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两个旅行者.正午赶路途中发现阳光猛烈.于是走到一棵茂盛的大树底下,遮阴取凉。有了大树好乘凉.他们很快感到清凉无比.马上振作了精神。  相似文献   

2.
有两个旅行者,正午赶路途中发现阳光猛烈,于是走到一棵茂盛的大树底下,遮阴取凉。有了大树好乘凉,他们很快感到清凉无比,马上振作了精神。  相似文献   

3.
旅人的心     
或是因为年幼善忘,或是因为不常见面,我最初几年中对父亲的感情怎样,一点也记不起来了.至于父亲那时对我的爱,却从母亲的话里就可知道.母亲近来显然在深深地纪念父亲,又加上年纪老了,所以一见到她的小孙儿吃牛奶,就对我说了又说: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名散家、诗人、学,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涛,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浙江一带当中学教师。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相似文献   

5.
地球的旅人     
<正>小男孩悄悄蹲在门口垃圾桶的后边,努力地伪装成垃圾桶旁边的一袋垃圾。突然门吱嘎一声被推开,一个年轻人快步进入房间,又急匆匆地走上二楼,丝毫没有注意到那个多余的垃圾袋。小男孩捂住嘴、憋住笑,他要成功了!  相似文献   

6.
旅人的心     
父亲相信着自己,也相信着他的儿子。我呢?我连自己也不能相信。虽然出发到同一方向的山边去,但我和第一次跟着父亲出远门时的我仿佛是两个人了。原来我这一次是去掘开父亲给自己造成的坟墓,把他永久地安葬的。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朱自清先生八十诞辰和逝世三十周年。三十年前,中国,光明与黑暗正在进行历史性的决战,五千年的古国即将根本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一百年的屈辱将要彻底洗雪,新世纪的曙光已经喷薄于天际。“新中国在望”——朱自清曾经一往深情地期望着新中国的诞生。可惜他没有来得及看到这个日子。一九四八年八月十日,朱自清的生命在垂危中。他正在输液,但头脑却十分清醒。他双目凝视着夫人陈竹隐。他在思索,在掂量,竭力从梗塞于喉头的千言万语中挑选最重要的一句告诉自己的亲人。他目光一闪,翻駦的思绪,终于集中到一点: “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  相似文献   

8.
身为香港作家的王璞始终没能真正融入香港社会,她的小说创作表明她与香港的疏离姿态,主要体现为三方面:沉迷往事的恍惚;沟通和爱的徒劳;追寻身份的迷茫。在香港,王璞依然是个过客,她是个无根的、始终漂泊在路上的孤独旅客。  相似文献   

9.
台州濒海,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中段,形胜十分险要。台州人民擅长海洋开发,章安古港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崛起的名港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地理形胜、物产资源,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优势,建设美丽的海上台州。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是新诗早期的重要诗人和杰出的理论家,对新诗艺术上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本文从朱先生的创作实践、寻求新诗的艺术之路、力促新诗的现代化、多元的审美认同等几个方面对朱先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朱先生的杰出诗作和杰出的新诗理论,将永远在新诗坛烨烨生辉.  相似文献   

11.
一 那双眼睛还在跟着. 陆蹇的脚步稍微停了一瞬.已经是第几天了,他有些不记得.每天放学后,他都能感受到这样一道目光. 他装作拍照举起手机,一个戴着黑色卷边圆帽的身影倏地躲进附近的店铺里.  相似文献   

12.
两个旅人在烈日当空下走得筋疲力尽,两眼昏花,忽然看到不远处有一棵橡树,于是便一个箭步行到树下,解下行囊躺在树荫下乘凉。过了不久后,其中一个旅人开口对另一个说:“我说这橡树还真是没用的植物。瞧!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在吃这方面是从来不拘"小节"的,他有一个不良习惯,就是过量进食.长期的粗劣伙食,加上"贪吃"的不良饮食习惯,朱自清得了严重的胃病.  相似文献   

14.
一九四八年,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作家朱自清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朱自清坚持民族气节,不为粒粟折腰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赞扬。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相似文献   

15.
16.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20年夏到1925年夏,整整五年时间,朱自清先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第六师范学校、温州浙江第十中学、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浙江白马湖春晖中学等校任国文教师。朱自清对当官没有丝毫兴趣,对教育却情有独钟。早在北大读书期间,朱自清就开始关注教育。当年邓中夏在蔡元培、李大钊的支持下,发起组织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朱自清主动报了名,并积极参加讲演团的各项活动。即使在毕业临考的关键时刻,朱自清也是一如既往地参加。通过参加…  相似文献   

17.
“五四”后不久,杭州一师校长致函北大校长蒋梦麟,请他代为特色教员,蒋遂推荐本校高材生朱自清、俞平伯。这是朱、俞二人亲密友谊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1924年9月,父亲朱自清携家来到温州,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可是,直系军阀彭德铨率军从福建福鼎北犯平阳、瑞安,直逼温州城了。温州百姓纷纷出城,避乱山中。这时父亲已离开浙江十中,只身在宁波教书,家中留下母亲、祖母、哥哥和两个姐姐(哥哥七岁,最小的姐姐才两岁)。老的老,小的小,母亲提心吊胆,不知所措。就在这时,父亲的好友、大书法家马公愚先生来到家中,诚邀我全家随同他家一起到枫林避乱。母亲虽不好意思,可患难之时得到帮助,是喜出望外的。次日一早,我们便坐上马家租的一只舴艋船一同出发了。  相似文献   

19.
<正>朱自清从6岁到扬州后,直至1916年(19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这期间除了随父到江西小住一年外,其余时间均在扬州度过。启蒙至小学阶段,朱自清跟随父母读书,上私塾,并师从扬州名师李佑青和戴子秋学习古文。高等小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江苏省两淮中学(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中学),三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荣获学校品学兼优奖状。据他的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是五四时期的重要诗人,又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其早期的文学创作和理论主张无疑都是坚持文学本体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朱自清对文学功利性的认识,对社会现实的把握,对知识分子责任的理解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主动或被动地调整或放弃了自己的主张。朱自清从旁观到接受再到赞赏文学大众化的变化过程表现了时代对于个人的强大的支配力量,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现代文学大众化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