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闻理论的发展,学者们纷纷开始寻求新角度来重新认识新闻的定义。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也被应用到新闻研究中,为新闻研究者理解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巴赫金曾认为对话是人类进行交往和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传播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话,传播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闻理论的发展,学者们纷纷开始寻求新角度来重新认识新闻的定义。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也被应用到新闻研究中,为新闻研究者理解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巴赫金曾认为对话是人类进行交往和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传播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话,传播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达到效果的最大化。①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过程中,搜索主体之间通过对话机制互动交流,追寻事件真相或本质,满足了网民个性化、情感化等搜索需求,具有差异性、丰富性、多维性等体验特征,使搜索主体在追寻事件真相或本质的过程中有成就感,体验到了作为侦探探索事件真相或本质的快乐,具有侦查价值.  相似文献   

4.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两会报道全面走向云端传播。从策划到采访,再到加工、呈现,两会新闻产品的云端生产传播机制逐渐形成。从主流媒体的现象级融合报道产品来看,今年两会云报道表现出创意为王、精准传播、对话凸显和交互提升四大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阐述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研究的必要性基础上,界定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概念及本质,论述了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的本质与特征,归纳了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的主要构成内容,进而总结出了网络信息传播的三个规律。  相似文献   

6.
转文化传播是对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和超越,以多元、平等、间性、对话、融合为特征,是适用于我国国际传播的一种新兴理念。中外合拍纪录片《通向共同富裕之路》具有典型的转文化传播特征,由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担任撰稿和主持,并作为首届“中国影像节”重点节目在全球进行了展映。本文从议程设置、对话叙事和共情修辞三方面分析该片的创新之处,总结当前运用转文化传播范式的中外合拍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方面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语态是传播范式的象征性要素.本文以传播语态的特点代表传播范式的整体特征,将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简要划分为“讲话”、“说话”与“对话”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范式特征和整体脉络进行了现照与梳理.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作为一种沟通技术和对话平台,为环境传播提供了多元主体之间对话、沟通和参与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我国的环境传播格局。但是目前的环境传播呈现出议题分散、对话无序甚至极化对抗的状态,不仅不能达成共识反而加剧了分裂和不信任。从理念建设、顶层设计、明确角色和责任等层面入手,将环境传播纳入到一个有序协商的制度系统中来,有利于减少摩擦和冲突,推动环境治理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9.
论新媒介即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以博客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新媒介传播已经从以技术为导向的独白式的传统线性传播模式,转向以关系为导向的、对话式的全息传播模式。本文比照“媒介即讯息”的麦克卢汉逻辑,大胆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第一,“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属;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影响。第二,“电子对话”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特征,具体表现为合作、平等、接近和冒险四个面向第三,“梅特卡夫法则”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效果。“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在于,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息传播学”,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相似文献   

10.
写在前面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有对立与冲突、对话与交流、趋同与融合等主要方式.陈旭光的<从冲突、对话到融合>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的分析考察,对中西艺术交流和中国对外文化传播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自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以后,尤其是数字媒介的应用与普及,传播模式发生了质的变革,并决定了未来数字传播变革的基本方向。论文在国内外文献整合和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数字传播模式变革的主要面向有三个:一是从机械模式到智能模式的界面传播,二是从集权模式到民主模式的全媒体传播,三是从对话模式到行动模式的自我传播。  相似文献   

12.
刚刚过去的2011年被研究机构誉为政务微博发展的元年,政务微博作为政府信息发布的新渠道,越来越为网民所接受,并在危机公关、形象传播和公众诉求受理等方面发挥了网上通道的作用. 网络微博工具的出现及其用户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传播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从传统媒介环境下的单向传播,到基于互联网的双向传播,再到媒介融合背景下多维传播,人们信息交往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传播新技术面前,社会个体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发布权、接受权和公共传播权,从而使整个社会的交往行为和舆论发生机制产生了深刻变革.政府引导社会舆论的格局,先是从政府一方主导的单向宣传,转变为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进而发展到官员与民众个体之间的对话交流.从宣传到传播,再从传播到对话交流,反映出社会文明在技术推动下的一种进阶.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跨越时空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的边界,这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重构。在社会关系重构中,作为公民社会发展的要素,如公民身份、公共理性以及媒体公共空间等对促进社会有机团结、推动公民社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所有这些集中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对话与沟通中。本文从中国公民社会及其特征、公民身份与公民意识、媒体公共空间中对话与沟通何以可能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媒体公共空间中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建构公民日常对话与沟通的思想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万物互联和社交媒体时代,豆瓣小组作为亚文化圈层的汇聚地,正不断“出圈”。本文以豆瓣小组为切入点,研究对话理论视域下亚文化圈层的热点传播现象,具体探析亚文化圈层热点传播的特征、传播机制和传播影响,并以此提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5.
韩雪峰 《当代传播》2007,(5):106-107
通过从传播学和语言学角度对言语行为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言语行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行为中的人际传播行为,并阐述了言语行为人际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魏葳 《新闻传播》2014,(3):96-97
"微博体"作为网络时代新兴的文化现象,其话语形式不仅在微博平台和网络空间广为传播,甚至也影响到了传统媒体的话语表达,形成了舆论空间一股不容忽视的文化力量。流行背后,微博体现象反映了新媒体传播时代中更深层的文化危机。基于此,通过分析"微博体"的特征与本质,结合该流行现象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和作用,解读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的背景下,"微博体"现象背后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对话的时代。对话决定了双方地位的平等。作为电视媒介的传播,电视人已不能固守于“我传你受”的习惯模式,而是应该尽快融入“双向互动,平等交流”这一全新的传播理念之中。从这一方面来说,电视谈话节目是一个先行:它的创立与发展,是电视媒介从传统传播理念到现代传播理念的一次成功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18.
王金龙  李艳 《青年记者》2009,(19):55-58
资讯很难独家,在本地新闻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增加报纸的原创能力?在资讯之外,报纸如何由单纯的传播信息的功能,转变到注重社会效益,强化服务性?作为生活日报倾力打造的品牌新闻专栏——“社区对话”,打破了报纸的藩篱,走出编辑部,推开围墙办报,并在对话的同时,体现了一种社会效益的传播,对品牌进行了延伸和张扬。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起源、表现、特征、本质及未来走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习文 《视听界》2001,(6):11-13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行为依附于新闻传播而存在,主持人要真实客观地报道社会的种种变动,组织符合受众接受需要的新闻信息流。组织消息流的技巧与智慧,就是新闻节目主持这一创造性劳动所产生的审美客体,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通过屏幕与之进行着潜在的审美对话。这种审美对话的产生,与电视视听双通道的复合传播特性密不可分,而主持人所带来的传播人格化,更强化了这种审美过程的对话意味。此角色行为中所蕴涵的、能“激起审美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学特征,颇值得我们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