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新经验,也是确立正确的执政方式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党执政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贯彻落实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党必须坚持科学精神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必须把民主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来抓;必须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相似文献   

2.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施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才能有效地加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实施“依法治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语境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所在,而党执政能力的高低又是党能否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增强其执政地位合法性的关键性因素。由于时代背景、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执政党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政治意识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是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总结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学说、党自身的建设经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蕴涵着党执政治国的新理念、新方略和新机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实践证明,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务必坚持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  相似文献   

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法治从来就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依法执政是法治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现代政治文明的关键是政党政治文明,政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执政党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6.
发扬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的根本途径与目标。为此,必须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推进制度的民主化建设;必须完善党内民主决策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推进民主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是由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也顺应了世界政党执政的一般潮流。共产党在民主执政中,必须正确处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的关系;正确处理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关系;正确处理民主执政与监督机制建设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8.
1978年至今,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确立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相结合的执政方式;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执政理念和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执政方式;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六大,确立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和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执政方式;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和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执政方式。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和相关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要在科学、民主、法治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9.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这说明执政方式与政治文明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而我们党要在新的社会发展态势中建设政治文明,实现有效领导,就必须把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国际和国内的双重动因.为了更好地使党的执政方武由"指挥型"变成"引导型",更好地建设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实现党的"三个代表",就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1.
推进教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举措,也是聚焦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需要在教学理念、内容、方式、评价、反思、管理等方面进行教学治理,以建构有效的教学治理机制,瞄准、精确、科学治理,在创新、协调、发展、绿色、共享治理策略下,不断激活教学能量,提高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2.
法应具有其内在的精神内核以确证它的价值追求,应具有强制力以保证其实施,应具有一定的约束范围和对象以实现它的意志力,应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严密的程序使其能发挥实际功效,然而,中国传统的法律却由于种种原因而被肢解和挤压,这主要表现为中国的"德"抽去了法的合理内核使法的自我发展失去了内在精神动力,君权和行政权对司法权的侵吞使法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空间,民事调解和家族法也在进一步挤压国家法调整的范围,礼取代了法的程序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有效手段,"忌讼心态"和"以刑去刑"法制理念却在消融着法的存在。要想拯救中国传统的法,使它恢复曾经具有的生命活力,就要恢复法的应有内核,为它的发展提供一个独立的环境和空间。  相似文献   

13.
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教育公共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新进展。治理理论批评了"新公共管理"效率至上的倾向,转向构建以合作和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新型关系。在治理理论的影响下,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更为关注教育的公共性,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部门蓬勃发展的态势。向"善治"迈进的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正在不断强化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打造教育公共行政与自主治理良性互动的机制,为达成公共教育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不仅是教育法治在现阶段发展的法治背景,也对教育法治提出要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契合的要求。目前我国的教育法治已经呈现出成体系、有理念、有机制和有成效等特征,但仍然在教育规范位阶、教育法治理念、教育法治实施和教育法治定位等方面与治理体系现代化难以契合。而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野下,教育法治应当具有以人民性为本位、以法律体系为依托、以开放性为运作逻辑、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国际化为视野等内涵。因此,教育法治在治理体系现代化视野下,应构建具有整体性的规范体系、以司法引领的实施体系、正式的监督体系和社会性的保障体系。通过理清教育法治与宪法的关系、制定教育法典、在教育法治中坚持法律优先、确立教育治理的地位等方式,实现教育法治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企业治理和企业财务治理的关系,从企业治理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提出企业的市场治理、国家—市场治理以及国家—市场—社会治理演进的一般路径,并揭示了企业财务治理市场论、国家—市场论的演进逻辑和弊端,最后指出企业财务治理未来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加拿大新布尔维克省充满实验性质的"新乡村地区治理模式",归纳出乡村治理所要强调的落实地方分权、增加地方居民参与基层政策决策机制以及凝聚力、动员乡村社区资本等重要方案。而在目前中国的乡村社会变迁过程中,正经历着一场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问题。在转换导向和转换方式等问题上,其核心是基层政府如何理解和消解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从"善治"到"善治生态"是一种学术努力,更是一种社会追求,是时代觉悟之生态觉悟之体现。"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生态"是社会管理过程中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各种文明因子互动形成的一种治理态势,是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的新颖关系,并由"政府-社会"生态、"伦理-法律"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三维生态互动形成的治理体系。通过深挖中西文明资源,建构起我国"善治生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由于公司治理的理论上缺乏明确的指导方法,政策上找不到确定的最优改革路径,造成理论—途径—目标上的路径缺失,从而实践中缺乏对策性措施,这就使得中国的上市公司出现种种不规范的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下寻求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途径就成了规范其运作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与善治都是人类在探索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有着从政治文明到治理、到善治、再到政治文明转变的内在逻辑。在这一逻辑中治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治理理念对原有政治体系的冲击,它们之间就会产生一些矛盾,表现在参与主体、法治基础、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和信息公开五个方面。所以,要实现政治文明就应按照民主、法治的原则,建立一套部门运转协调、社会法治健全、服务公平全面、管理以人为本、信息公开透明的善治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学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经营大学成为高校管理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大学不仅要树立"经营"的意识和理念,而且还要尽量提高经营水平。政府监管权力要合理归位,拓宽大学经营空间。大学要按照学术组织的特点确立大学的经营模式,以责、权、利对等原则向大学基层分权,提高经营的活力;以学术为核心促进大学发展,培养学术经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