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杜牧卒年大致有三种说法:大中六年说、大中七年说和大中十一年说,前二说皆误,后说尚有可能,但仍需考证材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杜牧的婚姻问题进行了稽考,一是杜牧在湖州“自定婚约”的真伪,二为其两次结婚的具体概况,文章认为前者纯属子虚乌有,未可据信,后者则就杜牧一生两娶的历史真实进行了勾勒,杜牧26岁时与元配裴氏结为伉俪,裴氏生三子,约于会昌三年卒于黄州,杜牧43岁时与崔氏再婚,崔氏生二子一女,大中六年杜牧卒时,崔氏尚健在。  相似文献   

3.
过去人们依据裴廷裕《东观奏记》的记载;认定李商隐卒于大中十二年。此说有误。本文根据有关资料考定李商隐的卒年应为咸通二年,享年五十岁,从而解决了《锦瑟》“五十弦”的含义问题。  相似文献   

4.
抛砖引玉     
唐朝有一位叫赵嘏的诗人,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得到诗人杜牧的高度赞赏,因此他又被称为“赵倚楼”。当时还有—位叫常建的诗人,他非常欣赏赵嘏的诗,总想找机会与赵嘏切磋一下。  相似文献   

5.
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大中初(850年左右)应进士,不第。黜为方城(今属河南)尉,改隋县(今属湖北)尉,后为国子助教。卒于咸通八年左右。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惟《花间  相似文献   

6.
莫高窟第156窟是敦煌石窟代表窟之一,是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是吐蕃之后莫高窟洞窟营建新的里程碑式洞窟,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其营建年代和洞窟功德主,根据窟内供养人题记和《莫高窟记》,学界有不同观点,传统认为洞窟建于大中五年至咸通六年,其中前室和甬道是由张淮深续修完成。也有大中十二年完成说。经仔细梳理归义军相关史实,重新省思题记题写的习惯,可以肯定张淮深没有参与该窟的营建工程,实由张议潮主持下完成,时间当在大中五年至大中十年间。  相似文献   

7.
赵倚楼:唐代赵嘏在《长安秋望》一诗中,写出了“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  相似文献   

8.
大中十三年(859年),罗隐于南康郡首次入贡京师。途经钟陵,与妓云英同席。十二年后(咸通十二年,871年),见黜礼部,旅况穷途,于钟陵再遇云英,感寓身世,遂写下其代表作《嘲钟陵妓云英》,吴在庆所考定的写作时间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相似文献   

10.
关于李商隐《无题二首》,学术界有三种系年说法:大中五年说、会昌六年说和开成四年说.考辨诗人生平、行踪和诗中的词义,该诗的系年当为开成四年.  相似文献   

11.
薛能入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能是晚唐著名诗人,作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李福的副将,他曾于唐懿宗成通五年春夏之交入蜀,七年四月后为嘉州刺史,于成通八年五六月之交的夏日返回长安,其入蜀和出蜀路线基本相同.薛能前后事蜀三年,在蜀中写了不少的诗歌.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杜牧文学思想变化之轨迹,寻求其内在隐衷及韩愈和儒家儒学的关系。认为:杜牧29岁与李勘交往前基本上是一个崇拜兵家大吏且具有兵家思想的人,与韩愈无任何来往,且对儒家儒学有颇多微词;随着与李勘交往加深,杜牧逐渐开始推崇韩愈并赞美儒家儒学,尤其孟轲。杜牧激烈批评元白诗就是这一思想转变的产物。杜牧平生都未放弃兵家志向和兵家思想,但与李勘的交往却给其后半生创作活动留下了难以尽述的印记。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歌对词体的定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杜牧的诗歌尤其是七言绝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词体发生着影响:杜牧诗歌的隐约深细为词体主流意境的形成导夫先路;杜牧诗歌将伤眷伤别的题材演绎得细腻多情,朦胧要缈,为词体所继承;杜牧诗酒风流的生活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写作素材和写作的心境。前两个方面又都和晚唐文人与两宋文人更偏重隐约精微的审美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十分重要的诗人,大和二年十月(公元828)至开成三年(公元838)冬是他十年幕府吏的时期,这十年的幕僚生活中,他在宣州生活的时间最长,曾经两次到达宣州。大和四年,杜牧在宣州所作的诗歌中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在描写宣州的美景中,时而表达出舒适、安逸的生活态度;开成二年,杜牧再次来到宣州,此时所作的诗歌则与前期迥然不同:其中流露出作者惧祸;苦闷抑郁之情;物是人非、时光易逝之感;远离尘世向往寺院的宁静;闲适、隐逸生活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5.
杜牧是晚唐时期一位十分重要的诗人,大和二年十月(公元828)至开成三年(公元838)冬是他十年幕府吏的时期,这十年的幕僚生活中,他在宣州生活的时间最长,曾经两次到达宣州。大和四年,杜牧在宣州所作的诗歌中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在描写宣州的美景中,时而表达出舒适、安逸的生活态度;开成二年,杜牧再次来到宣州,此时所作的诗歌则与前期迥然不同:其中流露出作者惧祸;苦闷抑郁之情;物是人非、时光易逝之感;远离尘世向往寺院的宁静;闲适、隐逸生活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6.
越王楼征诗是绵州刺史于兴宗对朝廷的一次试探,是对朝廷“征黄”的期待。于兴宗“朝中知友”的唱和诗大部分都属于题画诗。于兴宗任绵州刺史的时间是在大中六年。  相似文献   

17.
李肇《唐国史补》中语及“杜司徒年七十,无意请老。裴晋公为舍人,以此讥之”,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也在证说白居易《司天台》、《不致仕》是批评杜佑的诗篇。因此,后人对杜牧为李飞撰写的墓志铭就有了先人为主的偏见,以为是在放肆地攻击白居易。本文就此问题提出纠正,先证明白居易并没有攻击过杜佑。  相似文献   

18.
杜牧在晚唐柳宗元的接受处于低谷的时候,唱出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共鸣理论认为,当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审美契合度越高时,共鸣效应越大,文学接受越易发生。由于杜牧在自身气质、政治热情、文学创作及情感经历上与柳宗元存在高度的契合,所以也对柳宗元诗文的共鸣要多于他人。这是杜牧欣赏接受柳宗元不可忽视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