者》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在县里从事新闻工作,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全国性的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所有县级同行时常为之殚思竭虑的事情。去年,我经过刻苦努力,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经济参考报、中国日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和报纸上发表了作品。新华社的一位同志给我来信称我在新闻业务上大有提高,一时间引起了许多县级同行的羡慕。现在重新翻看一下过去的作品,回顾一下这些作品的构思、采访、写作过程,我的体会是:功夫要下在“选”字上。读者看报纸,不仅要了解“什么事”,也要了解“为什么”。为此,这就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从深层次去思考问题,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以满足读者这一需要。新华社主办的《内参选编》1989年第45期刊登了我写的《一个农村蹲点干部的日记》。这篇稿件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  相似文献   

18.
一家省报去年7月25日刊发在《读书》版的《漫话读书》一文说:“翦伯赞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一副对联,大多数读者也许并不陌生,其作者是范文澜,并非翦伯赞。为了证实我的记忆,我翻检《中国楹联鉴赏辞典》(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千年对联佳话》(中国  相似文献   

19.
李频 《传媒》2012,(10):58-60
正与彭长城交往近20年,我怎么就没有注意到他额头之下,双眉之间有一颗痣?痣与智谐音双关。品彭长城《让‘读者’御风而行》一书而关联彭长城之痣,看似风马牛不及,但观察《读者》现象多年,我内心中认知从《读者文摘》到《读者》的思想意义,进而认同在中国新时期期刊史上《读者》作为样本的思想价值。业内人士大多津津乐道于《读者》大楼与《读者》商标50.8亿元的市值,难免不因叶障目,忽略了《读者》大楼的思想基础与《读者》商标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我与《图书馆杂志》征文。评奖揭晓后,我们收到一些获奖者的来信。这里发表一封来信中的一段,以示广大读者对我仍工作的热情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