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了摩尔根研究视野里的主要话题,既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又给人以质朴和丰富的感觉。从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进入文明时代,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增强的结果。人民群众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感性形象之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摩尔根极为重视家庭这种生产生产力的重要微型组织,他致力于探索其在古代社会中的辩证发展之美,从微观所有制阐述历史的宏观逻辑演进,给人一种微观生活对宏观历史的塑造之美。从审美的角度向人们说明了野蛮人生存方式需要改进、迈向文明的阶梯具有历史必然性,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使人们步入理想社会,而且强调暴力革命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社会进步的脚步的不可逆转性。未来社会从审美的角度看,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2.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在使用资料等方面独匠心,精巧睿智。既亲自深入野蛮社会,做长期的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又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资料”去补充无法调查获取的材料空白。熔调查材料与知识资料于一炉,铸就世界不朽名《古代社会》。摩尔根述《古代社会》的研究方法对于历史研究具有普遍参考意义。摩尔根《古代社会》无论在是论创新方面,无论在运用资料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古代社会》所阐述的科学结论,至今仍流芳溢彩。摩尔根《古代社会》以其独特的史学风格雄踞史坛,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3.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描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揭示了古代文明演进的历程,特别是摩尔根关于政治观念的发展过程的分析,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顺序相承性,强调《古代社会》对民主政治最终胜利的昭示.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得到了马克思的高度评价,这对于人们进一步理解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提出了社会进化理论,叙述了人类从野蛮经过开化而又走向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摩尔根认为,人类的管理制度、亲属制度、财产制度等主要制度都是起源于野蛮社会、发展于开化社会,成熟于文明社会。《古代社会》在19世纪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重视,之后的几十年里又长期受到批判和议论。在这本书中,摩尔根用详实的田野调查资料、问卷调查和历史文献整理描述了原始社会的生活面貌,其方法和内容都给后世的民族学研究以重要启迪和影响,是民族学领域丰碑式的著作。尽管此书已问世一百多年,但其中的社会进化理论仍然会引起今天的我们对于原始和文明的关系、民族发展差距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让我们可以从原始社会的视角重新定义当今的现代文明,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思考中国的民族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5.
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通过对易洛魁社会的描述,无论在社会分期上,还是对氏族产生,氏族和家庭的关系,人类婚姻形式的发展等问题上都为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原始社会史提供了决定性的材料,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7.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根据人类学经典之作《古代社会》和马克思就此书留下的笔记所著。在书中他对摩尔根有关社会进化的动力、路径的略显唯心的说法进行更正;基于私有制线索完成了对现代阶级社会的批判性解读,为摩尔根朴素的唯物思想做进一步阐发和补充;在对人类文明社会之后进行预言时和他达到精神默契,并为其找到唯物主义科学的可靠依据。从《古代社会》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发展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8.
社会救济是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丧失劳动能力、遭受自然灾害以及低收入群体予以物质帮助或精神关怀,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而实施的各种措施。从文献记载可知,中英两国古代社会救济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两国古代社会救济的思想基础有多元化和单一性的差异。在救济主体方面,我国古代一直以政府为主导,而英国的救济主体则从教会逐步转换到政府。两国古代社会救济的救助方式各不相同,且对待接受救济者的态度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的观点和方法,从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角度,对《蒙古秘史》和《古代社会》的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粗略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蒙古秘史》的历史内容和哲学价值。这对于拓展蒙古学的研究领域,深化秘史学的实际内容,探索蒙哲史的新课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代公文研究在传统学术研究中涉及较少,丁晓昌教授等的<古代公文研究>,抓住了这个学术研究的"软肋",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作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早期,西方社会进入一个比较大的结构转型时期,人口、资源、发展和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学习型社会”概念的提出,是解决传统发展危机的一个选项,孕育着新的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学习型社会”及其相关概念构成“新增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进入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政策文件中去,是为了应对新的挑战和发展危机。21世纪初,“学习型社会”在中国的提出和实践,也是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所以,学习型社会的实质就是“以学习求发展”,其具体内涵包括:以个体的学习来追求个体的发展,以组织的学习来追求组织的发展,以国家的学习来促进国家的发展;以终身的学习来追求终身的发展,以灵活的学习来追求多样的发展,以自主的学习来追求内在的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目的在于满足全体人民基本学习需求,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习早已超出了个人的范围,而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与进步。创建学习化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文化目标之一,它对于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先进文化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在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进教育改革等方面大力重视,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相似文献   

13.
“荷马社会”并非氏族社会,胞族、氏族等并非当时的基本组织。当时多数地区已出现了贵族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等机构,但不同地区的社会性质有所不同。有些地区统治者的权力较稳固,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也具备了一定的权力,已出现了早期的国家;而有些地区,共同体首领的统治主要依赖个人的能力,并不稳定,首领类似于“大人”。到古风时代初期,希腊各地均出现了国家。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有关社会风险的理论,分析了我国当前社会风险的特点,提出防范社会风险、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相似文献   

15.
政治宽容:国家与公民社会良性演进的理性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政治生活中最具根本性意义。中国传统国家与社会合二为一的关系表现出政治的本质特征是政治不宽容。国家与社会的适度分离,遵循政治宽容的原则分别建构自己的内在规则和价值,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由中国进入现代生活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境遇所决定,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需要依靠国家生活的主动“范导”,在宽容的基础上锻造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国家与社会互相承认对方的合法性,互相支持与互相授权,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不再是此消彼长而是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文系专业基础课、语言工具课的“古代汉语”,面临内容多课时少、学生不爱学、不易学的问题,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农业在古罗马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古罗马早中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罗马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古罗马王政时期到共和国中期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罗马早中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为罗马成为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古罗马农业的发展形成了欧洲以后的农业格局雏形,奠定了以后欧洲农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耕地资源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是显见的,在此基础上,阐明耕地资源保护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认为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较充足耕地资源支撑这一互动关系,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如何保护我国耕地资源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教育事业,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