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告、新闻等大众传媒语言为了满足特殊的表达需要,通常借助于非常规的表达手段,某团购网的广告语“万众一心,团出精彩!”即为其中一个典型示例.本文拟通过对比常规表达与非常规表达、文学语言与传媒语言中的非常规表达,分析传媒语言中“团出精彩”类表达的特点,进而探求其认知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媒语言采用白话,追求浅显明白,但是过度的“白”,却有平得没劲、淡得没昧之弊;“新闻不能读”之叹并非耸人听闻,足以发人深思。言作为语言体系已经退出历史,但是,言的语言材料还是值得借鉴的.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读(拉奥孔)》中所说的.“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消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  相似文献   

3.
易于逊 《视听界》2004,(2):87-87
准确是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模糊评议的概念上理解,模糊评议似乎与新闻评议格格不入,而事实上新闻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并不排斥模糊语言。因为语言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许多客观事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反映这些客观事物的语言必然是外延含糊的。新闻既然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客观事物存在着模糊状态,我们的新闻语言就很难回避模糊语言,在众多新闻传媒中广播的一些特质决定了广播更应注意模糊语言的运用。以下仅就模糊语言在广播新闻中的运用作一个浅析。一、使用模糊语言增强概括性中央电台获2001年度广播短消息一等奖的消息《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中一段“经过  相似文献   

4.
面对女性在传媒中的缺席的“存在”状态情况,可能有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现代传媒对女性颇为“关注”,在大量的传媒文本中女性出场的频率挺高。的确如此,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女性虽然在新闻传播中呈严重的缺席状态,但同时也在其它的传媒关注下显得风光无限。那么,女性在大众传播中到底以一种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并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言说或被言说?  相似文献   

5.
刘勇 《新闻记者》2004,(11):39-39
“互动”是时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传媒语汇”。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业已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闻传媒,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势必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受众的反馈。因此,新闻有奖问答,迅速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根据节目内容为受众出题的方式增加节目的“看点”,刺激受众接触媒介的欲望。  相似文献   

6.
消息语言从分类上说,应该属于新闻语言的范畴。但消息语言又不完全等同于通讯类、评论类等其他新闻体裁所使用的新闻语言。它们之间既有共性更有个性。笔者在这里探讨的主要是指用于消息写作的狭义的新闻语言。 既然消息语言是新闻语言的分枝和部分,那么就有必要先弄清楚新闻语言的基本概念。新闻语言是相对于“文学语言”、“计算机语言”等而言的,它和平时我们所说的“日语”、“汉语”、“英语”等不是同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的新闻语言,其实指的就是“新闻作品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说的新闻语言,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或新闻写作时采用的语言。它以使用者的本民族规范化了的语言为基础,又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加以改造,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方面显示出与法律、科技及其他行业语言有所不同的一些特点。有人把这一特点概括为新颖、真实、精练、活泼、通俗等。笔者以为,语言“逼真”是新闻“报道”最核心的语言原则。 一、新闻语言“逼真”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刘勇 《青年记者》2004,(11):45-45
互动是时下出现频率极高的“传媒语汇”。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业已成为“注意力经济”的新闻传媒,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势必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受众的反馈,基于此,新闻有奖问答,迅速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互动”形式——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根据节目内容为受众出题的方式增加节目的“看点”,刺激受众接触媒介的欲望。然而,选择什么样的传播内容进行互动,却被许多媒体所忽略,事实上,这些“细节”往往彰显了传媒的品格。前些日子,央视四套在报道俄罗  相似文献   

