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笔者踏入记者园地已历八年,回眸新闻,自感有待总结提高者众矣.故不敢致懒,露夜曦晨,风午雨夕,长思片想,连缀成篇,得此栏文.而今捧献诸君,只愿不致贻笑大方也.  相似文献   

2.
记者作为一门不错的职业,和作为社会良心的维护者,感受完全不同,甚而困惑。因为,在一个原始积累的初级发展阶段,职业记者缺乏,社会良心则更难得。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良心     
陈相  何芝莹 《新闻窗》2010,(2):124-125
近年来,记者伦理道德失范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收受红包,编造虚假新闻,炒作新闻……人们不禁要问。记者的良心哪里去了!何谓良心?良心是伦理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Ⅲ记者的良心就是记者对自身“环境守望、社会良知”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并以此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它包括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刊林漫步     
1991年11月5日,胡乔木同志约见新华社社长穆青、副社长郭超人同志,在听取了新华社当前宣传报道和队伍建设情况的简要汇报后,同他们作了谈话,下面摘录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我们的记者要具有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献身子党和人民的事业。资产阶级记者尚且能为采访新闻而作出牺牲,无产阶级的记者应当具有更高尚的精神风貌。资产阶级在新闻工作上有不少成功之处,包括他们对记者选拔的严格性,因才施用的灵活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资产阶级传播学中也有一些东西对我们是有用的,特別是在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上,有可供借用的经验。资产阶级新闻根本的局限性是它没有办法不为垄断资本服务,而我们的新闻则是要为人民服务。资产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首席记者 从瑞金红色中华社(新华社前身)诞生起,毛泽东就不断为通讯社写稿,许多稿件署名就是新华社记者报道、新华社记者述评。特别是1947年我军撤离延安,党中央转战陕北以后,新华社集报纸、电台、通讯社于一身.他撰写的稿件全部由新华社播发。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7.
不知内情的人总是误认为驻外记者,尤其是新华社驻外记者,是一桩乐趣横生的美差。你看,这些记者因工作之便,可以周游世界,饱览异国他乡的奇风异俗,名山大川。其实不然,驻外记者是一个苦不堪言,且具有一定危险的差使,新华社记者邵云环捐躯南联盟便是一例,笔者作为新华社驻外记者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了十几年,体会颇深。  相似文献   

8.
梁衡 《传媒》2001,(2):10-11
人有话就想说,说而不足就要写,写短文而不足达意就又想写一本书。这大约是做文人的规律。文人中又另有一类名日记者。他之所说、所想写的与别类文人不同。很少花前月下之吟叹,亦少理论逻辑之推断。他只客观捧献事实,并且必是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之事。他孜孜以求,矢志不  相似文献   

9.
一封《辛酸父亲的来信》,一个关于“良心”的话题,一声对“感恩”的呼唤,新华社发出专稿,上百家媒体纷纷转载——2005年7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出一篇新华社专稿《大学生儿子玩“潇洒”农民老父“心口疼”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新华社建社70周年纪念大会上,新华社浙江分社采编主任、高级记者慎海雄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时谈到他坚持党性原则,顶住重重压力进行舆论监督时,说自己并没有多少本事,关键是名字前面有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新华社记者!语惊四座,令人久久回想。  相似文献   

11.
记者作为一门不错的职业,和作为社会良心的维护者,感受完全不同,甚而困惑。因为,在一个原始积累的初级发展阶段,职业记者缺乏,社会良心则更难得。先说说作为一门社会职业,记者们的收入、声望和权力(利)。在当今中国,记者收入偏中上,否则,名校的传播系不会十挑一挤破了头。一般地,京沪穗等大城市的记者/编辑月入在五六千元,写稿能手月入过万元的也稀松平常。  相似文献   

12.
周玉明 《新闻记者》2008,(10):30-35
一 43年的记者生涯让我心感实证:记者,一个正直的记者,永远应是中国的良心所在;记者的笔永远带着时代的体温、灵魂的呐喊!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良心     
常读报,时时能感受到记者的良心与良知,有时甚至被他们的文字所震撼。请读几段最近新华社记者的调查、采访和披露山西运城矿难事件时写下的文字:“17名屈死井下的矿工,在人们熟睡的时候,静,悄悄地被抬回了地面”。“我们一直期望的结果并不是这样……可这一善良的愿望,已经成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从今天起,我们笔下的山西运城富源煤矿特大透水事故的‘遇险者’,必须改称为‘遇难者’;从此以后,21名矿工与我们阴阳两隔,任亲人如何呼唤,再也不回头”。  相似文献   

14.
<正> 新年伊始,新华网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动作——推出《新华社记者专栏》。这一专栏将展示新华社70多年历程中享有盛誉的名人名作,以及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作。1月2日首批推出三位老记的专栏,包括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原副社长冯健和著名记者李峰,以及他们的主要作品。据称,记者专栏以后还将陆续推出更多的记者和更多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2005年7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出一篇新华社专稿《大学生儿子玩“潇洒”农民老父“心口疼”——一老农致信记者痛陈儿子不知感恩: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还能否学到良心?》稿件发出第二天,《今晚报》、《联合早报》等国内外媒体纷纷转载,紧接着,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数百家网站迅速转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短短3天时间网评足足有上万条,《上海青年报》、《中国青年报》等纷纷发表评论,《经济日报·农村版》还专门召开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河北大学等全国10所高校学生参加的《儿子在大学里怎么没学到良心…  相似文献   

16.
慎海雄,1989年杭州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在新华社浙江分社长期从事农村报道。现任浙江分社党组成员、采编室主任。1994年被评为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1997年破格晋升为新华社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记者,200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连续三届被评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了的1991年,我国新闻界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评定“首届中国新闻奖”,而新华社老记者穆青、冯健、周原三人写的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1990年7月8日新华社发)荣登榜首。《人民呼唤焦裕禄》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殊荣?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人民呼唤焦裕禄》之所以会获奖是由于——一、民心和“新闻良心”的投射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社会认知具有选择性和投射性,对于一定社会刺激的认知往往投射着认知主体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需要、动机、态度等。人们对《人民呼唤焦裕禄》的认知也具有投射性。《人民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党组最近通报表扬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拒收采访对象“馈赠”的一些新华社记者。近年来新华社总社各部门和国内各分社为了保持记者队伍的廉洁,加强了思想教育工作,许多分社专门制定了有关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或具体规定,使廉洁奉公的精神得以发扬。浙江分社记者陈坚发在采访时,被采访人硬塞给他1000元,事后他交由分社党组  相似文献   

19.
我做了一辈子新华社记者,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从海南岛南端的天涯海角,到“北极村”漠河,从帕米尔高原脚下的新疆乌恰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抚远,可以说,我是新华社记者里唯一到祖国东南西北边陲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时代呼唤名记者(下)金凤人民日报培养记者特别是名记者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颇多曲折。首先是1958年人民日报记者站和新华社各地分社合并,除我之外,几乎全部记者都去了新华社,十几位老记者担任了分社领导。人民日报记者队伍风流云散。60年代初虽恢复了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