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求最大公约数 方法导引求最大公约数有辗转相除法和更相减损术两种方法.辗转相除法是当大数被小数除尽时,结束除法运算,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约数.更相减损术是当大数减去小数的差等于小数时停止减法,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约数.  相似文献   

2.
求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常用辗转相除法或分解质因数法.这里我们介绍一个在原理上与辗转相除法类似的辗转相减法,利用它来求两个或多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通常把整数a、b的最大公约数用记号(a,b)来表示,于是我们有如下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的是用辗转相除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并对辗转相除的习惯写法作了改进。读者可以看到,当已知的两数不容易分解质因数时,用这种方法去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很方便的,甚至学生也不难掌握具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可采用分解质因数的办法。不过,有一些数的质因数一时难于看出,常给这种办法带来一些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采用辗转相减的方法,去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它的方法是:将要求最大公约数的这两个数及它们的差,辗转相减(谁大谁就作被减数),最后所得的差与减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一般就是最后所得差),便是原来那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例如,求209和133的最大公约数,其过程是:209-133=76,133-76=57,76-57=19;因为57和19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这最后的差19,所以209和133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这个19。又如,求667和899的最大公约数:899-667=232,667-232=435,435-232=203(这两步可以一次完成为667-232×2=203),232-203=29;667和889的最大公约数为29。为什么可以这样去求最大公约数?我们可用前一  相似文献   

5.
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有很多种:分解质因数法,提取公因数法(短除法),辗转相除法,辗转相减法等。本文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同余法求最大公约数的理论及其推广形式,同时给出了严格证明,对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做出了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整除、倍数和约数的概念,了解整除与除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和、差、积及有余数除法的整除性定理。 2.理解一个数能被b整除的特征的概念,掌握能被2或5,5或25,8或125,9或3,以及7,11或13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熟练地判断一个数能否被以上各数整除。 3.掌握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互质和几个数两两互质等概念,理解最大公约数及最小公倍数的性质定理。 4.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能运用“查表法”“试除法”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质数,理解“关于大于1的任何整数,至少有一个约数是质数”的定理和算术基本定理。 5.理解用分解质因数法及用辗转相除法求最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必修3《算法案例》中有两个案例,一个是辗转相除法,另一个是“韩信点兵一孙子问题”.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有两点突出的感受:一是惊叹,二是迷惑.两个案例都闪烁着前人卓越智慧的光芒,意义非凡,影响深远,令人叹服!惊叹之余,学生又疑云重生:为什么用辗转相除法能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韩信用了什么方法能如此之快知道士兵有2333人?  相似文献   

8.
甲:如何进行整式相除呢?乙:学习整式的除法,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相除的法则.你还记得同底数幂相除的法则吗?甲:当然记得,不就是“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吗?  相似文献   

9.
错位相减法求和是高中学生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易掌握,由此引发了几点思考,一是通过对错位相减法来源的解释,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求和时将两边乘以公比q,又为什么错位来做减法。二是揭示错位相减法为什么适用于通项为等差乘以等比型。三是通过对错位相减法的学习扩展对an=n2qn-1(q≠0且q≠1)的前n项和Sn的求法。四是对Tn=1+2q+3q2+…+nqn-1问题有了两种新的解法。  相似文献   

10.
1.正负数四则运算法则 公元前200多年,汉朝数学家张苍写删补的《九章算术》卷八方程章载:“正负术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即正负数减法法则(同号相减,异号相加,零减去正数得负数,零减去负数得正数)和正负数加法则(异号相减,同号相加,零加上正数得正数,零加上负数得负数)。元朝数学家朱世杰著《算学启蒙》(公元1299年)中载:“同名相乘为正,异名相乘为负;同名相除为正,异名相除为负。”即正负数的乘除法运算法则。  相似文献   

11.
约分的关键是求最大公约数。用分解质因数法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有时很难一下子看出它们有没有公共的质因素,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数的最大公约数。具体方法如下: 一、如果要求最大公约数的两数中含有小数点时,要同时乘以10或100……把小数点消去。二、比较两数的大小,用大数除以小数,到余数小于除数止。余数有三种情况:<1>余数等于零时,根据最大公约数的性质:如果两个已知数中的一个数能被另一个  相似文献   

