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之后,法制新闻的报道任务加重,同时,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提高,对法治新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新形势下,变被动为主动,加强策划已经显得十分重要。 只有加强法制新闻报道的策划,引导社会对法治的认知,提高读者的法律意识,才能站在时代的潮头,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事业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一、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法律素质。 法治社会与人治社会的区别在于一切依法办事,按照法律已经设定的程序…  相似文献   

2.
郦懿清在《天津档案》2002年第6期上发表此文。笔者认为当前档案部门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状况是:普遍认识到学法律的重要性,但知识储备不足;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观念尚显落后;对实现法治国家寄予厚望,但对依法治档的现状评价不高;对法的公正价值有了深刻认识,但尚需树立信仰;提高档案部门领导干部法律素质任重道远,而基层任务更重。对此笔者提出:1、干部法制教育的重点是观念而不是知识。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通过学习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的精神,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法治观,则是提高干部法律素质的关键。2、对领导干部的…  相似文献   

3.
如何做到新闻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使法制报道在推进司法公正、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等方面具有引导启迪作用,是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法制报道的媒体从业者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怎样才能真正使法制报道以专业为出发点,以读者为着眼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富有指导性和吸引力,传播法律思想,塑造法律信仰,营造遵纪守法、崇尚良好道德的社会氛围呢?  相似文献   

4.
提高法治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是顺应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做好新时代法治宣传报道的应有之义。本文对当下法治新闻报道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动向进行分析,指出法治新闻工作者应当由“杂家”向“专家”转变,熟悉法律知识、深谙法治实践、养成法治思维、维护法治尊严,并提出提高专业素养的相关举措,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5.
彭高琴 《新闻窗》2008,(4):55-56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塑造法治精神、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渠道之一,法制报道已成为各类媒体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到新闻价值与法律价值的统一,使法制报道在推进司法公正、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作为地市报应该如何做好法制报道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都市报法制新闻由于其短小精悍的内容篇幅、生动活泼的叙事方式和舆论监督的强大影响,在向群众传播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法律现象和法治观念,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都市报法制新闻工作者引入故事化叙事策略的尝试。软化了硬新闻的艰涩,把读者从枯煤的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中解脱出来,转而为其提供生动具体的人物和故事,使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的法律知识跃然纸上,大大增强了都市报法制新闻的可读性和贴近性,为法制新闻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农民工法律素质教育效果,应从法律传播渠道的视角构建以下农民工法律传播网络:从组织传播渠道上农民工开展的法律传播应侧重法治观念、法律原则、媒介信息辨析方法,以及获取法律信息的方法的传播;从人际传播渠道上通过调控农民工"意见领袖"的人际传播行为来强化对农民工的法治观念和法律原则的传播;从大众传播渠道上对农民工开展的法律传播应侧重法治文化活动的传播,法律图书出版单位应侧重具体法律知识及其利用方法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新闻工作者是新闻实践的主体,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是他们的头脑对新闻现象主观能动的反应。素质与新闻的职业特点有密切关系。一表现为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有特殊的要求,这种要求虽无铁定的标准,但总是有更合适和比较不合适之分的;另外表现为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素质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育者,这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公民法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权意识大大增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更是不断涉及到法律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只有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职业道德感,以及起码的法律常识,在采写稿件时,才会摆脱狭隘眼界的束缚,站在纵观社会全局和发展的高度上,反映和把握奔腾向前的时代精神。否则如果记者不能够准确地传播信息,不但会闹出许多  相似文献   

10.
学法,上好新闻工作的基础课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公民法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权意识大大增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更是不断涉及到法律问题。可以说,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就难以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一般地说,广播文艺工作者的素质修养应当包括理论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作风素质几方面的修养。这种素质修养是一件伴随整个工作生涯的事情,不能临时抱佛脚,或靠精神快餐来填充,需要坚持不懈,刻苦研修,下深功夫。理论素质修养对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理论素质较其它素质更为重要,是最基本的。理论素质影响甚至决定着新闻工作者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水平。因此,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想自觉  相似文献   

12.
论文缩微     
隐性采访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杜方文在《新闻实践》第9期上撰文说,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采访的权利,但新闻采访井不是可以超越法律的特权。那种认为隐性采访的目的是实施舆论监督,对象大多是各种腐败现象,因而可以“不择手段”的想法,是古老的“以恶对恶”观念的余孽,只能说明我们有些新闻同行,头脑里缺少现代的法治意识。隐性采访不同于公开的显性采访。由于隐性采访常常是在被访者不知情、无任何防备、缺少自我保护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对记者的道德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要求记者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记者在进行隐性采…  相似文献   

13.
最近看到不少关于督促出台舆论监督法的报道,我想就此谈一些看法。我们确实需要从法律上明确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媒介监督在法治的范围内正常进行。在新闻传播法尚未出台之前,是否需要单独出台舆论监督法?我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我国现行的法律(包括最高  相似文献   

14.
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是社会弊端的监督者,是社会正义的捍卫者,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媒体的法治报道的低俗化、媚俗化现象日益蔓延,这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产生这种媚俗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大众的接受心理、传播理念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有关。本文以"重庆打黑"报道为个案,运用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把关人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等,对法治报道中的媚俗现象及影响、对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治理法制报道媚俗现象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5.
档案部门持续开展的档案普法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档案工作人员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能力,倡导社会档案意识,营造档案事业发展环境的有效方法,是从源头上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依法促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深刻了解、全面认识知识经济,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迅速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改进新闻报道,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挑战性任务。新闻工作者要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7.
我们国家已从人治进入法治。这,一方面表明,新闻工作将得到更为完善的法律保护;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将相应地承担更大的法律责任。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新闻单位被指控的正越来越多;至于跑到报社编辑部来胡搅蛮缠、混吵大闹的,也时有所闻。当然,要彻底消除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新闻传播媒介既然担负有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崇高职责,那就必然要戳到某些人的痛处。有的纵使无理,也难免会采取各种手法来抵赖一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法治社会的新特点,尽可能使新闻报道适应  相似文献   

18.
新闻工作者的敏感和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最可贵的素质。新闻工作者的这两种素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且都离不开理论和实践。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的外化素质,是反映一个新闻工作者工作能力的指标;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的内化素质。  相似文献   

19.
孟毅 《青年记者》2006,(15):78-79
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传达政令、发布新闻、引导舆论和指导工作等多项重要任务。作为新闻队伍中的共产党员,在做好党和人民喉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继续保持和发扬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既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也是党对党员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努力克服模糊观念,自觉提高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法治中国建设步伐的迈进,媒介治理中的法治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在国家层面,全能型政府的运作惯性依然很大,对权力的限制和约束仍然不够;在社会层面,公民自由创办媒体、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阻力重重,对权利的保障和救济途径有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法治缺失不仅有观念上的,也有制度上、操作方式上的,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传统法律观念根深蒂固、公民言论自由缺乏足够保障和媒体违法侵权行为屡见不鲜三个向度。这三个向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新闻传播业实现法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