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被引用频率较高的一句话,因为这三“个自己”,我们在阅读方面开始了一种新努力,探索着一种新尝试,让阅读也因此有了新重点——即个性解读,超越文本。这种努力无可厚非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但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即阅读首先要了解作者写了什么,其次才有资格去对作者所写作的内容进行评价,并在这一步中发挥自己的个性解读。目前的现状是,我们在前提中做的工作比较少,较多的精力都投入了后者。而在这并不稳固的前提上产生的所谓对文本的诸多超越,试问有几多合理?几多真实?几多是对文本真正深入的体察与阐释?以下编发的三篇文章都是关于阅读的,有对阅读作比较本真的探讨的,有关于一篇文章的阅读说明的,相同点都是在放低眼光,回归阅读的起点。相信会对大家目前的阅读教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洪巧俊 《云南教育》2010,(13):36-36
“梦,在七月飘落”,这是一句诗歌名。如今不说7月是黑色的日子,但可以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的时候。高考考高分,被称心如意的大学录取,显然是自己欢,家人喜;然而落榜者却是自己忧,家人愁。  相似文献   

3.
〔创意话题〕名利是场,名利是网,几多较量,几多迷茫。名利是帆,名利是樯,几多奋斗,几多沮丧。一个古老的哲理,一个常新的命题,世界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假如人人都清心寡欲,那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假如人人都利欲熏心,那又将是怎样一种情景?上面这段文字能使你想些什么呢?请以“名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教师点拨〕本话题材料在审题上没有难度,但很难写出新意,因此,要创新…  相似文献   

4.
1 台湾省大学招生“学能测验”简介 1.1“学能测验”的产生 1992年台湾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提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建议书”,1999年6月台湾省“大学招生策进会”通过了“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2002年起台湾省废除了实行已长达47年的“大学联考”(相当于大陆的统一高考),改为“多元入学方案”.“多元入学方案”包括三种录取方式:个人申请入学;学校推荐和大学甄选;根据考试成绩分派.其中第一种是指学生自己向大学直接提出申请,第二种是指学校向大学推荐,大学择优录取.第三种是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派.前两种主要适合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大约占总数的30%左右;后一种占709/6左右.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先通过全省统一进行的“高中学科基本能力测试”(以下简称“学能测验”).测试成绩是许多大学招生的重要参考.因此,“学能测验”在台湾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参加完“学能测验”这一上大学的“门槛考试”后,学生还要参加自己所报或自己所分大学的单独命题考试(“指定科目考试”),考试科目由各大学自己确定.  相似文献   

5.
不知不觉中.大学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悄然过去.回想起中学时光,几多欢喜.几多忧愁.对于中学阶段的学习,自己有一些体会,在此总结出来.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6.
刚离开大学的校园,又步入了小学的校园。还没适应学生到老师这一身份的转变,就已经迈上了三尺讲台。由当初的稚嫩,到现在的日趋成熟,里面包含着几多汗水、几多心血。从教十余年,一直没丢下班主任这份工作。我们知道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一个繁琐而又令人费心的工作。要想做好这份工作,仅靠细心、耐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他更需要一种教育的智慧,管理的艺术。怎样让班级管理有声有色,游刃有余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下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位著名主持人在栏目中询问一个小男孩:“你最大的理想是什么?”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当一名飞行员。”主持人接着问道:“如果你驾驶的飞机没有燃料了,而这时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怎么办呢?”小男孩想了一下说:“我会背上伞包跳下去。”主持人听到这个答案一下子有些愕然,观众也开始窃窃私语。一个优秀的飞行员怎能不顾乘客安危自己逃生呢?  相似文献   

8.
于明 《中学教研》2004,(5):30-32
关于直觉选择的心理学启示图1是一个双关图,在心理学上常常被引用.当你凭直觉认定这是一个男人的头时,就会由此找到他的眼镜、鼻子甚至鼻毛……;而当你凭直觉认定这是一只老鼠时,就会由此发现它的耳朵、眼睛、胡子、尾巴…….这一过程说明,人们普遍具有直觉基础上的联想与建构能力.是“男人”还是“老鼠”?这是直觉选择的结果;而由此获得的“眼镜”、“鼻子”、“鼻毛”、“耳朵”、“眼睛”、“胡  相似文献   

9.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爱子心切的父母,无不期盼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从孩子呱呱落地到孩子长大成人,父母几乎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含辛茹苦的背后,几多欢乐,几多忧愁,几多无奈……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怎样教育孩子,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如何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这是一个值  相似文献   

