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4年发行的特69《化学工业》邮票第3图为“医药”。上海第三制药厂高级工程师邵林曾告诉笔者,邮票背景为他所在单位的发酵设备。  相似文献   

2.
戴定国 《上海集邮》2013,(12):38-40
本刊第9期发表《〈南北战争〉邮票和葛底斯堡演说》后,有新浪网友甄屏帆在邵林博客上留言,对文中美国纪念葛底斯堡战役100周年邮票(图1)的相关描述提出质疑,并亲自到美国邮政博物馆的网页上搜寻资料进行佐证。我很高兴国内有越来越多的集邮者可以熟练搜寻国外集邮网站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小版张启发并催生了小型张。我认为,样张和纪念张(中国概念上的),与小型张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记得台湾集邮家唐存政生前来上海探亲,刘广实、唐无忌、邵林与我,一起在瑞金宾馆同他吃饭。存政先生拿出他带来的一些台湾新邮票,送我们留念;还有每人一张大龙邮票样张的复制品"海关一次  相似文献   

4.
回眸百期     
戴定国 《上海集邮》2003,(11):40-42
不知不觉中,"海外网讯"和大家一起走过了10年又11个月的路程。每当回忆往事,编辑的扶持和读者的厚爱总是温热心头。邵林先生热心出题,要我在百期之际写一篇回顾文章。 缘结生肖 "美国航讯"专栏和美国生肖邮票几乎同时起步。专栏的第一篇文章《近年美国邮票上的中国题材》在  相似文献   

5.
4月1—30日 太原路云洲邮市举行邮票钱币辨伪展览,12日下午特邀集邮家徐星瑛、刘广实、唐无忌、邵林在现场为爱好者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6.
为配合《感恩母亲》邮票的发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委托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团队创作拍摄微电影《爱的寄语》,该片通过即将出国留学的孩子和他母亲之间在一天内发生的故事,诠释了《感恩母亲》邮票刮出祝福,送出对母亲的爱的寓意。  相似文献   

7.
邵林先生在总63期《甘为邮子牛》一文中提到50年代钟笑炉先生主持新光邮票会的拍卖,以及编辑、刻写、油印目录等掌故,引人入胜,但邵先生未就目录本身多作介绍。现我愿就所集到的几份目录,对邵文作些补充,或也可视为新光会的一点史料。  相似文献   

8.
《上海集邮》2012,(12):2
本刊讯10月19日,市邮协召集部分学术委员会委员及有关集邮研究者在邮政大楼加8会议室对2014年上海题材特种邮票的选题,上海题材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主图的选题以及对每年发行邮票的数量进行了研讨。会议由市邮协学术委员会主任邵林主持,上海市  相似文献   

9.
附票琐谈     
“附票”与“副票”在我国集邮辞书中,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称呼而已! 在刘广实、邵林主编的《集邮词典》里,无“副票”词目,而撰有“附票”词目,对“附票”解释为“与邮票联印,形似邮票的纸片,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5月21日,上海市黄浦区集邮协会在“良渚玉器”出土原地浙江长兴举行《良渚玉器》邮票研讨会。上海市集邮协会羌陆明、邵林、张乐民和部分兄弟邮协、基层邮协代表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上海集邮》2006,(8):47-47
6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五十周年》邮票首发式暨江苏省专题邮展在江阴举行,上海集邮家李曙光、刘广实、邵林、廉新义应邀参加活动,上海市职工专题集邮会一行20余人前往参观。  相似文献   

12.
1月5日,应邀赴苏州参加生肖集邮研究会举办的己丑年“牛”邮票首发式活动,遇见上海邵林先生,无意中言及《百家姓》中有“申屠”、“欧阳”等双姓,唯张包子俊先生的“张包”不在百家姓中,不属于双姓,应算两个姓氏的叠姓。  相似文献   

