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师道》2008,(12):18-19
旅美教育家黄全愈博士曾介绍说,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学习绘画时所关注的评价方向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孩子画完后总是问:“像不像?”美国孩子画完后喜欢问:“好不好?”这种现象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2.
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说到这样一件事:中国的孩子学画,画完后常问:“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则问:“好不好”。他进行了剖析,中国的教育模式是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美国孩子学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的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仔细分析.“像不像”是一个简单的南眼睛到手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绘画课上,我发现许多学生习惯画“小画”,一张纸往往只画了不足一半的面积,而留下大量的空白。他们总习惯把对象画得很小,却没意识到作画纸张的大小。这种错误的绘画方法,如果不及时有效地纠正,甚至到了中学阶段,他们意识不到要把画画大一些,与画幅相称。这样,教小学生画“大画”就是美术教师应予重观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4.
志敏: 你从绘画班上完课回来,就拿出一张白纸,兴致勃勃地要画画。“今天老师教你们画什么呢?”我在一旁问你。“画花呀。老师画得又快又好看。我现在也要试试。”你一边调着水墨颜色,一边说。看你这么有兴趣,我当然也很高兴了。你学习水墨绘画,已经有一个多月。最早画竹子,用的是浓浓淡淡的墨汁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观摩了国家级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认识圆》一课,当学生已经学会用圆规画圆后,华应龙老师让全班学生各自自由地画一个圆,然后问:“你们画的圆一样大吗?”随手选了几个学生所画的圆,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提问:“为什么大家画的圆不一样大呢?”有的学生回答:“不是一个人画的圆当然不一样大了。”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观摩了国家级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姒识圆》一课,当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后,华应龙老师让全班学生自由地画一个圆,然后问:“你们画的圆一样大吗?”随手选了几个学生所画的圆,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提问:“为什么大家画的圆都不一样大呢?”有的学生回答:“不是一个人画的圆当然不一样大了。”华应龙老师笑了笑说道:“好!  相似文献   

7.
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天早读课,我在班上巡视,在王小东的课桌旁我停了下来:他课桌上刻的一个崭新的"早"字使我立刻意识到昨天的课还没上完。我让读书的学生停一停,然后弯下身子,侧耳倾听桌面,问同学们我在听什么,同学们都说不知道,我  相似文献   

8.
一、从摒弃课堂“像不像”的评价语言突破。平常我们总会听到学生这么评价自己的画:“老师,我画得像不像?”“我的画画得真像!”“跟老师的差不多了!”老师往往也会用栩栩如生来形容画的水平。其实,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完全不合理的。“像不像”,那它肯定有个可依据的样板来评判,而这个样板就是老师课堂中所带来的示范画。这种标准之下的学生,永远只会依葫芦画瓢。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学生已丢了自己的个性,学生自己不敢再有打破常规的做法。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造”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能有“创造”呢?更何况艺术的创造并不能简单地与现实划等号。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出现,才能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举动。况且,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准、更符合他们实际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评价他们的绘画或手工等作品。  相似文献   

9.
上完上午第二节课.我从教室走出。刚走了没几步,班里的几个学生就从后面追上来,不停地问:“老师。下节上什么课?”我随口答道:“音乐课。”“耶!”几名学生兴奋地蹦跳着跑回教室。  相似文献   

10.
高行舟 《陕西教育》2001,(11):23-23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这对于各种教学,特别是小学美术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绘画兴趣浓,视觉形象明晰,善于模仿,更富有想象,一上课就想画一画就画完。美术教师面对天真幼稚的心灵,活泼可爱的小手,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教他们画出较好的画来,怎样在40分钟内大面积地提高绘画兴趣和技巧,这  相似文献   

11.
趣说游戏,明确规则(欣赏齐白石的画作导入)师:你们喜欢画画吗?生:喜欢。(少数学生回答“不喜欢”)师:不管喜不喜欢,上完今天的课.相信你对画画会有一种全新的体验。现在,如果请你画一幅画,你最想画什么呢?生:我最想画猪八戒。生:我最想画竹子。  相似文献   

