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尚荣 《人民教育》2012,(18):43-46
一、教学需要再定义。概念是恒定不变的吗?我没有深入考察与研究,不敢妄下结论。不过,我始终认为,一方面,随着实践的广泛展开、研究的不断深入,概念的内涵是会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因此,我们需要对概念不断地去思考和理解,加以阐释,有时还需要反思、调整。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革新、理论的丰富、视野的扩展,新概念会不断诞生。从某种角度说,新概念是对原有概念的深化与发展。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认识,我以为概念是需要重新定义的。其中当然包括教育——"重新定义教育"。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一种相互依赖的生态式存在。儿童和教师作为学校生态环境中的主要因子,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成长发展的。教师会以他的知识、情感、人格影响儿童.儿童也会以其经验、情感、个性反作用于教师。教师与儿童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双方“共生”“共荣”的结果。教师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儿童的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而反向思考一下,儿童也未尝不是教师再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行为甚至教师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实行着对教师的文化改造。然而,回到教育的现实中,儿童和教师相比,在制度化的教育范围内终究是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对于占据制度高位的教师,儿童能对教师进行文化改造吗?有哪些具体表现?改造的方式和过程如何呢?本文尝试对以上问题作一思考。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儿童研究,即引导教师不断地去认识儿童,发展儿童,促进儿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现了自己"内在的儿童",成为"作为教师的儿童"(蒙台梭利语)。这样他才会成为真正的教师,成为优秀的教师;这样,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才真正完成自己的使命,才可能真正建构具有大智慧的教师教育学。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重新审视并重新定义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就认为,教学是师生合作探究的一种活动,并进一步提出要把这种探究对话当作产生思想、创造知识的过程。还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要让教学变成儿童研究的平台。这些观点的侧重点不同,但努力让课堂更适合学生的发展这点却是相同的。对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也一直在思考:我们该如何遵循教育规律,构建和谐、民主、探究的语文课堂,来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呢?一、建立共同体:让学生在学习中互动要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我认为建立"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新的职业内涵和历史重任。它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重新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一句话,它需要教师把自己变成一个“新教育者”,以成为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狂潮的中流砥柱。怎样帮助教师实现向“新教育者”的转变?这是新课程  相似文献   

6.
教育实践中,发现普通学校会有一些特殊儿童。这些特殊儿童的家长普遍认为,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未来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给普通学校教师带来一些思考。这些孩子最需要什么?日常工作中要如何教育这些孩子?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课堂真正的主体是儿童。在准备"认识周长"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究竟是要教师教学设计的精彩还是要对儿童的学习真正有帮助?教学究竟应该如何顺应儿童已有经验,怎样理解儿童的学习困难,促进每一个儿童更好更深入地学习呢?  相似文献   

8.
发展适宜性实践由全美幼儿教育协会提出,是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一套教育哲学、理论框架、行动指南和评估标准,发展适宜性实践对美国乃至世界学前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十八大报告中将"办好学前教育"作为新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的政策背景下,在国家关注儿童的"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努力为儿童提供更加适宜的学前教育实践的价值追求下,发展适宜性实践的教育哲学与基本原则可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适宜性课程提供借鉴。围绕着"对于儿童而言,什么样的实践是适宜的"这一问题,本栏目将推出"发展适宜性实践系列",由5篇文章组成。《发展适宜性实践的主要观点及其有益启示》阐明了发展适宜性实践的内涵与主要观点,并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适合中国儿童的发展适宜性实践提出了思考路径。《发展适宜性实践的基本原则》将从儿童发展的形态、影响因素与教育方法三个维度分析发展适宜性实践中关于儿童发展的12条基本原则。《发展适宜性实践的课程内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如何支持儿童的适宜性发展——发展适宜性实践中的游戏、教师和评价》《幼儿园环境设置的"平衡观"——发展适宜性实践的环境探析》则分别从教育内容、课程实施以及环境设置三个角度阐述在设计发展适宜性的课程内容、支持儿童的适宜性发展以及设置发展适宜性的幼儿园环境时应该考虑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正>尼采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成长中的儿童对于自我认知、自我靠近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比成人更为迫切。儿童天生拥有自我发现的能力,教育如何来为儿童营造良好的自我发现的生态圈?笔者认为,评价目标必须与儿童发展的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评价在发挥反馈、激励、促进功能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发挥促进儿童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作用。下面以我校校本课程"男孩女孩"为例,呈现我们的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儿童的世界——儿童是这个舞台上的绝对主角,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在这里展示,儿童的话语在这里张扬……这又是一个成人的世界——有关成人教养儿童的种种困惑、成人对待儿童的种种"劣迹"以及成人关于儿童的种种思考都在这里凝聚……  相似文献   

