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就开始流行一个帖子叫《体育解说员笑话集》,帖子内容主要是汇集了许多体育解说员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语言表达错误,以及由此引起的娱乐搞笑效果。2002年.更有好事之徒将中史电视台体育“名嘴”韩乔生此类的语言错误汇集成册。并出版发行,取名为《恐韩:韩乔生语录》。下面摘录书中精彩的几句:  相似文献   

2.
不知从什么时候,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档案部门给公众的感觉是支“娘子军”,女多男少。就连档案部门的工作人员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不知从什么时候,“新闻策划”成为新闻界一个时髦的流行语。大到新闻单位的管理,小到一篇报道的定稿,往往冠以“策划”一词,好像如果不这样,新闻单位就搞不下去了,新闻媒介也没法办了。但是,在严格意义上讲,新闻不能策划。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已经不肯认错,不敢认错,甚至不会认错。 认错曾经要资格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认错这事,越来越难了。而且,越是地位高、名气大、粉丝多,就越难。痛痛快快说声“对不起,我错了”的,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5.
<正>在电视台工作10多年,一不小心从"小宣"变成了"大宣",现在我在担心,估计再过几年要变成"老宣"。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绰号多了起来,什么"悲剧帝"、"柯南"、"死神"、"囧囧神",江湖上的段子也一个接着一个,什么"上海电视台只有一个记者"、"小宣不能来敲你家门"、"钱包里放小宣照片防盗"、"上海滩四大悲剧"……唉,开始时想,这都哪儿跟哪儿啊,后来想想,江湖社会,哪有不挨刀的,被人消遣,说明大家还关注你的工作。许多人问我,在新闻现场看到那么多残忍的画面,会不会抑郁甚至崩溃。工作至今,社会新闻记者一拨拨地更迭,新闻工作已经从原来的  相似文献   

6.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教育就象面包一样是每个人发展自己的必需品.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变成了发霉的面包,块块噎人.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教育就象面包一样是每个人发展自己的必需品。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变成了发霉的面包,块块噎人。  相似文献   

8.
《大观周刊》2006,(46):92-92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过圣诞节。一进入12月.圣诞的气息就迎面而来。红色的圣诞帽、红靴子.缀着小铃铛的松青花环.缀着星星灯、彩虹灯的圣诞树.红色圣诞袜和身着红色圣诞装的推销小姐……人们开始谈论起圣诞礼物与圣诞树.安排平安夜的聚餐与消遣。在这个文化碰撞剧烈的时代.圣诞节成为放逐我们幻想的星空.成为表达我们柔情的借口.  相似文献   

9.
生死聊天     
两年前的一个夜晚,从剧院里看完演出,已经十点多了。刚上出租车的时候没有任何异样。我住在郊区,要经过一条高速公路,司机正常地开始打表,加速,行驶。但没过几分钟,我发现他有些不对。嘴里开始骂骂叨叨,每个人大概都遇到过这样的出租车司机,骂道窄,骂前面的司机“肉”,骂油价高,骂世道不好……我沉默。  相似文献   

10.
春节晚会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一年一度的重点节日,从80年代中期至今,算下来也有十几个年头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现津,是需要认真归纳和总结的.一、广播春节晚会的特殊性广播春节晚会从第一届开始,就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五个小时的超长节目时间,从戏曲、曲艺到文学、民俗,从中国音乐到外国音乐,中间还要穿插大量的采访等等.这些包罗万象的内容、面面俱到的艺术形式决定了它的综艺性质.既然是综艺性的文艺晚会,它的受众群是不是也能包罗万象呢?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早就提出了叫E…  相似文献   

11.
“无冕之王”的叹咏《德阳日报》肖佑生屈指算来,从新闻通讯员至1.专业记者,陆陆续续已吃了20余年新闻饭,其间的酸甜苦辣,唯我心知。不知什么时候起,也不知什么人,给新闻记者罩了一顶“无冕之王”的桂冠,细细思量起来,这“无冕之王”实在有些受之冤枉.所以当...  相似文献   

