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翁同和略论     
1904年7月4日(光绪三十年五月二十一日),在风云变幻中饱经忧患的翁同和,满怀抑郁和凄怆与世长辞了.在临终前夕,他向亲属们口赞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短短四句话,20个字,道尽了这位松禅老人一生的宦海沉浮和无限忧伤.今年适逢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又是翁同和逝世90周年,这两件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历史课题,对甲午战争和翁同和其人其事进行学术讨论,都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近日,两朝帝师翁同和侄玄孙翁宗庆应邀为常熟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题词,并捐赠了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临摹翁同和墨迹的书法作品。翁宗庆为清同治帝师、宰相翁心存的六世孙,也是同治、光绪二朝帝师、宰相翁同和的侄玄孙,1923年生于江苏常熟,  相似文献   

3.
在4月30日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第17集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康有为决计回南方去,刚到郊外,光绪帝之师翁同和赶了上来。来得仓促,袜子尚未穿上。两人在道边席地而坐,交谈起来。翁同和说:“阳货(huò)日”。这个“货”字在这里不念 huò,而应该念成 hǔ。查杨伯竣先生著的《论语评注》第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暨翁同和逝世90周年,由中国史学会及常熟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的《甲午战争与翁同和》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5月25日至27日,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名学者、教授、专家和报刊编辑、记者等参加了会议.本刊总编、研究馆员朱金甫,研究馆员、全国清史目录中心主任俞炳坤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1882年12月(光绪八年十一月),军机大臣王文韶和景廉因涉嫌与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有关,先后退出军机,所遗两缺,经西太后批准,由翁同和与潘祖荫补授。 在翁同和入参军机前,中法两国就越南问题开始了严正交涉。翁同和入参军机后,不但参与了这一交涉。并针对法国的侵略,先后提出了支持刘永福黑旗军抗法,积极派兵出关抗法之建议,为中法战争初期主战的代表人物之一。军机处改组后,他虽离开,但仍关心战局,并大力协助奕譞,为争取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是一位极其特殊的人物。从1910年到1916年的短短七年中,袁氏三变其身:从“回籍养疴”的开缺大员,一变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清廷重臣,再变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大总统,三变为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其身份变化之剧,地位飙升之速,人生结局之悲,在近代中国几乎无人可匹。自袁氏盖棺至今已九十年,其间写袁、论袁者足有数十上百家。虽有人详论袁氏对于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但其头上“卖国贼”、“窃国大盗”的帽子却一直戴了将近九十年。近十年来,为袁氏摘帽子的文章为数甚少,而整体上公正评袁之作更是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7.
“最”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但是如果用得不当,往往就会出错误,使文章失真。《羊城晚报》1962年5月21日郑逸梅先生的《数十年前的稿费制度》中说:“1910年创刊的《小说月报》是最早付给作者稿酬的刊物。”殊不知早在1898年7月创办的我国第一个妇女刊物《女学报》(旬刊),就已经给作者付稿费了。《女学报》筹刊时,先于光绪24年7月初三(公元1898年8月19日)的《中外日报》广告栏内登的一则启事中说:“……祈中外贤士淑媛惠赐任文,函寄上海西门外文元坊女学报馆。凡征录者,每篇酬洋一元.聊以致敬,非敢云润也。……”《小说月报》比《女学报》晚12年,怎能说它是“最早付给  相似文献   

8.
知识林     
香港回归何以定在七月一日香港回归的时间为什么定在1997年7月1日呢?英人霸占香港共计三步。其一,鸦片战争后,中英于1842年签署了《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本岛。其次,1860年中英签定《北京条约》,割让了南九龙半岛。而第三次,也是土地面积最大的一次,即1898年6月9日签定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称,因“香港一处非展拓界址不足以资保卫”.故“中英两国政府议定大略”,“拓展英界,作为新租之地”。这样,即将北九龙半岛,包括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及大小200多个岛屿,总面积9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了英国统治范围。1898年…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戊戌变法即便不是开辟鸿蒙的第一步,但其在近代政治变革、爱国救亡和思想启蒙各方面的里程碑地位,却不容置疑。 抚今追昔,作为历史名词的“戊戌变法”,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刚刚110年。作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核心,起于1898年6月11日始“诏定国是”终结于9月21日的政变的“百日维新”,也不过短短的103日。百日与百年,与悠悠数千载中国史相比,  相似文献   

10.
郑观应: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定新闻法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光仁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 九)》认为,“在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起‘报 律’的是康有为”;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 史》、黄瑚著《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也说, 1898年8月9日康有为上书《恭谢天恩条陈办报 事宜折》时附带了一个请定中国报律片,这“在 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如果仅仅从 字面来看,上述观点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康有为 的确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报律”二字的 人。但如果我们把“报律”与“新闻法”等同视 之,会发现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订新闻法的 人不是康有为,而是郑观应。本文通过考察三个 版本的《盛世危言》:1894年的五卷本、1895年 的十四卷本和1900年的八卷本,认为郑观应在 五卷本《盛世危言》中便提出了新闻立法问题, 增修八卷本时又明确提出制订报律。因此,郑观 应提倡制订新闻法的时间至少比康有为早4年。  相似文献   

