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数次院校大调整和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造就了一大批行业背景深厚、特色优势明显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多年来,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培养国家急需人才、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行"2011计划"、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应当积极行动,培养行业领军人才,进一步促进行业与高校的共同发展。一、创新型国家建设亟需培养大批行业领军人才  相似文献   

2.
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行业特色高校的毕业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抉择,他们的就业现状及发展直接关系着行业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面对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越来越远离行业领域就业的现状,行业特色高校需结合行业特色与学生实际,合理进行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以服务学生就业的大学生涯发展辅导为切入点,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努力形成学生顺利就业、高校快速发展和行业持续领先的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3.
行业特色型高校就业工作在新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如何破解就业难题、培养适配人才、提升就业质量、实现就业增质,是行业特色型高校亟须解决的时代课题。行业特色型高校要深刻把握就业增质的逻辑演进关系,以教育增值为内核,培养增值为延伸,按照新时代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全员参与的供需联动培养机制,丰富和强化就业工作的育人内涵,最终达到就业增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新主题。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着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内在要求的发展逻辑,也彰显着引领行业转型发展必然要求的现实逻辑,同时更昭示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时代要求的价值逻辑。随着时代变迁与教育变革,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在办学定位、学科建设、培养模式与服务面向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境。遵循质量与特色并重的发展路径,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应从校准发展定位,坚持特色立校办学方向;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生态共生发展;坚持多元协同,打造联合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服务导向,赋能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几个方面着手引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此加快培养国家和社会亟须的高层次行业人才,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一、前言行业特色型高校因其显著的行业办学特色与突出的学科群优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发展的基础,以学科点与研究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学术队伍建设为基础和保障,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重心,集中体现了高校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学科尤其是其优势学科,更是成为行业科技进步的  相似文献   

6.
行业特色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类别院校,具有行业背景深厚、专业特色明显、行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背景下,行业特色院校能够有效利用自身优势,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有效就业精准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7.
构建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培养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业特色高校过去长期隶属行业管理,依托行业办学,与行业之间高度契合、资源共享,共同培养高校行业特色型师资人才。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很多行业特色高校与原行业系统之间沟通渠道和机制日益弱化,行业对高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减小,基于学用一致、资源共享的传统行业特色型师资培养模式难以持续,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业特色型师资规模逐步萎缩,从事行业领域技术研究的专注度下降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国家重大部署不仅仅是我国顶尖高校需要努力推进的重要议题,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的行业特色型高校更应该成为优势学科领域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我国33所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文本分析,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发现,从选拔方式、培养机制、管理机制的角度来看,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拔尖人才培养特色并未凸显,而通过传统优势学科的带动,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逐渐显现出来。基于此,研究从优势学科参与的视角对行业特色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进行归类,将其划分为独立发展型、中心辐射型和多元复合型三种类型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并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特征与现实困境,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80):155-156
行业型高校就业有其独特性和鲜明的行业性,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不同于通用型高校,研究行业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行业型高校的教学和发展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建立行业型高校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并分析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就业质量指数,从而合理地评估行业型高校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0.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重新定位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方向,探索“重新行业化”:在“双一流”建设中实施分类评价,突出行业特色型高校面向行业办学的导向;强化行业参与治理,建立行业部门支持共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新机制;推进普职融通,创新行业特色型高校面向行业的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1.
招生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过程与质量。特色型大学招生应该考虑自身人才培养的特点、目标、规格、专业与教学特点以及行业需求。国家应给予特色型大学招生与就业政策上的优惠,针对特色型大学制定一些专项政策,赋予特色型大学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并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特色型大学的吸引力,拓宽特色型大学学生的就业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选择性转型中彰显特色发展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国家进行两次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行业特色型大学脱离了与原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其中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大部分划归教育部管理。这些高校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积极利用原有办学资源  相似文献   

13.
制度变迁引发行业特色型高校转型发展,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势在必行。文章论述了制度变迁与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关系,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案例研究,指出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创新教育理念,面向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样化人才,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建特色人才培养方式,并在宏观上构建创新教育制度整体谋划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行业院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需求上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就业工作也有着区别于一般高校的特点,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不足。在建设高水平行业大学的过程中,就业工作必须根据学校的定位和目标进行调整和提高,突出特色,形成联动机制,建设与学校相匹配的就业市场,构建与高水平行业大学相适应的就业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强国必先强教,尤其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继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继续教育质量作为考察高校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阵地,有必要分析行业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困境,探索促进行业特色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招生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过程与质量。特色型大学招生应该考虑自身人才培养的特点、目标、规格、专业与教学特点以及行业需求。国家应给予特色型大学招生与就业政策上的优惠,针对特色型大学制定一些专项政策,赋予特色型大学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并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特色型大学的吸引力,拓宽特色型大学学生的就业之路。  相似文献   

17.
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我国高校布局和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主要运用S-C-P分析范式,首先简要阐述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演变、现况和特征,然后从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优势特色学科与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跨境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分析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行为和战略选择.这些行为和战略选择决定了行业特色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业绩和成效.  相似文献   

18.
协同创新为当前高校的创新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模式。深厚的行业背景、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设置、雄厚的科研实力,决定了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推进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立足行业特色型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目标定位,结合行业产业特点,面向行业产业重大需求,行业特色型高校可基于不同的协同创新目标,如基于重大联合攻关、基于产业群聚集、基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采取不同的协同创新模式,以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9.
走好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主动对接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未来,行业特色型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好水平与贡献、供给与需求、传承与创新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为例,分析行业特色高校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特点,特别针对行业分布不均和行业性就业不突出等问题,针对目前大批人才脱离行业特色领域而进入信息产业发展等问题,在就业引导、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性对策,以期对行业特色高校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