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散步,在宗白华先生眼中,是一种美学的境界:漫不经心,拈花微笑。"散步"这两个字表现了宗先生美学中的悠闲和学术人生的境界。我以为,散步美学,也是教学中需要的特殊智慧。"散步",让我们细细品味这真味课堂中的美学。1.等待——气韵,通达。我们期待在课堂上看到等待的场景。比如,学生在思考,在读书,在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小声交流,教师不限定一分钟、两分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文章作者围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朴素平凡的语言、品味幽默的语言、体验积极向上的语言、在"学""练"中学练语言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让学生走上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之路,在实践中品尝语文的真味,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新课标更是指出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不仅是民族特质和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也是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以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滋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简要阐述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并结合中专课堂实际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田玮 《语文天地》2011,(6):56-56
凄风苦雨于竹林中萧萧落下,点落竹叶。是谁在风雨的情状里淡然抚琴,不管耳畔呼号?是谁在飘摇的乱世里慷慨而歌,喟叹尘世暗无天日欲于幽所隐?  相似文献   

5.
陈刚 《中国教师》2011,(22):52-54
<正>针对目前的语文教学,杨再隋教授作出这样的诊断:有些语文课堂非常虚化,以牺牲语文的工具性为代价过分地张扬人文性,导致语言文字训练不到位。缺少语言文字的揣摩、涵泳和挖掘,课堂显得浮华浅薄。这种非语文、去语文化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堂渐渐失去了语文的味道,有的求新,有的求异,其实,语文应该带着学生用心去读,细心去品,潜心去悟,拥有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7.
张卉娟 《山东教育》2013,(10):34-35
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聆听,教会学生品味,而绝非是简单的字、词、旬、段,听、说、读、写而已。学生若能从语言文字中听懂莺歌燕语的快乐,感悟沧海桑田的忧郁,那自然就达到了学语文的一种境界了。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让孩子养成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思考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8.
董旭午 《江苏教育》2022,(91):28-30
课文是什么样的和怎么写出来的,学生就该怎么学;而学生该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就是要教学生学通悟透,真正学会和会学,最终会阅读、会品析和会表达。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教学课前,教师一定要用心预设好关键问题,之后多维融通“生活”,引发学生深入文字“骨缝”地用心上好每一节课,以高质量完成语文教学本务,为学生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好语文基础。  相似文献   

9.
甘丽芬 《生活教育》2014,(10):46-48,64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辛刀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古诗词的目标是“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但单一的程序式的教学使学生无法轻易走进优美含蓄的文字世界,无法得到真正的美的熏陶。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在课堂上逐步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之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宝玉被警幻仙姑称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并称这是"意淫";而从《红楼梦》众多别名来看,都与"意淫"的内涵联系紧密。作者倾注毕生心血塑造的红楼第一人却以"意淫"概括,其实是以春秋笔法将"真事隐",暗含多重人生真味,绝不能从字面去解。  相似文献   

11.
徐炜 《中学文科》2006,(11):4-5
本文通过具体阐释语文的“人文性”特质,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分析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寻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以及在具体语文教学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芦维存 《甘肃教育》2009,(11):42-4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与现行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出工具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文性。确认了语文的人文性,就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育的功能,意味着学生学习语文应广泛吸收人类文化营养、培养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3.
乔青云 《江苏教育》2011,(7):117-119
三毛曾说,“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我当时觉得这种感悟与禅宗的“见山”“见水”有相通之处,颇耐回味。——题记  相似文献   

14.
如今的语文教学中,除了掌握语文的学科性质外,还应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针对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与进俱进。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呢?这是此文要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 ,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实验修改版 )》的“教学目的”中就明确规定 :“在教学过程中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名师于漪也以“人文”释语文 :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那么 ,该怎样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内涵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人文有关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6.
李海霞 《文教资料》2014,(16):55-56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成为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人文性的内涵、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策略等方面做了阐述,提倡和呼唤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刘青 《成才之路》2014,(8):29-29
我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观是:人文语文,享受语文。 新课程标准说,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身的课程。我觉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创造、进步,所以,人文性应该是它的归宿点,也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在意的地方。因此,我提到了人文语文。这要求语文老师要有博大的爱:爱教材,爱学生,爱四十分钟的课堂,爱所面对的一切。爱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基础,有了爱,人文关怀才不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8.
语文性是语文之所以成为语文的硬性指标,以语言为核心,以文章为重要载体,以语言感受、语言品味、语言欣赏及运用汉语言进行读、写、听、说、理解等为外显学习行为的。长期以来,考试评价一直在引导、规范、调控着教学行为。语文考试评价要在张扬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同时,关注语文学科自身的特质——语文性,注重语文性的考查;语文考试评价只有彰显"语文性",才能凸显"语文味",也才能发挥其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正确引导功能,共同推动语文性胜利回归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9.
陆新  何静 《职教论坛》2006,(10):44-45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追求市场化使得高职语文教学受到严峻挑战的情况下,高职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应倾力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表现在教育教学上应尽显人文色彩。呈多元之态,做到教学情境化、丰富化和内容适应化,同时还应重视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20.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追求市场化、高职语文教学受到严峻挑战的情况下,高职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应倾力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在教育教学上应尽显人文色彩,呈多元之态,做到教学情境化、丰富化和内容适应化,同时还应重视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