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辑工作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从本期开始,专为编辑同志们提供一块倾吐心声的园地,名叫“编辑夜话”。在这个专栏里,主要发表报刊编辑们的生活感受、工作体会、学习心得方面的文章.同时反映编辑们的意见和要求。目的在于倡导编辑加强思想和业务修养,不断提高编辑工作水平,并引起人们对编辑工作的理解和重视。来稿一般不要超过1500字,文字力求生动活泼,提倡散文式、杂文式笔法。欢迎各级各类报刊的编辑同仁们、老总们热情赐稿。 ——编者  相似文献   

2.
记得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系主任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只要是与文字有关的事我都乐意做。听父亲说,我祖父是清朝的举人,写得一手好字,我伯父是我们那一带有名的教书先生。我们家族都说我继承了祖父、伯父这一脉文化血缘。我从小喜欢看书,写写画画,办黑板报墙报。念初中时,办了几期手写小报,颇受同学们欢迎,有一位同学竟将报头字印在背心上。上大学不久,便成了校报、校广播电台“记  相似文献   

3.
论当编辑,我是半路出家的,才干了两年,是个地地道道的学徒工。由于当了编辑,才接触到《出版科学》,自然是每期必读,而且爱看《中青年编辑自画像》栏目。爱看的原因一则文章写得真实,谈自己的工作经历、切身感受都是如实道来而少有粉饰,毫无吹嘘狂言,朴实无华的文章当然惹人爱读。再则在年龄上我与这些作者们不相上下,生理年龄上的相近必然会有心理(灵)上的认同,读他们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编辑者,整理加工别人稿件之人也。对“别人”,他们常有评判。这里,我这个寄送了几十年“方格”的“别人”,不妨也斗胆侃侃“编辑”,望诸君耐心一阅。 凭心而论,“不才”能走上写作之路,真亏了一位老编辑的启蒙、引导。当初,并未学文的我,对写稿一窍不通,只是兴趣来了,将看到想到的像说话一样“洋洋洒洒”写上几页,寄出去。想不到几天后竟收到报社一位编辑来信,说我写的其中一段表扬老班长的素材不错,教我不要面面俱到,就将这一段写成“故事”就行了。我“如法炮制”,果然不久  相似文献   

5.
6.
《今传媒》2002,(6)
有一天,我应邀到一家杂志社 去,作了《期刊在编辑出版中需要注意的十个问题》的中心发言。发言完毕,有编辑提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有几个问题我是这祥回答的—— △你当过多年的编辑,你怎样看待编辑这一行当? ○关于编辑,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新闻出版机构中担任编辑工作的人,一种是指在出版物的出版过程中,进行选题制定和稿件把关加工等工作。你说的是后一种。其实,  相似文献   

7.
一些同志最近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出版社的编辑算个什么行当,它是不是一门专业,有些什么特点?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当好一名编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确实是需要弄清楚的一些问题。因为这些年来,体制混乱,过去编辑工作中的一些成文规定,早已弃之不顾,不要说新来的同志,就是一些老同志,也对编辑这一行究竟要干什么,感到茫茫然了。  相似文献   

8.
吃“编辑”饭已二十余载,然仍很难一言说清这碗饭的滋味到底如何。有时觉得这碗饭平平淡淡,却又似有不少回味可寻;有时觉得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却又似无甚刺激可言。要不是两年前一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众编辑一一亮相,恐怕十二亿中国人中大概还有不少人不知道竟还有靠耍嘴皮、弄笔杆子吃“编辑”饭的人吧!恰巧那时我刚迁入别人套出的旧居,新邻居偶尔得知我与“李东宝”、“余得利”、“牛大姐”等同类,便不时朝我投来异样的目光。幸好我非谢顶之外貌,也没油嘴滑舌之习惯,否则非被冠以“李东宝”或“余得利”之雅号了。  相似文献   

9.
侃侃“编辑”这一族老卡【盐城】编辑者,整理加工别人稿件之人也。对“别人”,他们常有评判。这里,我这个寄、送了几十年“方格”的“别人”,不妨也斗胆“犯上”,侃侃“编辑”,望诸君能耐心一阅。平心而论,“不才”能走上写作“歧”途,真亏了一位老编辑的启蒙、引...  相似文献   