11.
李启汉,又名森,字仙槎,1898年3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江华码市李家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今年的3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先驱李启汉诞辰119周年纪念日.在短暂而光辉的生命历程中,李启汉把自已的一生无私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正是“铁血丹心辉史册,彪炳千秋励后人”.1945年3月1日,毛泽东写下了“继启汉、中夏之遗志”以资纪念.李启汉是湖南百里瑶山的一颗耀眼之星,在革命的征途中以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和“五最”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2.
文史学家钱仲联(1908~2003)原名萼孙,字仲联,号梦苕。祖籍浙江湖州,1908年农历九月初三出生于江苏常熟的一个书香门第,幼承家学,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其祖父钱仲仑为光绪年问的学者和骈文家。其祖母为清末两朝帝师翁同和的姐姐,母亲沈氏乃清代诗人沈如瑾之妹。  相似文献   

13.
变法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中国的戊戌年。在不断高涨的维新运动推动下,光绪帝终于决定实施新政。四月二十三日(公历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标志着一直以来倡导宣传的"变法"终于付诸实践。诏书号召举国“努力向上,发愤为雄”,“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  相似文献   

14.
抒发韶华流逝、老病侵夺的人生感慨,是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的一个主题,然而苏轼的这个名句,显然别具一种幽默开朗的意趣,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受。原诗是一首七绝:“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头萧散满霜风。儿童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可以设想,原诗的后两句如果循着前面“白头萧散”的“病翁”意态继续深入描绘衰老之相,虽然也可能感动人,但必然使诗境肃杀,让读者心里沉甸甸地觉得压抑.这决非东坡的本意,也不符合东坡的旷达性格。东坡在这升华主题的紧要处翻新出奇,突然以幽默调侃之  相似文献   

15.
关于1909年袁世凯开缺回籍问题,学界深入探讨了其缘由,但对袁世凯遭罢黜之前的史实梳理尚显薄弱,特别是对袁世凯五十大寿及其影响重视不够。在清末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袁世凯五十大寿的排场、造势之大,刺中了清廷上层年轻贵胄们的心。因此,慈禧、光绪过世之后,这些年轻贵胄就肆无忌惮地把矛头对准袁世凯。其次,对袁世凯开缺之后的社会舆论反应亦注意不够,报刊舆论对袁世凯开缺的认识与同情,正好为袁世凯赚足了社会声望。最出乎清廷意料的是外国媒体所表现的惋惜与遗憾,而此正为之后历史发展埋下深刻的伏笔。放逐袁世凯加重了清末以来本已缓和的满汉畛域,导致满汉官僚矛盾激化,是清朝快速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肖正德 《档案与建设》2003,(11):33-34,47
南通市档案馆在为大生纱厂早期档案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时,通过清理馆藏大生纱厂档案,意外地发现了200余件张謇函稿。这些函稿绝大部分是从未发表过的,在《张謇全集》中也未见收录。在这些未刊函稿中,有24件大生纱厂创办初期张謇亲笔书写之便条(张謇自称为“手条”)。新发现的这20多件“手条”都是张謇写给大生沪帐房的负责人林兰荪的,一般只署月日,未署年份,但从其内容推断,当形成于1898年至1907年之间,即大生纱厂创办初期。大生沪帐房是大生纱厂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在上海设置的办事机构。原称“大生上海公所”,次年1月迁至上海…  相似文献   

17.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候,段祺瑞已下台。但此翁执掌北洋实权经年,又号称过“民国军事第一”,正如坊间肆里笑说北洋内阁如走马灯般换将,唯段祺瑞牢霸陆军总长一职,实权在手,牢不可摇,好象是他家的“专利”官位,此时他的潜势力少大,还是没有人能忽视.蒋介石做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后,颇留意此翁,一时之间,南北驰骛往来,一个老朽,一个新进,两人感情甚洽,成为当时政坛之又一奇观,对曹、吴的北洋直系势力倒也难说没有一些心理上的威胁.一九二七年,蒋介石窃取国民党实权,清除关为党,被党羽许为一个“造成的领袖”,形成了新军阀…  相似文献   

18.
写字     
古时候的文人考试,不仅考诗文,还要考楷书,如果字写得鬼画符般,纵有经世之才也是无用。字写得好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卖钱。古人喜欢出游,若是能写一手好字,即使遇到盘缠告罄也不用慌。蒋捷在《贺新郎·兵后寓吴》一词中就写道:“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这哥们在某个乡村酒馆喝得有点高了,猛然间一摸空空的行囊,还好,毛笔这吃饭家伙还在。  相似文献   

19.
傅樵村是成都最早的报人,孙少荆在《成都报界回想录》中称他是“成都报界的一个‘开山祖师’”。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开始在宋育仁创办的成都第一家报纸《蜀学报》“司采访工作”。以后独立办报,陆续创办《算学报》《启蒙通俗报》《通俗日报》《通俗画报》,先后共  相似文献   

20.
刘光第先生(1859—1898年),字裴郦,四川富顺赵化镇人,是清末维新变法的爱国“戊戌六君子”之一。1984年7月30日,胡锦涛曾在《人民日报》撰文盛赞“林则徐、邓世昌、洪秀全、孙中山、谭嗣同、刘光第六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刘光第先生是奋力图强革新的慷慨志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