12.
对辗转相除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上的实际应用进行归纳:求最大公约数,求最小公倍数,如何判定二元一次不定方程有无整数解,如何把十进制整数部分转化为R进制。  相似文献   

13.
数学中有许多有趣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观察、去分析、去探索.下面,我们从分数的几个“怪”运算谈起.第一个例子:分数的减法运算[观察]观察下列减法运算:(1)65-54=56×-54;(2)76-65=76-×56;(3)98-32=98×-32;…[分析]这里的异分母分数相减,将分母相乘,分子相减,结果却是正确的.为  相似文献   

14.
数学归纳法是论证具有递推性的自然数命题正确性的重要数学方法.通常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从 k 推到k 1”采用“添项”或“裂项”来创造应用 n=k 的假设条件.针对命题特点,有时采取“相减法”或“相除法”更为快捷.1 相减法:若命题的结构式中有关于 n 的连加式,则可考虑利用 n=k 1和 n=k 时的两个结构式的差,创造应用归纳假设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设数列{an}为等差数列,数列{bn}为等比数列,则不妨称数列{anbn}为差比型数列,众所周知,此类数列的前n项的和常采用错位相减法处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运用错位相减法求解此类数列前n项的和,学生虽容易掌握,但在将两等式相减时往往容易出错,从而造成整题求解错误,令人心痛!  相似文献   

16.
“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中‘,算减想加’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因为它既能凸显减法的意义,很快算出退位减法的差,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有教学参考资料如是说.新课改前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也是采取“算减想加”的方法教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可是,实际上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接受情况又是怎样的?“20以内退位减法”是一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的内容,当学生学完“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后,笔者在两所中心完小的一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参加调查的82个学生中能用“算减想加”计算出16-9=7的只有25人,而用“破十法”即10-9=1,1 6=7计算的有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9.5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认为,7岁~12岁的儿童正处于具体的运算阶段.在具体的运算阶段,儿童可以根据具体的事物或表象进行逻辑分类,或认识事物之间的一些逻辑关系.这就是说儿童已经超出了知觉的限制,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可逆关系,但是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由此可见,小学一年级学生习惯于用“破十法”算20以内退位减法便不足为怪.因为,在一年级上册学生熟练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况且对“分与合”的学习都是借助于...  相似文献   

17.
“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中,‘算减想加’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因为它既能凸显减法的意义,很快算出退位减法的差,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有教学参考资料如是说,新课改前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也是采取“算减想加”的方法教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可是,实际上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接受情况又是怎样的?“20以内退位减法”是一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的内容,当学生学完“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后,笔者在两所中心完小的一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参加调查的82个学生中能用“算减想加”计算出16-9=7的只有25人,而用“破十法”即10-9=1,1+6=7计算的有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9.51%。  相似文献   

18.
比和比例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我认为除了让学生理 解比、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掌握有关的解题技能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这章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把小学所学到的有关数学知识衔接起来,使“零碎”的数学知识系统化,从中弄清数学知识的脉络,能够总观小学数学的“全貌”与“走向”,达到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兼顾中小学数学有关知识(如函数)的衔接与沟通的目的。 1.注意比、除法、分数三者在意义、性质上的联贯。教材是由“相除”的概念推导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这两个数的比。”而分数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如:9:3=9÷3=9/3=3。教学时可以用列表法突出其联系,又要抓住三者不是同一概念进行区别。如表所示: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二元一次不定方程ax by=c(ab≠0)有整数解的充要条件是(a,b)|c。故,当(a,b)|c时,这个方程有解;当(a,b)(?)c时,方程无解。解这种方程通常的步骤是: (1)求(a,b),判断方程是否有解; (2)用辗转相除法求出特解(x_0,y_0); (3)用公式写出通解。其中步骤(2)要在辗转相除后,将最后的余数逐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他们自主探索。设疑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技巧,课堂上教师抓住教学重点恰当地设疑,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例3“求36和54的最大公约数”时,由于学生在例2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短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