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治·比才     
亚历山大·塞扎·比才1838年10月25日生于巴黎。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的姊妹是钢琴演奏家,著名的声乐教师弗朗索瓦·亚历山大·德尔沙的妻子。比才的教父一直管他叫乔治,家里人也随之这样叫他,因而日后他便以乔治·比才而著名。比才九岁进巴黎音乐学院,不久就成为该院出类拔萃的学生。后来,他向著名的马蒙泰学习钢琴,向古话的岳父齐默尔曼学习和声对位。有时,古诺这位未来的歌剧《浮士德》的作曲家也亲自给他辅导。后来,比才又向歌剧《犹太女人》的作曲者阿列维学作曲。他多次获奖,显  相似文献   

2.
才华出众的女音乐家范妮·门德尔松陆家齐凡是爱好外国音乐的人,恐怕都熟悉“费利克斯·门德尔松”这个名字。门德尔松创作的乐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无言歌》几乎经常可以在广播节目里听到。这位著名的浪漫派作曲家很早就显示出音乐方面的才能。20岁那年,他在维多...  相似文献   

3.
巴拉基列夫是19世纪中叶一群俄国作曲家们的鼓动者和良师益友。在这一群作曲家当中,有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鲍罗廷,即一般所熟知的“五人团”或“强力集团”。受格林卡榜样的鼓舞,他们都献身于民族音乐。巴拉基列夫是一位富有才华的钢琴演奏家,被经济所迫,只好花去很多时间从事音乐教学。不过,在这一领域里,他的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发挥。1862年,他担任新建的圣彼得堡免费音乐学校的校长助理,并指挥学校管弦乐队的演  相似文献   

4.
永恒的微笑     
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人们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这幅被誉为“永恒的微笑”或“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年,在他的家乡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据说该画是应他未来的赞助人朱利亚诺·德·梅迪契的要求创作的,此人从1513年开始资助达·芬奇,直到1516年去世。几十年后,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建筑师和作家瓦萨里第一个在书中提到,《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佛罗伦萨人佛朗切斯科·德·乔孔多的妻子。后来,他又考证了创作时间以及此作品的经历,认为《蒙娜·丽莎》曾归法国弗…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公司和北京时代佳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复排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黑暗中的女郎》已于日前在北京世纪剧院进行其中国首演。《黑暗中的女郎》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经典作品,1941年在纽约首演,盛况空前且好评如潮。该剧是由剧作家莫斯·哈特、词作者艾拉·格什温和作曲家科特·魏尔等3位当时美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共同完成的。此番推出的音乐剧《黑暗中的女郎》名副其实地是由一个国际化制作班底完成的,该剧汇聚了一批优秀艺术家,除来自美国的玛莎·雷内·默坎特和英国的迈克尔·斯…  相似文献   

6.
1991年,在伟大的作曲家逝世200周年之际,他的音乐将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流行。作曲家约瑟夫·海顿在谈到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时曾说:"在100年内,我们的后代将再也见不到这么一位天才了。"这是个热情的预言,但它很快就被否认了。在莫扎特逝世200周年之际,当他的崇拜者们遍及全世界时,许多人都确信尚未有人  相似文献   

7.
1804年5月20日,斯摩棱斯克省的新斯帕斯科耶村子里,一只夜莺特别嘹亮的歌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就在这朝霞满天的时刻,贵族伊凡·尼古拉耶维奇·格林卡的家里生下一个婴儿——他就是未来的伟大作曲家米哈依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格林卡的父亲的领地很象普希金在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描写的拉林家的庄园: 老爷的府邸幽深而清静, 府邸的前方是金色的田野, 开遍鲜花的草地色彩斑斓, 疏疏落落的村子依稀可见, 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牧放, 同拉林家的庄园一样,一个绿荫如盖的大花园和宅邸相连。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的维也纳,人们很少能听到格鲁克(Christoph Gluck,1714—1787)的作品,但在奥地利音乐史上,这位作曲家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在歌剧领域推行的深刻变革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拓展了道路。他摒弃了以往歌剧僵硬呆滞的风格,尽管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曾不遗余力地为这类歌剧写过大量脍炙人日的音乐。在格鲁克看来,歌剧不是用来炫耀“圆润的歌喉”,正如莫扎特十分贴切地形容那些华而不实的唱段那样,它首先是戏剧.著名的启蒙主义学者约瑟夫·封·宗南费尔德在评论《阿尔西斯特》的演出  相似文献   

9.
世界文学名著《堂·吉诃德》,于1605年1月16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正式出版发行,并迅速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图书。400年来,《堂·吉诃德》在世界各国,以各种文字翻译印行了一千三百多版,其译本之多,仅次于《圣经》,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它的作者塞万提斯却鲜为人知,人们甚至弄不清他的出生日期,而他的传奇般的经历,更让人觉得好奇,急欲探究一番,今将一个真实的塞万提斯作一简要介绍,以飨读者。苦难的身世塞万提斯的全名是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1547年出生于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镇。确切的出生日期已不可考,有…  相似文献   

10.
新书《炙手可热的人》的摘要一经在《纽约邮报》头版刊登,立即引起轰动。该书作者苏珊·B.特伦托是前国会成员,她从原日内瓦核裁军会谈的美国代表路易斯·菲尔德那里得知,1984年身为副总统的乔治·布什出访日内瓦时,菲尔德曾为布什和他的前秘书珍妮弗·菲茨杰拉德安排了一幢幽静的别墅。菲尔德于1985年退休,1988年死于癌症。1986年,他向苏珊·B.特伦托的丈夫、前美国有线新闻网的记者约瑟夫·特伦托道出了布什与菲茨  相似文献   

