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冯文  陈劲松  雷晓 《文教资料》2020,(4):196-197
建设新工科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战略,如何建立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成为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当前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与建议,为更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探讨了在新工科背景下,对设计程序与方法课程的跨学科重构方法.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等,发现该课程在实践中面临三个问题:课程间知识体系融合度不足、课程内学生背景结合度不够、课程考核评价不全面.进而提出了若干课程重构策略:组建具有跨学科背景的课程研发团队,基于成果导向重建教学内容模块,混...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正在引领高等工程教育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工程教育应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驱动,整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首先对“跨学科”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介绍了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针对跨学科课...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交叉与专业教育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互相补充的两个层面。文章结合国内外跨学科教育的实践,试图再次强调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倡导跨学科教育,其实也是在倡导高校教师对真理或思想的执着追求,倡导学生能够带着好奇心与求知欲看待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跨学科研究成为科学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教育部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同时,提倡学科教学交叉融合。为此,通过在企业以及学校内部开展交叉创新现状和氛围的调查以剖析传统嵌入式实验教学的局限性,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探究跨学科嵌入式实验教学将要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内容多样化以及教学形式层次化、项目化和实战化的教学改革,以构建新的跨学科嵌入式实验教学体系。通过成效分析证明该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自主创新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合作创新的协同能力。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新工科"建设的解决方案共识。文章对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实施的跨学科课程群教改项目的体系架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该课程群已经实施了一学期,得到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都将帮助我们对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完善,培养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8.
基于CLIL、PBL教学法、SOLO分类评价等理论,英语跨学科教学可采用"主题式/问题式""活动式"和"评价式"三种教学模式展开,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9.
黄玲 《中国高教研究》2022,(3):24-29+36
基于41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发现,跨学科学习经历对博士生科研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博士生所跨学科专业差异越大,其在博士学习阶段的科研能力越弱。和非跨学科博士生相比,同一级学科下跨二级学科博士生、同学科门类下跨一级学科博士生、跨学科门类博士生科研能力依次降低。且跨学科学习经历与高校跨学科培养能直接显著预测博士生科研能力,也能通过博士生跨学科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科研能力。因此,在招收跨学科博士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特长优势;高校应明确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跨学科科研项目为主要依托,加强跨学科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激发博士生跨学科学习动机以促进其科研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和特征是建构和完善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背后的动因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学的功能发挥以及社会的就业形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方面,目前按专业招生与培养的制度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兴趣有较大的限制;大学方面,多学科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社会方面,就业难及专业与职业不对口问题凸显.而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其性质和效用,正是应对以上问题的一个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1.
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已成为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借鉴发达国家高校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当前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普林斯顿大学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跨学科研究的概念,并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文章以机器人与智能系统跨学科学习项目为例剖析了教育质量处于世界顶尖地位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工程教育跨学科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对我校实施跨学科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面对学科间交叉融合日益密切的时代特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分析了特色行业大学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实意义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业特色大学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举措:以优势学科为主体,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形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与行业结合紧密和特色学科的优...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地质跨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过短暂的三年学习,实现宽厚的地质基础、较强的地质能力、全面的地质素质这一培养目标,笔者调查了2013年地质跨专业硕士毕业生的教育学习情况,总结提出了"一个筛选、三个基础、一个提升、一个方向"的教育模式,即通过审评考生资格、强化学生基础知识、提升科研能力、引导就业方向来为国家培育合格的优秀地质硕士生,使他们更适合于新世纪对地学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美国高校交叉学科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学科教育弊端和不足的日益显露,有关交叉学科教育的探讨和实践范围不断扩大,受到各国高校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美国高校交叉学科教育的发展、概念与实践问题进行梳理,以为有关研究做一初步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职教育出现伊始即面临生存困境,为了摆脱困境、确立地位,不断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解决合法性危机和社会认同问题。刚出现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虽是“本科压缩饼干型”,但通过“象牙塔”与“社会”的第一次交叉解决了当时的生存问题;大量兴起之后,高职教育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交叉,建立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确立了高职教育的独立身份;占据半壁江山之后,高职教育再次通过“技能”与“人文”的交叉,引进了通识教育,建立起一种“通、专、实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破解了在高等教育内部的认同感问题。为了给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将往“大交叉”方向迈进,即实现学科交叉、部门交叉和区域交叉。  相似文献   

17.
交叉学科研究生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叉学科研究生教学中存在优秀生源不足、导师队伍匮乏、课程设置不科学和管理体制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应该从更新学科观念、招生政策扶持、责任导师和导师组相结合、科学设置交叉课程、改革管理体制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跨学科理念滥觞于美国,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由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结合与转变不仅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当代科学发展与知识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以及整体化的趋势,新的知识生产呈现跨学科性的基本特征。知识贵为整体,过度分化的学科知识消解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复杂的社会事实与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消解了作为整体的思想活动的能量。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受复杂问题的解决需求与知识创新的驱动而生,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审原有培养"学科守门人"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逐渐成为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通过对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社科类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以及组织制度保障进行研究,为其他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师跨学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综合教育师资的培养受到了新课改综合教育实践以及顶岗支教跨学科教育实习的挑战,利用高等教育现有的体制,开展跨学科教师教育,是适应时代需求、基础教育实践需求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发展的可行举措。本文对跨学科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变革教育理念与课程理念,构建基于"课程群"的跨学科教师教育课程计划与课程结构等策略,期望能为我国的高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