9.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来,“民生新闻”一词,在传媒界提及率颇高。这个新闻样式.以普通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作为新闻表现的来源和视角。以其特有的魅力.在电视传媒特别是城市电视台,抢夺着人们的注意力和眼球。对“民生新闻”产生的这种磁力和热潮,我们一方面应庆贺,另一方面应持冷静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11.
新闻作品的可读性,一个重要方面,是体现在语言的不断创新上。而现实情况是。不少新闻传媒往往是老腔老调,枯燥乏味,少有个性,少有创新,令人产生厌读之感。随便举一例子。形容新生事物,各家编辑记者最喜欢用“小荷才露尖尖角”这样的古诗句,打开报纸几乎天天见、报报见。其实,每一个新生事物都有其特殊经历和鲜明个性,语言上是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 这种新闻语言的老化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王倩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31-132
作为影响最广泛的大众传播载体,新闻传媒在语言规范及其教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大众传播已成为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语境.基于大众传播语境的新闻语言,带有很强的互动性特点,这不仅促进了新闻语言用词语、角色定位以及运用方式的与时俱进,而且还加快了新闻语言的创新.本文以“给力”现象为基础,对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新闻语言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静  徐洁 《新闻知识》2005,(9):70-71
新闻语言与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本首先对新闻中的“事实”做了学理上的厘清,认为其具备明显的主观含义。“新闻是被建构出来的”,其中语言尤其是修辞技巧有很大作用。我们分析了新闻语言建构真实的一般机制,同时,更进一步分析新闻事实的不同层次,称之为事实光谱,新闻语言在不同光谱上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在新闻作品中让群众用自己的语言说  相似文献   

15.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 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  相似文献   

16.
"新闻线人"现象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如果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那些通过提供新闻线索从 新闻传媒获取报酬的人,那么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出现已经为时不短。早在五六年前,广东的《 羊城晚报》等传媒已经纷纷推出悬赏“猛料”、开通“报料热线”的做法。近来,这一做法几乎在全国传媒普及,对新闻线人的报酬也逐步攀升。尤其是2003年11月,《新京报》刚刚横空出世便打出“万元征集新闻线索”的旗号,成为迄今国内最高的新闻报料奖,新闻线人再度引起人们关注。其中特别值得观察和研究的是其引起的传统新闻体制和观念的变化。 一、“新闻线人”现身上海进入2001年,有早晨读报…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变迁的大背景下,我国新闻语言的变迁已不可阻挡。具体体现在新闻语言传播主体"三元化"、传播渠道宽广化、表现形态多样化、构成成分融合化、受众多元化、传播效果进步化等方面。新闻语言的多元化变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活跃了新闻语言,对新闻语言的发展、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给当今的传媒语言规范带来了挑战,增加了规范的难度系数。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变迁中的媒介环境谈传媒语言规范,并实行分层规范,防止"一刀切"。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的基本材料是语言。广播宣传一分钟也离不开语言。语言的运用,对搞好广播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编辑、记者要把广播的每一句“话”说好,不仅要重视“说什么”,使宣传的内容正确,而且还要讲究“怎么说”,让语言发挥最大的效力。“说法”不同,效果迥异。因此, “要懂得语言,就必须读一读我国光辉的精通语言的古典作家”, “必须去寻找这样的语言大师:他写的故事的情节已经看来腻人了,但你读它一百次,你依然是有兴趣的”(加里宁:《论通讯员的写作和修养》)。我国的曹雪芹就是这样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媒语言的发展特点 传媒语言的外语化。伴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带动了国内传媒语言的外语化。所谓传媒语言的外语化,是指在各种传媒中运用外国语言来阐释相关的事物。传媒语言的外语化主要体现在报刊内文或标题上,吸收了英语广泛使用的词语,使文章生动而形象,且贴近百姓,贴近社会,为文章增色不少。例如:“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会见了美国IBM公司董事长”,“国务院总理李鹏昨天会见了国际SOS儿童村主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这次来华是为GE公司牵线搭桥的”,“最能代表国产软件水平的DOS中文系统,已从创新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20.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反映.在新闻中采用新闻人物的语言,可以真实地再现新闻人物说话的口吻语气,表现新闻人物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特征,使新闻作品精炼传神,真实生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物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其语言都各有特点.在新闻作品中采用人物的语言,就要注意以最“本色”、最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去表现特定情境下新闻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我们熟知的新闻名篇《刘胡兰慷慨就义》,全文不足300字,但除了导语和结尾外,文章都是用人物的对话来有声有色地再现了新闻事件的始末,这里不妨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