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我爱读书     
冰心奶奶说得好:“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在我的生活里,书是我高尚的朋友。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犹面包,善读之可以充饥;书犹钥匙,善读之可以打开智慧大门。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喜欢读书?因为读书让我真正领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的含义。读书,让我欣赏了中国的大好河川,名山胜水。从书中,我“见到”了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听到”了鼎湖山那美3333妙绝伦的泉声,“看到”了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闻到”了龙井茶的清香,“尝”到了茅台酒的醇美;读书,让我认识了一些名人,爱国诗人陆游、中国伟人毛泽东、女英雄刘胡兰、…  相似文献   

2.
“书癫”     
自幼嗜书,直至现在还爱书如痴。我觉得,印在纸上的文字是有魔力的,能使人上天入地。穿梭古今。守着一堆书过日子,是幸福的。为此,买之、藏之、读之、谈之、送之,我这一辈子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称“书癫”。苏轼有诗说:“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陆游云:“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我也乐意做这样的“书癫”。  相似文献   

3.
读书联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串璀璨明珠。出自名人之手的读书联凝聚了极宝贵的读书经验与体会。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年轻时写过一副读书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位老者告诉他,字是识不完的,书是读不尽的。于是就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既是他的读书誓言。又成了他一生读书生涯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5.
我的乐于藏书,来自我的乐于读书,而我的乐于读书,又来自我的必须用书。在我来说,藏书是手段,读书是过程,而用书,则是目的。书何以用?用于修养,用于事业,用于研究,用于写作。用传统的观念来看,这或许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了。此时读书,浑然不知书之为用。五、六岁时,父亲在家课我以“三、百、千”,因我生性思钝,死记硬背,颇以为苦。由小学而中学,自己会读“闲书”之后,才渐知读书的乐趣。当时所读之书,仅止随缘涉猎,漫无目的。直到自己当了教师,才有了“书到用时方很少”的感哨.才悟出读书主要是为了用书。后来又…  相似文献   

6.
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相似文献   

7.
我是五星红旗在祖国的上空升起后的第四年出生的。时光如箭,从牙牙学语到与书结缘,从认真读书到讲台教书,不知不觉已走过人生的大半,“四舍五入”,也应算50年。回首与共和国一起走过的岁月,最令我激动的事,是80年代后,我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之家,居然也搬进了“三室二厅”的新楼房,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夙愿——有了一间书房。做教师做学问的人,谁不盼望有一间书房啊!我高兴得恍如梦中。愿天下读书人都有自己的书房!我的三千多册藏书终于各得其所,4个大书橱满满当当。一有时间,我就走进书房,扎进书堆,展卷捧读,含英咀华…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不少文人学者嗜书成癖,流传下来各种美称。(1)书仓:后汉曹平,积石为仓以藏书,号曰“曹氏书仓”。(2)书窟:五代时的孟景翌,一生勤读,出门则书本跟随,终日手不释卷,读书所坐处,四围书籍充盈,时人谓之“书窟”。(3)书库:隋朝孙景茂,酷爱读书,所读之书不可胜数,时人为  相似文献   

9.
<正>书斋,也就是书房,是中国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在这里写作。同时,他们也将书斋看成一种精神的寄托,为书斋命名、为书斋题写对联,以此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勉励自我。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据说,苏轼年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夸赞,他就有些骄傲了,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挂在自己书房: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相似文献   

10.
有人把今天社会上的人分为“经常读书”“有时会读点书”“基本上不读书”三类,认为老师属于第三类。我不完全苟同,跟一些校长说起此事,校长们也觉得“委屈”,他们说教师怎么也应该算是第二类。但是我想,就是第二类又够了吗?一个文化人、一个知识分子只是“偶尔读点书”也不免有些遗憾。曾经是“读书人”的教师,曾经由读书而为教师的人,  相似文献   

11.
"书癲"     
自幼嗜书,直至现在还爱书如痴.我觉得,印在纸上的文字是有魔力的,能使人上天入地,穿梭古今.守着一堆书过日子,是幸福的.为此,买之、藏之、读之、谈之、送之,我这一辈子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称"书癫".苏轼有诗说:"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陆游云:"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我也乐意做这样的"书癫".  相似文献   

12.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  相似文献   

13.
我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望族之家,是宋朝理学家程颐、程灏(hào)的后代。家族早年也曾显赫一时,名震乡里。但到我的父辈,因受天灾之害,兵燹(xiǎn)之苦,家道中落。不过,我们这一代仍沿袭祖辈习惯,不忘读书习字,葆有“书香门第”之誉。我三岁丧父,我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很是  相似文献   

14.
正微言语有人说生命是一场修行,也有人说,生命是一场跋涉。无论是哪一种,每一步,我们都在用心去走。微言语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微言语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杨绛  相似文献   

15.
藏书是一件乐事,读书更是一件乐事。“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陈继儒)书籍中别有天地日月。少年时代,要为升学读书;青年时代,要为职业读书;行有余暇,可以为兴趣而读书;学有所成,可以为研究和写作而读书;年老赋闲,又可以为消闲而读书。我几十年浅薄的读书生涯,大抵经历过上述几个读书阶段。“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黄庭坚)我爱读书,因为书是我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书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向导。“书可医愚”,终生有书相伴,生命会变得格外充盈和圆满。细想一下,在我个人的生命史册中,书的分量…  相似文献   

16.
《黄生借书记》是一段简明扼要的笔记,通过一个贫苦的年青人借书读和作者激励他爱惜时光刻苦攻读这样一件小事,说明贫与富两种不同的求学态度:贫苦而有志读书的人,知书得之不易,故能力学不倦,有所成就;富贵而无志读书的人,藏书万卷而不惜,游手终日,空叹“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一段笔记分为四个段,也就是作者记叙这件事的四个层次。首段以黄生“借书”引出论题“书非借不能读也”。一个“借”字,在平易中包含着很深刻的求学之道。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在艰难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诗人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有这么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此语暗藏万千玄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想到的却是人性。此语中窥人。可见一斑。友人家里藏书甚丰却常向我借书,我不解便问他原因,他说我的书比他家里的好。而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家中本有《儒林外史》一本,闲时翻看,  相似文献   

18.
读写结合     
我读书.先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并特别注意系统地读原著.我认为还是那些经典原著能给人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也能让人在读书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品位.读古典经典原著必须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做笔记很费时间,但收益却很大.做笔记的同时。帮助了我们记忆和理解。正如钱钟书所说:“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是的,他那样一个大学问家,但家里藏书并不多.因为他读进去了.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我们赋予“书”太多的美誉,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从古至今,我们见识到读“书”给我带来的巨大力量,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多读书广集益,和“书”交朋友的好处。而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爱上读书,由此我们不得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五册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为了证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对比手法从八个方面进行对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一是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天子之书,乃七略四库,富贵家之书可谓汗牛塞屋,然天子、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而“余”幼时与黄生则无书可读,要去向别人借取,幸运如黄生的可借到,否则唯有感叹而已。第二是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第三是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以上三者是分析藏书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第四是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藏书者家中之书汗牛塞屋,落落大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