12.
你盘点了吗?     
看客 《青年记者》2004,(1):39-39
2003年的媒体盘点之风比往年更盛,刚进12月。各媒体便开始了盘点,各大小网站更是惟恐落后,争相先发制人,先混个脸儿熟,什么“十大”、“最佳”、“热门”,让人眼花缭乱。大盘点快要成媒体的春节晚会了,没有不行,有又无味,好比鸡肋。下面,我们也学着用一些媒体的盘点手法,来盘点  相似文献   

13.
没人能说清解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曾经有一束线圈将美国人安全地绑在一起,有时甚至紧得令人窒息,可不知从何时开始松开了.就像任何重大变化一样,解体在无数时刻、以无数方式开始,于是,这个国家便在某个时刻永远跨越历史的界线,此后彻底改变,难以挽回. 如果你出生于1960年左右的美国,或是在那之后几年,那你的成年生活就是在解...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记者韩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又多了个头衔——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笨狼的妈妈。持续多年创作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笨狼故事之后,美丽淡定的汤阿姨似乎也很享受这个称呼。  相似文献   

15.
托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常在朋友身旁充当"陪购"角色。他们说,想买东西的时候,第一个就会想到我。我当然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有立场,所以有市场!很多人都对朋友持一种中庸旁观的态度,尤其在购物的时候,朋友问:"红的好  相似文献   

16.
查国伟 《传媒》2005,(5):39-41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楼下报摊上"晚报,晚报"的叫卖声,变成了"晚报,晚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 虽然全国的晚报市场整体低靡,但是北京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京城人特有的读报习惯使京城的晚报市场火爆依旧,在资本不断涌入、新报不断出现的北京报业市场杀得人仰马翻的时候,<北京晚报>却稳坐北京报纸零售市场的头把交椅.<法制晚报>的出现,改变了北京报业市场的格局,同时宣告了<北京晚报>在晚报市场一股独大的时代从此终结.  相似文献   

17.
获取新闻线索的三种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永生 《新闻世界》2009,(10):44-44
生活中处处有新闻。要想写出有份量、有价值的好新闻,首先必须从捕捉新闻线索入手。对于初学者,最大的困惑莫过于不知写什么,或者说不知如何获得新闻线索。说句实话.笔者也常常为找不到好新闻线索而着急。一些通讯员也常抱怨,我们那么点大的单位,除了会议和日常工作就没啥可写。根据笔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几年体会,获取新闻线索可以从以下三大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18.
百万支票     
这个城市每天都在变脸,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类人越来越多.从城郊结合部到繁华地段却同样不为人知的小街小巷,渐渐,表情少了惊惶、拘谨,多了些夸张的满不在乎,像是在说,这里不仅是你的,也是我的。本地人对他们的称呼也在变:农民工、民工、打工者。最后一种称呼涵盖更广。虽说南京人是厚道的.却也有几分眼色,所有打工的.尤其是苏北人.几乎是可以跟农民归到一类的。本地人分得清楚。而打工的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会有几分熟门熟路的亲切感:自己就是城市的一员了。事实上,这也没什么错。  相似文献   

19.
编辑的学识     
对“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一直以来,有着极好的美誉。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一些编辑改稿,人们开始不敢恭维了。普通作者、读者如此,文坛巨匠也莫例外。张中行老先生就很有感触:“我是专搞文字的,写东西笔误或者有之,写错了则不可能,编辑要改可以,但要和我核...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库存”和产值成了一对孪生姐妹。产值增长,库存必然增长,且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一座座仓库爆满,一批批新书“待嫁”。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订货、发书、等待、退货”形成了一个恶性怪圈,循环往复。订货会上,好不容易征来了订数,从上到下皆大欢喜,一包包新书装进了集装箱,然后是漫长的3个月的翘首等待,一个个长途电话,一封封催款的传真件,最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