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邓沛 《语文知识》2005,(10):28-28
关于现代学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死因.长期以来流行的说法是他坚决不吃美援面粉而饿死。这是因为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中有这样一段话:“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2.
一九四八年,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作家朱自清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朱自清坚持民族气节,不为粒粟折腰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赞扬。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相似文献   

3.
说到朱自清,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散文名篇《春》、《匆匆》。听流行歌曲《荷塘月色》,会想到他的同名散文名篇。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举闻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称赞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4.
堂堂正正做人。爱憎分明处事。铸直了国人的脊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宁愿站着死”的赵一曼,“横眉冷对干夫指”的鲁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  相似文献   

5.
许姗姗  梁振华 《教育》2011,(9):54-56
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讲,朱自清大约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背影。他不像鲁迅,如同一个单身鏖战的武人,在旧思想的丛莽中用硬骨头做成的匕首将黑夜击得粉碎;他也不像徐志摩,如同一个浅斟低唱的游吟者,痴情于爱的温存与迷醉。朱自清的被人所知,是他情质并貌、和谐含蓄的为文风格,和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为人气节。除此之外,很少有人关注过他50年自称"平如砥""直如矢的生活中有三十载岁月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是一位爱国主义知识分子。他参加过“五四”运动,是新文学运动的一名战士,并且后来又投入了抗日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受到党和人民的赞扬。三十多年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显示出一个爱国主义者的铮铮骨气。毛主席曾经指出:“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先生是值得我们称颂和纪念的。  相似文献   

7.
爱国     
<正>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材料一: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朱自清先生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材料二:2019年,华为董事、CEO任正非说,美国的苹果手机当然可以用,不能说不用华为手机就是不爱国。华为是一家商业公司,提供的是商品,用了喜欢你就用,不喜欢就不要用。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是中国最著名的散文家了,他的“漂亮和缜密”的文笔(鲁迅《小品文的危机》);他的“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叶绍钧《朱佩弦先生》);他的“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民族气概;还有他文章中灌注的真挚而又深沉的感情,几乎尽人皆知,传为美谈的。朱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下简称《荷》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不朽的杰作,是一座“白话美术文”的丰碑。本来,解放前的国文教材选了它,当今台湾的国语教材选了它,就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它并不具有人们常说的那种“政治倾向性”,然而由于此文是写于“1927年7月”,朱先生又是被毛泽东赞扬过的“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见《别了,司徒雷登》)的民主战士,长期以来,诸多的评论文章都据此按图索骥,认为此文是一篇“政治文”,是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2008年年是朱自清诞辰110周年、也是他逝世60周年的纪念。岁月匆匆,时光流逝,可朱自清的“背影”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灵。时间的淘洗,潮流的沉浮,而“背影”越来越清晰,就像一位宽厚的前行者,引领我们走向前方迷茫、彷徨的路。“朱自清一身重病,宁愿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既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也是民族精神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人活一心态     
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这是暗喻人生在世,面子很重要。世界上要数中国人最要面子。许多国人就是因为放不下所谓的“面子”,不肯委曲求全,而苦了自己。李白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里面除了可贵的“气节”和“骨气”,也还有一个“面子”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主题内涵“坚守”是指坚决守卫、坚定遵守,强调即使面对困境也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的对象有许多种,包括坚守信念、坚守真理、坚守承诺、坚守岗位等。中华民族一直将坚守视为高尚的品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孟子对道德准则的坚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夏明翰对革命理想的坚守,“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朱自清对气节的坚守……我们只有找到值得自己坚守的对象,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让人生焕发光彩。  相似文献   