10.
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差,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的?”、“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怎么想,他们的疑难会是什么?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老师便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在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字词,不过是零碎的符号,不带一了点儿的感情色彩,可如果加上“人”的主观观照,那些看起来似碎珠乱玉的文字,被“人”用他的主观情感融解、合成,真的宛如“丑小鸭”变成美天鹅。人们常常会因文学的内蕴而感动,甚至是沉溺于其中,品味再三,最后是拍案叫奇。这样从平凡的文学碎片,最终演变成感人的篇章,这中间,不知耗尽了连缀者几多的精力,几多的情感,投入了几多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有许多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很重视大学在社会上的“名气”,且常常很在意排名,甚至会为母校排名第几激动不已。有人喜欢一辈子以自己上过的大学来定位自己和他人.而许多家长也以子女所上的大学作为衡量标准之一。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比较普遍.在海外的华裔中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13.
赵翔 《教师博览》2007,(1):34-36
临川,江西中部的一块弹丸之地.也是一个令当今中国文化人肃然起敬的“才子之乡”,同时因为一种现象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每年成千上万的外地中学生对这里趋之若鹜,不为别的,只为一圆自己的大学梦。  相似文献   

14.
如今,拒绝“高分低能”学生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索质一直以来是教育界思考的一个问题。据报道,一名考入北京大学的高考“状元”,大学的生活让他逐渐发现,自己除了会考试什么都不会,进而责问12年的学校教育究竟带给自己什么。面对这种社会现象,不少社会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在呼唤重建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郑苑飞 《教育导刊》2004,(3):119-120
似曾相识从哪来?这是一节向家长开放的英语课。家长们饶有兴致地看着孩子们拿着调查表跑上跑下,惊讶地发现孩子们一下子就学会用英语询问别人将来的计划及表达自己的计划。这时,屏幕上显示出一个问题“What will you do to be a good son/daughter?”在孩子们热火朝天地讨论时,家长们都很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想怎样做一个好儿子(好女儿)。当他们听到“I′ll study harder and do more housework.”“I′ll not make my parents angry……”等回答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这时,一个叫何保报的学生倏地站起来说:“老师,我可以念首诗吗?”我愣了一下,这个平常不爱发言,经常迟到,喜欢调皮捣蛋,但英语基础不错的男孩会在自己的妈妈面前念一首什么样的诗呢?难道他想给我出“洋相”?  相似文献   

16.
何不学学鹰     
肖翠荣 《湖北教育》2006,(12):57-57
曾读过一则报道,说是湖南某“神童”在父母精心安排设计下,十三岁就考上了一所非常名的大学,于是,母亲辞掉了某局副局长的工作进京陪读。照料他的饮食起居,除了学习,其它方面全由母亲包办。真真切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谁知,在一次考研时,一门专业考试因迟到,而导致考研的失败。之后,陪读的母亲只好带着这位“神童”回到了湖南。回到家中,母亲不可能再像大学那样安排他的一切,因为他毕竟是成人了。哪知,他除了会“学习”书本外.像穿衣梳洗、待人接物等一些日常的生活与交往一概不会。“会”读书的“神童”实则是一个低能儿。  相似文献   

17.
我读杜甫     
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读杜甫,从他的《春望》到他的“三吏”、“三别”,然而对于杜甫的深刻理解却是在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日子里。一提到杜甫,人们总会想到他的爱国精神,想到他的作品风格是沉郁顿挫,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他少年时本也活泼好动,青年时本也裘马轻狂。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一个人从年少轻狂走向极端的沉郁,那说明他经历的一定是大悲大痛。正如杜甫,当他从一个翩翩佳公子成为一位逃难的老人,其中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几多悲欢离合,几多人情冷暖,几多世间沧桑。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悲,他的痛不是为他自己,不是为他的家人…  相似文献   

18.
桑玲 《教师博览》2004,(11):32-33
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小学教师.我被迫与前辈们屡屡“过招”.但回回都惨败而归。每每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我都不知道错在哪儿,只能归结为“姜还是老的辣”。谁让自己“太年轻”呢?  相似文献   

19.
不知不觉中,大学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悄然过去.回想起中学时光,几多欢喜,几多忧愁.对于中学阶段的学习,自己有一些体会,在此总结出来.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启发.在学海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我认为不外乎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20.
初为人师,几多兴奋。结束了找工作的疲累奔波,同时几年的大学生活也终于有了一个不错的结果。但是我们在这时候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想一想:“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该做什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去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