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随着东部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扩招,大量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东部地区高校,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族际交往之间而产生的矛盾也随之凸显。通过采用MAXQDA质性分析软件对来自广东L大学的16名汉族大学生的访谈文本分析发现,存在个体认知结构、族际文化符号以及族际接触媒介影响族际接触的频率,进而影响东部地区高校汉族大学生族际交往的态度。因此,东部地区高校应积极开展个体认知结构的引导,加强民族文化符号意义的渗透,增强族际交往交融平台的建设,进而改善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族际交往交流态度、创建和谐校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回族文化,回族文化的形成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容,但是随着民族间的交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回族文化不断变迁,这种变迁将引导整个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为了了解回族聚居区的文化变迁,探讨其变迁的表现和影响,并对陕西商洛镇安县西口回族镇进行了考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观照了西口回族文化的变迁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疆区内初中班(以下简称“内初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种办学模式,主要吸收疆内农牧地区少数民族为主、品学兼优的小学毕业生赴经济条件较好的疆内城市中学就读初中。以北疆1所城市中学为案例学校,以该校1个内初班的各民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追踪研究,历时1年,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探索该班级学生的族际接触和族际交往过程。研究发现,内初班各族学生持积极的族际接触态度,在族际交往中可以形成跨民族的亲密关系、冲突关系和其他关系。随着交往程度的不断深入,族际交往性质由基于能力、品格等的认知性交往发展为基于陪伴、分享等的情感性交往。高质量族际关系的形成以超越认知的情感联结为标志,族际友谊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民汉混合编班形式为学生族际交往提供了认知接纳环境,混合住宿环境为学生族际交往创造了情感联结机会。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有关族群的研究领域中,族际通婚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这其间也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学者们已经对新疆族际婚姻观念做过一些研究,但有关大学生族际婚姻观念的研究并不多。由于宗教信仰、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约束,新疆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婚姻观念比较保守。在外地上学的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族际婚姻观念是否会受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本文以宁夏高校的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他们的族际婚姻观。  相似文献   

7.
族际交往是指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群体间或个体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交往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作为族际交往中的一个群体,少数民族儿童在族际交往中产生着各种情感。本研究发现彝族儿童认为友情、爱情的故事场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民族情里夹杂着的负面消极情感的故事发生场景是虚构的。彝族儿童觉知的族际交往是以和谐为主,总体呈现“和同为一家”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事业,族际交往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选取北京市M大学12位东部地区汉族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并实施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其次,通过三级编码分析访谈资料发现,东部汉族大学生族际交往态度影响因素集中在个体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求、社会认知、民族文化知识、多形态教育涵化、共同体意识、文化互动行动、族际交往场域六个关系范畴内。最后,针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建议:(1)挖掘利用优秀民族文化知识资源,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2)调查分析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双位需求,构建学生实践共同体以增进族际间文化互动;(3)开展校内外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增加师生族际接触频次以弥合交往鸿沟;(4)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大学生社会认知外化于行;(5)发挥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增效;(6)建设和合共美校园以延伸交往交流空间,保障学生在族际交往中建设好心态秩序。  相似文献   

9.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关系,开展社交活动的重要条件就是社交主体拥有社会资源。在广州地区,中国公民与跨境迁移群体的族际交往正是以对方拥有资源的数量为依据。这反映出中国人的族际交往是以寻求物质和精神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半开放自填式问卷,对国内某民族高校228名在校本科生的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和谐融洽,成员之间有积极的交往倾向;(2)多数大学生对其他民族持有较高认同度;(3)生活习惯是影响大学生族际关系的首要因素;(4)大学生普遍能理性处理族际矛盾。对于如何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族际关系的发展,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共生共享,增加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族际接触,设立族际间群体性共同活动目标。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政策强调尊重和保障各民族或族群文化拥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主张政府应为少数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发展以及融入现代社会提供更多的有利支持。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体现了民族政策的科学性,保障了民族间的平等发展权利,推动了族际交往与和谐族际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与周作人都是"五四"时期涌现出的文学大家。一向善于结交朋友的郁达夫与周作人有着密切的交往和友谊,在文人相轻的文人圈内实属难得。两人互相敬重,相互理解,真诚相助,合作默契。然而,当周作人附逆后,一向重情好义的郁达夫惋惜之余给予周作人痛切的批判,显示了郁达夫对待朋友的真诚和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13.
14.
城镇化进程影响北川各民族的族际通婚,通过对北川羌、汉、藏等3个民族间通婚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北川羌族自治县族际通婚呈良好发展态势,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融洽的;地缘网络虽是影响族际通婚的主要因素,但汉族中却表现不明显;教育水平对族际通婚有着相当重要影响;家庭背景、职业收入等因素就族际通婚也有一定影响力,但影响力相对较弱,远不如个人情感等因素突出。  相似文献   

15.
"内高班"是国家培养民族高层次人才、提升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水平、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融洽的族际关系决定着良性的族群关系,族际交往研究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求。本文针对"内高班"民族学生族际交往进行研究回顾,厘定"内高班"的概念,探索"内高班"民族学生族际交往研究现状、族际交往不适的原因及对策,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从民族艺术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可以看出跨族际交融是我国56个民族艺术的突出特征。多民族的艺术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动力、审美动力。文章以纳西族为例,审视该族几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所蕴含的跨族际交融性,为进一步审视多民族艺术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进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累更多的实证个案提供参考。文章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各民族历史上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我国各民族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产生的文化艺术交流,也促成了中华各民族对多元一体但又具有整体性的文化共同体的认知。我国各民族还需要在以后深入的交往交流中不断加深这样的认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有更多回溯历史和现实的实证微观研究的积累,以利于总结历史经验,促进当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增强民族间群际接触意愿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至关重要。对少数民族(n=294)与汉族(n=340)大学生的问卷研究发现,跨民族友谊可以通过降低群际焦虑增强群际接触意愿。跨民族友谊数量增强接触意愿的效应在汉族与少数民族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友谊质量增强接触意愿的效应在民族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少数民族,随着群际共同命运水平的提高,群际焦虑对于群际接触意愿的负向预测作用减弱;对于汉族而言,群际共同命运在群际焦虑的中介效应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通过中观和宏观水平影响因素的结合,为增强民族间群际接触意愿和跨民族友谊的推进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对本民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走在社会风潮最前沿,藏族大学生在西藏更是如此,而文化对于这一群体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本篇论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藏族传统文化对藏族大学生的观念和学习的大致影响,浅析了藏族传统文化对藏族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被外部力量塑造明显的新兴多民族国家,多元民族汇聚使得吉国产生了跨界民族冲突、少数民族回迁和主流文化构建等问题。面对着族际关系矛盾带来的多重压力,吉尔吉斯斯坦从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取向、整合路径、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试图巩固国家政治共同体,却始终无法化解跨界民族问题带来的困扰。当今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政治整合,要从吉国的经验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杨军 《教育与职业》2006,(36):172-173
在网络交友日渐盛行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友谊关系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炙章探讨了大学生友谊关系的特征,分析了大学生友谊关系在社会、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功能,提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友谊关系的原则,在日常交往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培养友谊关系和提高友谊质量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友谊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