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宪政文化的创新,首先是立法文化与宪法文化的创新。宪政是动态的运行中的宪法,是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概念,但二者还是存有根本性的区别。宪政创新的主要内涵是指依照宪法规定所产生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宪法规范与实施宪法相结合产物的创新。宪政文化以宪法文化的发育、培植、养成为前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心理与一国的国情,体现了权利→←权力结构与制约宪政精神之碧华。  相似文献   

2.
以西方为蓝本构建宪政制度一直是非西方传统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难以成功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隐藏在西方宪政制度背后的是一套独特的文化机制,而其中又以从古希腊、罗马延续下来的法治传统和基督教神学思想为主要的支撑点.西方的文化浸润着基督教神学理念,由此培育了一种独特的以守法与自律为特征的宪政精神.这是一种文化机制,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如果不能同时移植西方文化的根基,宪政制度的建构将是很难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以人权保障为旨归的宪政主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普世性价值。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民宪政主义是对西方自由主义宪政的超越。让人民(社会中最大多数人)接近宪法——即通过创造制度条件让宪法进入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去,是社会主义中国建构人民宪政主义的前提基础和实现路径,以实现形式宪政和实质宪政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宪政国家与宪政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介绍了宪政的含义、宪政与宪法、法治的关系,分析了宪政国家以及宪政化的概念和发展状况,提出宪政化在宪政国家形成阶段具有重要作用,是宪政国家生成条件之一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点为中国传统化转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宪政的含义入手,分别就宪法的指导思想、限权思想、审查制度和宪政文化四个方面 论述我国的宪政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事实。然后从限权思想入手,从宪法的权威、司法权和公民的宪法权 利三个方面谈如何完善我国的宪政。  相似文献   

6.
自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清末、民国宪政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从新民主主义宪政到社会主义宪政的发展道路.中国宪政建设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高级政权组织形式.人大监督的实质,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制度上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政的首要目标,使中国宪政有了最高价值内涵.以人为本是中国语境下的人权观,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7.
程序与宪政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宪政中的程序即宪法程序,是宪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程序是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其内在价值着宪法程序具有不同依赖于外在目的或程序结果进行价值评判的独立性。宪法程序构建模式有两种,即严格规划模式和正当国宪政建设的实践,当前的宪政建设应在正当程序模式基础上优行销地程序。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宪政意识的角度,分析了民初虽有宪法但却没有宪政的原因,认为宪政意识是宪政的内在驱动力,民众宪政意识的培植必须以相应的宪法文化为基础,文章对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代美国宪政的生成是由两个重要因素决定的:一是以西方法律文化为渊源。从法律文化的角度看,立宪主义的确立是北美公民社会和独立后的合众国在长期奋斗中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方式所做出的政治抉择。二是以独立前后的社会宪政运动为先导,在邦联试验失败后又继之以国家宪政运动为主导,并且是社会和国家两种力量对接和碰撞的结果。美国宪法是将其宪政实践作成标本,宪政与宪法之间存在着有机的互动关系,应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宪政文化因宪政活动而形成,含宪政制度文化、宪政组织文化、宪政意识文化等。当代中国宪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隐患。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市民社会、宪政制度、宪政意识等方面建设当代中国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11.
宪政是社会进步、文明的标志之一。国家结构形式作为宪法的内容,也应以实现宪政为目标。宪政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结构形式科学的设计和运行。  相似文献   

12.
宪政与民主政治的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与近现代民主政治紧密相联,它以民主政治为前提、为基础、为内容,是民主政治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历史形态,宪政与民主政治有着共同的特性。社会契约论是民主思想和宪政思想的共同理论支撑,保障人权是宪政制度和民主制度的共同价值目标,宪政运动使民主政治的内涵得到提升,宪政与民主已成为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文化政治在近些年的学术界频繁出现。正确认识文化政治的含义对于理解当前出现的诸多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后现代文化语境出发。对文化政治的当下意义进行了阐释和注解,特别是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政治的源起、复合理论的交融、微观政治的倾向以及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化政治的两个重要表现: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进行了概述和阐释。对当前文化政治的含义理解有着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提起西方文化,我们便会想到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化,作为希腊文化主流的雅典文化在古典时代的世界史上,散发夺目的光彩,其文化的成就涉及到哲学、史学、艺术等等,在文化辉煌的背后,我们总希望探索其发展的动力与社会历史环境,那么,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为文化发展提供生长的土壤、政治的宽松的环境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张旭东在一系列论文和著述中提出了“文化政治”的概念,用这一概念来指代西方学术思想家从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相继建立、启蒙时代以来形成的一种重要思想。本文根据张旭东的论述,将这一概念的内涵概括为:第一,文化政治的普遍性表述;第二,文化政治的超越性追求;第三,文化政治的自我发现与建设;第四,文化政治的政治运作。力求在说明各个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作出自己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张旭东在一系列论文和著述中提出了“文化政治”的概念,用这一概念来指代西方学术思想家从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相继建立、启蒙时代以来形成的一种重要思想。本文根据张旭东的论述,将这一概念的内涵概括为:第一,文化政治的普遍性表述;第二,文化政治的超越性追求;第三,文化政治的自我发现与建设;第四,文化政治的政治运作。力求在说明各个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作出自己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马尔克斯创作思想中关于现实主义的特殊定义和文本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和文化双重叙事,来分析马尔克斯作品中隐含的政治无意识文本化倾向,以及作者把文学叙事当作文学对政治合法性解构的创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利益政治是利益与政治的畸形结合,其对构建健康有序的政府有着潜在的巨大威胁。利益政治在当今有着具体生动的表现。如何走出利益政治,过渡到责任政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实现从利益政治向责任政治的转变是走出困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台湾文艺联盟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次最广泛的全岛性的文艺大联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开创了台湾三大民族运动相继偃旗息鼓后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活动、担负时代使命的一个舞台。文艺联盟的结成情况及其主要文艺活动,1935年台中地震灾后救援的积极参与,组织延请朝鲜舞蹈家崔承喜来台公演,均显示出文艺联盟在开拓20世纪3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的活动领域、传达殖民地心声、实施文化抵抗的文化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政治宽容是近代以来政治革命以及政治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它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以及市民社会积极培育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政治的本质特征。要真正实现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超越,必须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良性政治生态,并彻底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治宽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