11.
1842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查尔斯·狄更斯(Charies Dickens,1812—1870)和他的妻子离开利物浦,登上了途经哈利法克斯,新斯科舍开往美国的“布里坦尼亚”号汽轮。这时的狄更斯,再有一个月就要过30岁的生日了,而许多使他扬名于世的杰作都尚未问世。不过,他已以《匹克威克外传》、《老古玩店》、《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及《奥列佛·特维斯特》的作者而闻名了。一大批崇拜者在先前的殖民地恭候着他,在他全部旅美期  相似文献   

12.
德尼·狄德罗(1713.10.5—1784.7.31) 你以为什么东西都会吃坏我的肚子的吗? 安德烈·比利《狄德罗传》(1932);莱斯特·G.克罗克《狄德罗:接受挑战的哲学家》(1966) 1784年7月31日,狄德罗和他的妻子、女婿、一位请来给他看病的医生一起在他巴黎的家里进餐。这位哲学家健康状况不  相似文献   

13.
1989年2月26日,在纽约市帝国剧场的一场演出拉开了帷幕。这场演出排练了创纪录的六个月而不是通常的六周。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因为节目的创作者是驰名百老汇、对舞蹈要求至善至美的杰罗姆·罗宾斯,而且还不是一个全新的节目。《杰罗姆·罗宾斯的百老汇》这部舞蹈可谓是对他在“不夜之路”从事舞蹈事业20年生涯的回顾。当时这些  相似文献   

14.
科波拉的从影生涯魏晓昕编译对电影导演、制片人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来说,1993年是他的丰收年,他的最新成功力作──根据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改编的《穗拉库拉》荣获三项奥斯卡金像奖。他对朱利亚·弗菜明畅谈他的生活和工作。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一向喜欢讲...  相似文献   

15.
冈特·格拉斯在他的小说《铁鼓皮》初版时年仅30岁,这部关于小人物奥斯卡·马策拉特的小说取得巨大成功,20年后被福尔克尔·施勒恩多夫改编为电影,使引起争议的奥斯卡更加驰名。然而,尽管格拉斯一直在努力拼博,却再也没有创作出象《铁皮鼓》那样成功的作品。尽管他的其它作品如《非人的岁月》和《比目鱼》等都受到广泛的关注,但远非《铁皮鼓》那么为人们所喜爱。有时他  相似文献   

16.
以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 《西部女郎》等闻名于世的普契尼是被誉为威尔第(1813-1901)之后意大利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 普契尼出身音乐世家,曾曾祖父雅可莫,曾祖父安东尼奥,父亲米歇尔和母亲阿维娜·玛吉都属所在时代的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或风琴手等。  相似文献   

17.
迪娜·罗森堡新作:《迷人的旋律》──乔治·格什温与艾拉·格什温的完美合作魏长青编译1936年12月的一个晚上,当时年仅38岁的乔治·格什温首次以乐队指挥和钢琴演奏家的身分在洛杉矶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露面。他是为了给影片《弗雷德·阿斯泰尔》创作主题音乐来...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诞生在距莫斯科195公里的图拉州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镇。这里有占地338公顷的托尔斯泰庄园,他在庄园居住约60年,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优秀作品。由于这些宏伟巨作,使托翁在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文豪地位。然而,他在教育上的贡献,可以说并不亚于文学。19世纪50年代,作家致力于普及教育,他在庄园里创办了贫民学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学校。托尔斯泰在给姨母的信中曾这样写道:“现在我有一桩不能放弃的诗一般的美…  相似文献   

19.
人们纷纷传说小说《尤利西斯》和《为芬尼根守灵》的作者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妻子诺拉是爱尔兰一个无知的酒吧女招待,她从来不读乔伊斯的作品,她说:“我不知道我丈夫是否是个天才,但他肯定心术不正。”乔伊斯蜚声文坛后,她对朋友们说,乔伊斯用他那妙笔而没有用他那优美的男高音歌喉去建功立业,实属遗憾之事。研究乔伊斯的学者们,甚至理查德·埃尔曼在1959年出版的著名传记《詹姆斯·乔伊斯》中也认为诺拉·巴纳克尔是这位伟大作家的伤脑筋的伴侣。当英国女作家、女权运动的记者布伦南·马多克斯第一次就撰写诺拉的传记征求埃尔曼的意见时,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叶,俄罗斯乐坛最有影响的“强力集团”5名成员中有3位可以说完全是业余作曲家。他们没有受过正规音乐教育,都是靠自己的勤奋、好友的指导得以名垂青史。此3人是鲍罗廷、居伊(本刊已有介绍)和穆索尔斯基。鲍罗廷是医学博士、化学家,居伊是军事工程专家、工程兵将军,俩人在各自的领域都享有盛名,都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从事自己的业余活动——音乐创作。穆氏却出身贫寒,命途多舛,先后在工程局和林业司当过小公务员,生活拮据,酗酒无度,终于伤害了自己的身体,42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他的天才、他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民族主义的情愫,使他成为“强力集团”中两名最优秀的作曲家(还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