11.
"合作力"是儿童数学"学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合作力"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目标追求。回望课堂,合作早已成为重要环节。但细细琢磨,我们不禁思考:课堂中的合作是真合作吗?合作让学习真正发生了吗?合作让儿童的"学习力"真正进阶了吗?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在不断思考与追问中开启。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的成长是教育中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为亲情的缺失,往往会产生价值认知与心理发展的偏离。笔者通过在社区服务站为留守儿童执教作文指导课的实践,有了新的发现与思考。在思想层面,要从心出发,呵护留守儿童最柔的心瓣;在学法层面,要教给方法,让真情在细节中流淌;在认知层面,要赏识期许,给每一棵小草开花的时间。从而唤醒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做懂爱的人,重新定义"留守"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戏剧是一门综合运用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艺术,它独特的综合特点使得戏剧教育在当下备受幼儿园教师的关注。但是,一些幼儿园在开展戏剧教育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如:戏剧教育对于幼儿的发展有何价值?戏剧教育应该是通过戏剧的教育还是为了戏剧的教育?怎样的戏剧教育才能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戏剧天性?零散随意的戏剧教育内容如何才能整合成科学系统的戏剧教育课程?从2009年12月开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许卓娅教授带领10余家省级示范园的园长、骨干教师等幼教专业人员与资深幼儿绘画作者和动画、音乐、戏剧工作者联手,进行了创意戏剧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研究立足于凡是儿童可以自己做的一定要让儿童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体验的一定要让儿童自己去体验的理念,分别从幼儿创意戏剧教育的文本创编、操作材料配备、阅读资源准备、教学策略选择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实践研究,以期努力为幼儿创设主动探究、发挥创意、迁移生活经验、承担责任的机会。研究团队还不断将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故事绘本、动画DVD、音乐CD、互动游戏设计、魔法手工手册、服装道具制作的材料和工具等产品,为广大教师实施创意戏剧教育提供物质支持。本期...  相似文献   

14.
正内涵:我们提出,幼儿教师应当成为儿童研究者,许多教师对此感到困惑:幼儿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儿童研究?幼儿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概念是什么,与专业科研人员有何不同?幼儿教师的儿童研究要如何进行呢?幼儿教师作为研究者也称做教师行动研究、实践研究。幼儿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教师有目的地、系统地探究,其目标是深入理解教学和学习,使教师成为更加认真反思的实践者,有效改进教学。幼儿教师作为研究者会使教师的教育哲学及其对幼儿的态度发生变化。它能够逐渐改善教师与幼儿之间、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现实的以及教师个体理解的教学实践是"从数学走向儿童"的,而基于儿童理解的教学实践则是"从儿童走向数学"的。"从儿童走向数学"的教学实践具有基于儿童理解、展示儿童理解以及发展儿童理解的特征。"从儿童走向数学"的教学实践建构主要从儿童世界出发,以儿童的视角重新解构书本,重新解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教师的教学意义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正为什么骨干教师取得了突出的工作业绩,却感受不到职业带给他们的幸福?为什么会有相当一部分骨干教师到了一定年限就出现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还原的状况?怎样才能使教师保持其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怎样才能使更多的骨干教师在体验职业幸福感的过程中成长为特级教师?要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和构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策划人语: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许多幼儿园取得了一定的教育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办园特色,教师们也积累了诸多教育教学经验。然而,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出台,许多教师拿付旨南》参照自己已获得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经验,从中发现了诸多问题,这令许多教师不知所措。有的顿时迷茫了,不知该如何组织日常的教学活动;有的尝试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学,但一直没思考清楚该如何改进,完全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教学方甚,开始学习其他园所的经验:还有的开始思考自己以前定义的幼儿的发展是否正确,开始重新定义幼儿的发展,尝试进行革新。其实,钳旨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一脉相承,两者所倡导的幼儿教育理念都是以幼儿为本。注重“以学定教”。《指南》并没有对教育理念进行大的革新,而是对《纲要》精神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幼儿发展的典型经验表现及具体的教育建议。那么为什么《指南》一出台,教师们却发现了诸多问题呢?好像,以前没有存在这些问题。或许,这和教师反思日常教育教学的方式有关。这和教师革新教育理念的方式有关,这和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定义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的孩子往往会得到“有天赋”的评价。在儿童学习美术过程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定义“天赋”?儿童学习美术一定要有“天赋”吗?是否只有少数孩子有“艺术天赋”呢?首先,“天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包含许多方面,并且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一个人从出生到逝去的过程中,天赋始终是在变化和发展的,它只是一个人全部发展中的一部分。美国对“有天赋的儿童”有这样定义:相比同龄儿童或青年,在某个方面有明显的、更突出的能力,或显示出有突出能力的潛质。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中国教育应是一个全新构架体系下的现代化教育。”——“全新构架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这里暂且不去寻求答案,而致力于追问“建立全新构架体系的逻辑原点在那里?按着怎样一个思路去寻求这个全新的构架体系?在这个构架体系中城市示范性高中的发展策略及其功能如何定位?这个功能如何在实践中求解?”。四个追问归纳出本文的主题:开发城市示范性高中“核心”功能,构架基础教育衡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意识是通过评价信息的不断输入而形成的。儿童最终形成怎样的自我概念直接取决于他所接到的评价信息。如果儿童经常接受对自己的积极、正向的评价信息,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会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儿童经常接受对自已的否定性的评价信息,就会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将会给他们的一生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教师对学生采取怎样的评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学实践中很多的教师也感受到了这点,他们在如何评价孩子这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改进,所以在对孩子有直接作用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快出现许多的变化,有了新的突破,尤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更新,对孩子终身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