12.
周信达 《教育文汇》2005,(10):38-38
还是在野外踏青的大好时节。我们山区的老师因地制宜,纷纷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大山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当然,作为美术老师,我也不会轻易地放过这个锻炼学生绘画能力的机会。于是,在学生出游之前,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要求学生画花。为了照顾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我允许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可以画野外看到的花,如山上见到的映山红、野茶花、野桃花等;也可以画自己想像中的花。在花的数量上,可以画一朵、一束,也可以画一大片。  相似文献   

13.
在为中国儿童画的进步与发展欣喜之余,不禁想起中学生的绘画现状。本人担任的是一所中学的美术课,每当布置一个绘画题材的时候,学生总是问怎么画,或是说不会画,即使偶尔有个别学生画了,内容也是苍白无力,连儿童都不如。  相似文献   

14.
心理课堂上,心理教师时常会使用绘画这种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手段来引导学生自知自觉,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部分学生在课上经常会出现看着画纸发呆、无从下笔的情况。对此,心理教师首先要读懂学生的潜台词,弄清学生不会画的背后是不想画、不敢画还是不知道怎么画,抑或“空白才是此刻的回答”。之后,通过建立温暖的互动关系、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绘画主题来激发学生的绘画动机;全然接纳,保持“空杯好奇”之心,降低学生的防御水平;分段分解绘画要求,让学生画得轻松;认识到无谓外显,修行自在个人,接受学生的每一种画卷。  相似文献   

15.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能使学生较快的掌握绘画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如果仅凭范画和空洞的语言描绘,“君子动口不动手”,学生是很难掌握作画技能的。当然,教师的示范应该不是画好的葫芦,学生看着葫芦来画一个瓢,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真正起到抛砖引玉作用的示范,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1.引导示范在《春游》一课,教学中有的学生说画放风筝,放风筝的人物动态形象怎样画呢?我在构图上引导学生,示范了正面、侧面、背面、大人、小孩等几个不同的形象,接着问学生安排在什么环境中,学生有的说小河边的沙滩…  相似文献   

16.
听了特级教师翟裕康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我感受颇深,于是决定照葫芦画瓢,用他的教案在我班上一节“圆的认识”。上课了,我开始实施翟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画圆。请学生用直尺画一个三角形、长方形(学生很快画好)。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之后,我提出:你能用直尺画一个圆吗?为什么?(在翟老  相似文献   

17.
李强 《考试周刊》2012,(89):180-181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只注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重点放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创造力的培养。学生评价一幅画“好”与“不好”就是看画得“像”或“不像”,也习惯了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的这种训练模式。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习”的过程。这种没有用“心”去画就体现不出个性,更谈不上创造。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应更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8.
眠琴绿荫 《师道》2009,(1):14-15
早上,我上完两节课回到办公室,发现与我对桌的王老师正拿着一本前两天从学生手里没收的《男生女生》悠闲地看着,便问他:“你不是第四节有课吗,怎么没去上”?  相似文献   

19.
听了特级教师翟裕康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我感受颇深,于是决定照葫芦画瓢用他的教案在我班上一节“圆的认识”。上课了,我开始实施翟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教学环节:画圆。请学生用直尺画一个三角形、长方形(学生很快画好)。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之后,我提出:你  相似文献   

20.
在绘画课教学的时候,我尝试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讲授方法,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一次上课时,为了让学生画出树林里狐狸和小鸟的情形,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鸟儿漂亮的羽毛引起了小学生的注意,纷纷在下面小声说这鸟儿真漂亮。我很快又在旁边画出一棵大树,问学生:“鸟儿在干什么呢?”看见老师在旁边画出大树,有的学生很聪明,马上说出:“鸟儿从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