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民族平等视角论文化相对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对于促进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多样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共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其也有着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这一理论正反两方面的内涵在民族平等理论和实践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论韦拔群的民族平等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韦拔群提倡民族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团结和帮助瑶族同胞共同革命,积极培养瑶族干部,注重发展瑶族人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等方面论述韦拔群在大革命时期实行的民族政策及其取得的成效,从当时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现实、壮族传统伦理文化以及党的民族政策对韦拔群的影响等方面探讨韦拔群民族平等现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疆高校招生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的目的是真正实现各民族在教育上的平等。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民族生忽视理科课程的学习,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对此需要做一些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张东荪认为逻辑的多元性是由文化的多元性决定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引发不同的逻辑。张东荪坚持非普遍性和非惟一性(即多元性)的逻辑思想,否认欧洲学术为天的说法,尽管这种逻辑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逻辑观对当前的逻辑学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6.
云南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观,通过宗教信仰、习俗禁忌、民间口传文学等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它是直观的、朴素的、经验性的,有的甚至是虚幻的、迷信的,但从文化视角看,它蕴含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遵循向自然适度索取等生态伦理思想,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神山森林文化保护了民族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民族生态价值观提供了认识和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道德自律意识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马晶 《文教资料》2009,(21):68-70
大多数日本人对奇数情有独钟.日本人的"数字观"是千百年来各种文化力量相互冲击、博弈、交融的最终沉淀结果,因此通过对"数字观"的认识与分析,我们可以透视出日本文化中所存在的一些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毛泽东的实践观是融合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湖湘文化中的知行观的产物,从而具有了双重的文化特质,这一特质形成的可能性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湖湘文化中的知行观两者之间具有的相似相通之处,现实性基础是现实的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双重文化特质是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9.
陈哲 《文教资料》2011,(21):75-76
本文以我国花卉文化为例,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旅游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了使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就要发掘民俗文化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宣扬这些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文化感应观是对周遭的文化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感知和应答的一种观念,具有包容性、选择性、动态参与性特征,文化感应观有助于教师对文化多样性做出应答。教师教育中可以从学生观的培养、教学的改进等方面促进教师文化感应观的形成。教师文化感应观的形成对于其专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从时间观的性质、内容和本质三个方面分析过去取向文化、现在取向文化和将来取向文化在时间观上所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三种不同的时间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引发的文化冲击、所反映的不同守时理念和所决定的不同工作与生活观,从而揭示时间观在很大程度上能形象地反映三种不同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和内在性质,同时说明时间观的内容随着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从烹饪方法、美食评判标准、民族心态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西方饮食的不同及文化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框架理论看文化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内部既有不同之处又有相似之处的两个分支。Fillmore的框架(frame)理论和Malinowski的文化语境分别是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框架理论,认知框架是记忆中适于表达客观现实的知识框架,是框架内各构成成分相互协调起作用的网络。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对Fillmore框架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分析并探讨了该理论对Malinowski的文化语境的推动和启示作用,从而更好地解读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李爱云 《沧州师专学报》2002,18(4):42-42,46
汉字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一种表意文字。象形表意的特性使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影缩的方式展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从分析汉字的结构入手,以“君、民”、“男、女”、“夫、妇”三组汉字为例,探讨中国传统的尊卑观。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劝学篇》是集中体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一部著作。本文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西洋观的嬗变为《劝学篇》成书的时代背景,从《劝学篇》所反映的张之洞对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的认识来剖析其西洋观,从而揭示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缘由,并对其西洋观略作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6.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石和制定民族政策的重要支柱。在中国,其思想精髓始终体现于对待少数民族宽厚待遇的各项政策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公民国家追求的"一般平等"与多民族国家内在要求的"民族平等"存在一定的张力:前者指涉的平等是建立对个体权利"无差别"承认和保障基础上,后者则是对"民族"这个集体的平等诉求。基于此,分别从历史的角度和逻辑的角度阐释了"一般平等"到"民族平等"的关系,归纳了"利害观"、"正义观"和多元文化论对于民族平等必要性的认识,阐明"民族平等"对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的民族观是他在努力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提出的建立民族之精神、统一民族之思想,反对外来强权、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民族平等联合的民主主义之国家等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对唤醒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团结、共建新中华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政策最基本的原则,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宪法原则和宪法权利。民族平等原则是平等权中的应有之义,经历了由观念到法定的嬗变。在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从宪法、法律到行政法规再到自治法规都无一例外地贯彻落实了民族平等原则,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维护民族平等权利的民族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20.
浅论我党对列宁民族平等理论的升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平等原则是列宁民族理论的精髓,是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列宁认为,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是共产党的基本宗旨;任何民族都无优劣之分,都不应享有特权;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达到事实上的平等。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事业,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把列宁民族平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多民族的中国并作出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毛泽东邓小平民族平等理论,大大升华了列宁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