13.
粟兵 《上海集邮》2013,(1):10-12
我与吴冠英的接触,始于2012年5月的北京之行。当时主要跟着领导与他商讨《民间传说——刘三姐》邮票图稿修改及邮品开发的工作,因时间短促,没能向他详细了解这套邮票创作设计的情况。两个月后,他返乡照料病重的母亲,更不便打扰。8月,他回南宁参加邮票首发式期间一直十分忙碌,25日上午,在自治区集邮公司领导的安排下,即将离邕返京的他特地腾出一个小时,在红林大酒店接受了我的专访。  相似文献   

14.
九问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集邮的? 起因是什么?1964年上小学三年级时开始收集邮票。当时我母亲的两位同事喜欢集邮,一位姓孙,一位姓钱,两人相当投入。母亲带我去他们家"开眼界",在一大摞邮册、五彩缤纷的邮票面前,我羡慕得不得了,他们都送了点邮票给我。  相似文献   

15.
今年年初,邵林在上海市化工邮协和极限集邮研究会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上曾说:当前的极限类展品实际上可归纳为3种形式,按国别组编是传统方式,但它对邮票的研究不会比传统集邮类展品来得深;研究性展品实质上是尝试性的,但它对邮戳的收集总及不上邮政历史类展品来得广;极限集邮专题化借鉴了专题集邮的构思方式,但其素材品种、数量远没有专题集邮展品来得丰富。  相似文献   

16.
"邮票一直是我们国家的大使,它让那些不能马上和列支敦士登建立联系的人通过邮票去认识这个国家。"这是列支敦士登公国副首相马丁迈耶尔博士在上海世博会列支敦士登世博邮政特别活动暨邮票日会上的致辞。这让人联想到他正是该国推介邮票宣传册上的广告语:"小国列支敦士登的大使。"  相似文献   

17.
吴伟忠 《集邮博览》2003,(5):54-54,55
前几天遇到一位久违的邮友,谈起天来未能免俗,三两句话就说到投资邮票的事情上。我随口问他近期买没买些邮票,谁知却勾起他二十余年前的一桩憾事。二十余年前的某一天,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上海太原路邮市买《庚申年》邮票,那时面值8分的《庚申年》已卖到2元钱一枚,他将三个月的工资和奖金共200元全带在身上(当时他每月工资还不到60元),准备买100枚《庚申年》藏在家里,以便日后升值与人交换其他邮票。谁知他一到邮市,《庚申年》已涨到2.2元1枚,他一算200元只能买91枚《庚申年》  相似文献   

18.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04,(12):1-1
上海人物"上海集邮人物风采录"选自上海市邮协组织撰写的《中国集邮人物风采录》部分原稿,每位人物先有一段小传,再配两帧照片,本刊发表时则略作删节。本刊早期的人物特写是林霏开的"邮人剪影"专栏,当时就有一篇《人到中年话邵林》,却因邵林本人为避"标榜个人"而撤下,后来转投他刊,又因篇幅所限而未能  相似文献   

19.
尕丁 《收藏》2001,(6):45-47
李伯琴1938年出生在广西百色一个工人家庭。早在上初中时就爱上集邮,当时只知道见邮票就收集。1956年,李伯琴考入武汉华中工学院,当时班上华侨子弟多,从国外的来信很多,信封上的邮票大都被李伯琴索要去。有的与他要好的华侨同学,还热情地帮他直接从国外收集邮品。再加上平日省吃俭用买了不少邮票,几年时间,李伯琴收集了三四本中外邮票,集邮的兴趣更浓了。1961年毕业后,李伯琴被分配到北京总后军事医学科学院,  相似文献   

20.
今年1月5日,第三轮生肖邮票正式发行,这是从1980年我国首次发行生肖邮票以来,24年后的第三轮生肖邮票的开始。 生肖邮票是很多艺术大师展现风采的舞台,再加上老猴票从24年前的8分钱面值升值到市场价格超过1300元的背景,因此,发行生肖邮票也就成为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瞩目的事情。为此,记者专访了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管理司司长刘建辉,他对发行的“三世猴”以及第三轮生肖邮票进行了大揭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