13.
语文的灵魂是人文理念,人文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要义是生命意识。假如有一天语文远离了人文的内蕴——生命意识,那么语文将沦落为可怜可悲可叹的“婢女”。有谁愿意做“婢女”?于是乎,在语文沉湎于“皇帝的新装”的游行大典时,看客中发出了一个“天真的声音”:“朱自清重病在身,宁可饿死也不要美国人的‘救济粮’,很多人都说他有骨气,但是我却觉得这样做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说不吃不喝,宁可饿死,可以换来别人一句‘有骨气’,就死得轻于鸿毛。‘生命第一’,是我们老说的一句话,为什么宁可饿死,也不吃眼前的粮食呢?”这是一位毫…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朱自清这两位曾被毛泽东同志热情称赞过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伟大作家,直至今日还为亿万中国人民所深深怀念。这两位作家之所以如此受人尊敬,不仅是因为他们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开拓了新的境界,获得了杰出的成就,还因为在他们身上,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了一股浩然正气,一种真挚热烈而又浓郁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战争硝烟弥漫之际,他们能够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对反动派“拍案而起”,能够不顾自己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绝非出于一时感情冲动,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精神渊源的。  相似文献   

15.
黄波 《学习之友》2014,(5):11-11
晚年朱自清有一件事为人称绝,这就是“不领美国救济粮”。他的不接受美援,最终因饿而死,也成了一个传世“定论”。而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朱自清实死于严重的胃溃疡。这种病的起因与生活的颠沛流离有关,日寇侵华中朱自清所服务的清华大学曾几经搬迁;战时教授们的生活水准大大降低,这也是容易引发胃病的重要因素。但教授们的生活水准究竟低到了何种程度?  相似文献   

16.
艾娟 《陕西教育》2009,(12):19-20
我叫艾娟,来自榆林市米脂县华润希望小学。能参加陕西省第二届师德论坛,我倍感荣幸。 师德,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尊崇和恪守的职业道德。从正心修身的孔子到兼容并蓄的蔡元培,从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陶行知,用生命诠释师爱与责任的谭千秋、向倩等英雄老师们……他们为崇高师德积淀了丰富的内容,注入了深刻的内涵,这正是师者所以成为师、师者所以立于世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选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选择,“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是朱自清的选择。历览前贤,我发现选择竟有如此丰富的蕴含。背负着五岳的沧桑与巍峨,他们用一种亘古不弯的声音呼喊:“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苛得也。”凝望历史时空,有些人选择了坚毅,有些人选择了奋起,甚者选择了死亡。他们用行动注释着生命,演绎着生命,亮丽着生命。坚毅者宜如知名人士,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在困难面前,坚毅是我惟一安定的理由。翻开历史的浩翰长卷,曹雪芹托着“…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人对现实的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叫性格,性格在时代变革和大是大非面前可定型为人格。如朱自清1949年重病在身,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几十人聚集在一起,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这只能叫群体,如一盘散沙,缺少钢筋水泥,难以定型,不能成为有价值的建筑物。学校把一个班的学生交给我们,通过班主  相似文献   

19.
名人故事     
《学子》2004,(9)
朱自清不领救济粮1948年夏季的一天。吴晗找到朱自清,说:“我找你签名来了。”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1898-1948)当时患了严重胃病,却无钱治疗,当时物价飞涨,他那点薪水,仅够买三袋面粉,全家十二口人吃都不够,那有钱去冶病呢?他看着吴晗,问道:“签什么名啊?”吴晗展开折叠的大纸,只见醒目的大字: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朱自清只看了一眼,便用颤抖的手拿起笔来。吴晗看见朱自清太贫困了,便凑过来说:“这次您……”“宁可贫病而死,也不领取这种侮辱性的施舍。”朱自清推开吴晗的手,签上了名字。吴晗走后,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  相似文献   

20.
《小学青年教师》2008,(2):50-52
一、积累与运用。1.默写《卜算子·咏梅》。2.“青春作伴好还乡”的“青春”意思是。“我乃李天王三太子哪吒”与“家祭无忘告乃翁”两个“乃”的意思分别为、。3.出自三国故事的成语有“”“”“”。4.《穷人》的作者是。毛泽东曾经称赞的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