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媒介的特性出发,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认为体育运动从其存在方式与作用等方面看它是一种特殊媒介.提出通过采用媒介化运作的方式,从对观众注意力的吸引、管理、维持和开发利用四个层次来管理与经营体育运动.并且以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为例,从如何利用足球运动的媒介特性的角度,结合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实际情况,采用媒介运作的方式对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腾冲县和顺图书馆是一个为大众服务的乡村图书馆,在20世纪30年代即以"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而闻名于世。和顺边地文化、侨乡文化的繁荣,是图书馆成立的文化背景。和顺乡民及旅缅华侨艰苦创业、发展中缅民间贸易、拨付经费购买大量图书,是和顺图书馆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浅析啦啦队运动快速发展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啦啦队运动是一项具有独特魅力和广泛舞台的新型体育运动,19世纪末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啦啦队开始跨越美国国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赢得了世界人们的喜爱,并在1998年成立了世界啦啦队联盟,有了自己的世界啦啦队锦标赛,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项体育运动。从啦啦队项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探讨啦啦队迅速发展的原因,并预测我国啦啦队运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摘要:身体一方面作为体育运动最直接的载体,另一方面又影响着体育参与者的身份构建。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西方体育社会学界1980年代至今有关体育运动身体和身份的研究和国内体育社会学界近三年此领域的研究。运用身体社会学理论审视这些文献,作者选择从微观的具象的角度考察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身体所具有的社会性质和社会意义,进而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身体与身份,性别的身体与身份、消费主义社会中的身体与身份,“污名化”的身体与身份等四个维度,讨论了体育世界中运动的身体是如何影响人们主动的为自己构建或被动的接受相关的身份,以及这些身份背后所隐含和折射出的社会意义。最后指出在应用社会学角度研究体育运动身体这个领域中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学体育运动:战略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体育运动长期处于边缘状态,一直期盼着被学校和主流社会的更大认同。这样的认同发生在21世纪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前后。进入21世纪,国际化视野中的大学体育运动越来越注重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伴随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以人为本,越来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们对大学体育运动的认识和大学体育运动的实践在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大学体育运动仅仅是"体育教育"的传统狭义体育观逐步让位于大学体育运动是影响到大学生思维、行为、生活方式的"素质教育"的广义体育观。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中国体育运动与社会资本研究现状,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体育运动与社会资本相关研究议题与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梳理.研究发现,中国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聚焦于体育运动参与与社会资本生成,社会资本对体育运动(参与者)的影响等10个议题.得出了研究成果总体质量较高,近年来成果数量增长很快;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基本上都是横向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较为粗糙;研究成果没有较好地反映中国体育运动实践,部分研究议题亟待关注等结论.以此为基础,提出该研究领域未来应该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五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在这场资产阶级革命中,华侨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纵观革命的全过程,华侨确实以其  相似文献   

8.
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缔造者与组织者——中国共产党,建党六十周年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历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揭开了中国近代体育史上光辉灿烂的新篇章。值此建党六十周年之际,回顾革命战争年代在我党领导下的体育运动的光荣传统,对于继往开来,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门球是80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的一项体育运动,特别受到老年人欢迎.本文就门球技术的击球的基本原理,过门的基本原理以及撞击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力学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一新兴的项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阳光体育运动是中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简称,是我国体育总局、共青团、教育部三方共同组织发起的一项大型体育活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优化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进一步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高职院校作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必须要改革创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将阳光体育运动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之中,最终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方面及身体方面都能得到优化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围绕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室内曲棍球是欧洲一项新兴的国际体育运动项目,其普及程度和发展速度是空前的。它作为一项“大众体育项目”,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源于瑞典。1985年,瑞典室内曲棍球协会正式被瑞典全国体育联合会接纳为一个独立的成员组织,标志着室内曲棍球作为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始。目前,在起源地  相似文献   

12.
浅析儒家文化对体育运动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章对民族性格、价值标准、伦理观念、教育观念进行浅析,以改善体育运动健康发展之文化背景,促进体育运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的体育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工农劳苦大众为主体的新式体育运动。有其政治目的和鲜明特征。笔者对苏区体育运动历史资料的分析表明:苏区体育是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具有大众化的显著特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战斗性;是对土、洋体育运动形式的合理结合;它是直接服务于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的。对中国革命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学校改革与实践出发,以高校体育运动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等相关问题作了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研究结果为:通过运动方式的系统设计,达到改进、完善高校体育活动文化圈,构建高校体育运动模式,使高校体育达到“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真正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体育运动的知识之惑可以被理解为“体育运动是否形成知识?”这一疑问.针对这一疑问,在体育运动中,具有何种形态的知识,且何种知识的在先的问题就首当其冲了.当代认识论的争议与发展为这一知识之惑的解惑提供了理论支持.格里门对知识定义的表达说为体育运动中处处存在的主体性行为和体验纳入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性,从波普尔、哈克到波兰尼的争论在体育运动中区隔出了主体性知识和客观性知识两种知识形式,而后期维特根斯坦学派对认识论的“实践转向”确立了体育运动中主体性知识的基础性地位.在体育运动中引入当代认识论的争议,既为体育运动平添了知识的色彩,同时也为默会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场域.  相似文献   

16.
民国女子体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分析了民国女子体育发展的动因、特点及意义。民国女子体育在中国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打破了旧传统对女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束缚,开创了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先河。其迅速发展主要源于当时的文化认同、不同层级体育观的提出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从规训与凝视、形象的建构与主体意识的觉醒等女性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民国时期的女子体育已经不只是女性身体活动那么简单了,它作为一个复杂现象,不但影响了近代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也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历史甚至两性关系及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从不同社会视角来看,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经济学意义:阳光体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提升个体的人力资本存量;可以提高政府体育财政的支出效用。然而现实中,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却不尽如人意,在从多维视角审视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上,从应试教育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博弈、学校对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畏惧、政府对阳光体育财政投入不足等角度,揭示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瓶颈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现阶段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选择,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蹴鞠运动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简要介绍了蹴鞠运动的起源及发展,重点从唐宋诗词探索唐代和宋代蹴鞠运动的发展特点,即全民普及性、娱乐技巧性、职业化倾向、节令性。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民族的未来。体育运动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也是他们在课余时间最喜欢的项目之一,但近些年来,在体育运动中大学生猝死、伤病不断发生,缺乏在运动中的安全健康意识。本文从体育安全健康意识缺失入题,阐述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安全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中美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通过文献调研和访谈法分析中美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结合国情,找出差距,明确方向,以进一步完善中国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更好地发展中国高校的体育运动竞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