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开复博士,刚及不惑之年,已在信息技术领域教学、科研中取得了杰出成就,对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998年到北京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现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历任世界多个著名信息技术公司的高级领导人,正值事业旭日东升之际,他不遗余力地投身于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教育事业。开办了“开复学生网”,在网上与中国青少年谈心释疑。为青年学子们写了一系列文章——《我的人才观》、《给中国大学生的一封信》、《科技·人才·教育》等,谆谆叙解科学技术对国家强盛和现代社会的重要,历述亲身经验,指点事业成功的规  相似文献   

2.
捧读李开复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好像在聆听一位导师的谆谆教诲,如涓涓细流,沁入心田,不经意间,便成就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感到轻松了许多。有的时候外部条件是无法改变的,应该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用智慧来区分二者的不同,去追随心灵的选择,做最好的自己。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正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就是一种成功、一种超越,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做最好的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质,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只要主动选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张玉和 《课外阅读》2011,(1):110-111
工作之余,认真拜读了李开复先牛的《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感觉受益匪浅。谈五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写给老师的书。它教会我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也告诉我如何教会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正是这本书,使我由一个“爱得最多”的母亲,成长为一名努力去“爱得最好”的教师。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之初”的真实存在,儿童是什么?这似乎已成为不是问题的问题。可是,稍较真地问一下,儿童究竟是什么,却真的成了问题。这个问题不论对每个儿童自己和同辈,对每个从童年走过来的人们,对每个将儿童作为交往对象的人们,特别是对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和教育对象的人们,他们或凭“内省”和日常感觉的描绘,或靠不同样本的调查,或据某项生理学、心理学实验和教育改革实验的报告,或据某种哲学思维的推导,形成了对儿童是什么的答案。历史和现实诸多答案表明,不论这些答案被认为是模糊的还是精确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局部的还是普世的,总的看来,仍处于见智见仁、众说纷纭的状态,迄今仍难达成高度的共识。长期以来,本人虽对这个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可是也陷入了说不准、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也许正是这种困惑和上下求索,迫使我悟出一种愚见,即人是至今各门相关科学仍未揭开的奥秘。而作为“人之初”的儿童亦然成了这个奥秘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魏书生的《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一书文字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但意蕴却是如品芳茗,余香满口。流露的是对教育的深情,揭示的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教要规范,育要爱心。作者认为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通常我们制定的规范要求往往是外部强加于学生的,并不一定是  相似文献   

7.
吴俊明 《化学教学》2012,(10):78-80
阐述了从科学文化高度认识和处理科学教育问题的重要性。认为从整体主义角度看科学和科学文化,并且用来引领、指导科学教育,是一场重要的变革和转型。介绍并评价了即将出版的《文化视野下的科学过程教育》一书,认为该书可以从科学文化高度拓展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