10.
1986年5月8日的《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采用了我与罗如平合写的一篇新闻稿,题目是《农村移风易俗的宣传一定要抓紧》。当时,我收到报纸后立即拿出原稿一一对照阅读,并用红笔将编辑修改过的地方全部抄写在原稿上。最后一看,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深深体会到编辑有颗独具的匠心在稿件的字里行间跳动着。我们这篇不到900字的新闻稿,经编辑修改的地方竟达60余处,其中较大的删改3处,改正错字7个,纠正标点6处,其余为文字的修改。现将阅后的随感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二十二年前,在一个内部刊物上开辟过“编辑工作的前途”的讨论。我曾写文章呼吁:希望有关领导要重视对编辑人员的培养。培养编辑要学用结合,为造就专业编辑人才创造条件;使用编辑也要做长远打算,尽量使编辑学有所用,用其专长。当年我还是个青年编辑,考虑问题带有个人打算,又充满着个人的幻想。而  相似文献   

12.
说实话,以前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编辑,而今坐在编辑部里编书稿已有两年多了。 如果不是大学期间发表过几篇拙作,毕业时被老师推荐,如果不是看了《编辑部的故事》,对编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我会在大学毕业论文获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优秀奖三等奖荣誉的驱使下,继续我的专业研究。 1992年7月1日,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走向出  相似文献   

13.
都市新行当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 需求日益繁复。一些思维敏捷、善于审时度势的人率先起步,创出了五花八门的都市新行当  相似文献   

14.
缺乏甚至丧失国家观念的人和部门现在有很多很多。就拿刘铁男落马这件事来说,每一个关心国家的人,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关心国家政治的人,都不会视为小事一桩吧?一个国家发改委高官,一个前国家能源局主管,他的违纪不仅仅是个人私生活出了问题,还涉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国家能源安全政  相似文献   

15.
工作近5年来,我从一个不知新闻为何物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江苏省连云港日报社一名骨干记者,期间的跌打滚爬,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个职业,苦而有乐。要问有什么感悟心得,我不敢说,但至少有一点,能吃苦,爱学习,肯钻研对于我们这批80后新闻工作者来说依然十分需要。年轻不怕吃苦我大学读的是市场营销专业,2003年毕业时听说连云港日报社招聘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就报名应聘,幸运进入报社,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十几年的老照片收集中,发现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老照片都记录了如今已销声匿迹的民风民俗、老行当和老物件等。在此,笔者想透过这些泛黄的、甚至是残缺的老照片,探寻京城中几种老行当的生存轨迹和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03,(9):26-27
处理废旧家电是一个沙里淘金的产业,但在中国还是一片荒芜  相似文献   

18.
吕雪萱 《档案天地》2016,(4):22-23,46
笔者在十几年老照片的收集中,发现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老照片,记录了如今已消声匿迹的民风民俗、各种行当和物件等等。透过这些泛黄、甚至是残缺的老照片,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探寻他们的生存轨迹和来龙去脉。剃头挑子一头热街头巷尾揽顾客剃头业的兴起是在满清入关之  相似文献   

19.
旧时,广州有几种被人们排除在七十二行之外的畸形行当。主要盛行于清末民初,有的畸形行当甚至一直保持至解放初期。一、媒家馆昔日,广州一些妇女随行就市,根据市民的需求经营起了媒家馆。此馆有如时兴的婚姻介绍所,不同的是媒家馆所介绍的均,  相似文献   

20.
初听“文责自负”的说法时,作为编辑,我是竭诚欢迎的,以为工作会轻松起来。仔细想想,才知事情并不象嘴上说说这般容易。编辑这个活儿,和其它所有庄严的职业一样,是一刻也轻松不得的。报纸也好,杂志、出版社也好,都有自己的取稿标准。一般说来,不用加工直按就可发排的文章是极少的。老话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严肃的作者并不反对编辑的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