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咱们一起走进了童话世界,认识了可爱的小露珠。(课件出示小露珠) 2.师:你们喜欢它吗?为什么呀?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节课咱们一起走进了童话世界,认识了可爱的小露珠。(课件出示小露珠)  相似文献   

3.
颜红芹 《江西教育》2007,(18):39-40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三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咱们一起走进了童话世界,认识了可爱的小露珠.  相似文献   

4.
学习《小露珠》一课,通过品读语言,引导学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很喜欢小露珠,感受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而教学中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引领学生走进言语情境,感受语言背后那份浓浓的人文气息——小露珠如孩子般调皮可爱,充满爱心,乐于给予;小动物和植物如长  相似文献   

5.
学习《小露珠》一课,通过品读语言,引导学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很喜欢小露珠,感受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而教学中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6.
设疑导入(出示课件:一片稻田)师:同学们知道图上这些绿油油的是什么吗?生(齐):小稻秧。师:今天,我们阅读一篇关于小稻秧故事的课文。(板书:第18课!小稻秧脱险记)师:想一想,这里的“险”是什么意思?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1:小稻秧到底遇到了什么危险?生2:小稻秧脱险了吗?生  相似文献   

7.
犤初读课文过程中,黑板上留下了经教师指点、学生讨论理清的课文脉络:响起掌声(第1~4自然段)感谢掌声(第5~6自然段 议论掌声需要掌声身处困境(第7自然段)犦师:请同学们轻声把整篇课文朗读两遍,读后告诉老师:哪一自然段课文所写的情景最使你感动?(生读课文,思考)生:第4自然段。师: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生读课文,略显平淡)生:(忽然站起,大声地)邢平读得不好!(笑声。未征求老师意见,该生便富有感情地朗读起来)师:(笑)这么说,你也同意邢平同学的意见———第4自然段写得最让你感动了?(生点头)师:大家同意他俩的看法吗?生:(齐)同意!师:说说看…  相似文献   

8.
9.
本课为“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是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优美散,意在托物传情,借助结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传达自己对这一境界的悟解、渴求和呼唤。这也成为本篇的一个教学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会心悟解。  相似文献   

10.
杨爱华  杨红 《云南教育》2004,(26):39-4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火烧云》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11.
谭锴  黄晓莲 《湖南教育》2002,(15):49-49
师:朱自清先生急切地盼春,在他的眼里,心中,笔端,全是春的美景。首先,我们一起来赏析“春草图”。请同学们看,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动词来写小草?生:“钻”字。师:这个“钻”字好在哪里?生:一个“钻”字,不但让人产生小草破土而出的联想,而且显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师:“钻”字前还用了一个叠词,有什么作用呢?生:“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在人们尚未觉察的情况下不声不响地生长的动态。师:“偷偷”和“钻”这两个词,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那么,“嫩嫩的,绿绿的”是描写小草的什么呢?生:质地和颜色。“嫩嫩的”写出了初…  相似文献   

12.
课例:《军神》,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军神”这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迅速翻看课文)师:(指一生)找到啦?是从哪里来的?生:是从沃克医生口中说出来的。师:请你把沃克医生说的话念一念。(屏幕出示沃克讲的话,生读)生: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师:(指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师:沃克医生讲了几句话?生:四句。师:(摇头)数一数有几个感叹号。每用一个感叹号就是一句,几句?生:三句。师:各自轻声朗读这三句话,体会体会应该怎样…  相似文献   

13.
师 :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是文中从哪到哪写的内容?生 :这个内容是从第二小节到倒数第二小节写的。师 :当时贝多芬已是世界著名音乐家 ,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演出。有一年秋天 ,贝多芬来到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演出。演出后 ,已夜深人静 ,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板书 :在小路上散步)他一直在小路上散步吗?(不是)他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生 :贝多芬走近茅屋。(板书 :走近茅屋)师 :他为什么不再散步 ,而走进茅屋呢?生 :因为他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板书 :(听)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师 :贝多芬听到断断续续…  相似文献   

14.
师:我们的伟大祖国幅员辽阔,四季分明,即使在同一季节里,南方和北方的景象也是不相同。当冬天刚采的时候,南方还是花红柳绿、温度宜人,而北方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你们想看看吗?(生:想。)  相似文献   

15.
片断一:沟通文本与生活,为学生学习作铺垫师: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睁开你那明亮的眼睛,瞧一瞧,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  相似文献   

16.
王丽 《云南教育》2005,(32):30-30
[《升国旗》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小韵文,押韵上口的三句话描述了校园里升国旗的情景,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王丽老师执教该课,注意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书,以趣促读,以读激情,读中感悟。]  相似文献   

17.
(一)(联系电视剧导入新课,生自读自悟)师:请一位同学上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表达的意思。生:这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刘备和关羽、张飞第三次到隆中草舍去拜访隐居在那里的诸葛亮的故事。师“:茅庐”怎么讲?生:茅草盖的房子,就是草舍的意思。师“:顾”呢?生:拜访。师:题目里的“三”,究竟解释为第三次呢,还是理解为前后一共去了三次?讨论一下。(生讨论探究)生:课文写的就是刘备他们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题目里的“三”应该指第三次。生:我不同意。课文第1自然段明明写的是他们一、二两次去没有见着。生:我觉得应该这么理解:题目里的“…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音乐声中,教师引入导语:“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和作者老舍先生一起到内蒙古草原走一走,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缔丽景色,亲身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音乐渐停,播放课文录音,教师做简笔画:草原、蒙古包、溪流、野花…·’·)师:作者抓住哪些语句表现草原的美?谈谈感受。(生答,略)师:作者笔下的草原就更美了。这么美的文章为什么不好好读一读呢?看谁读得最好!(学生七嘴八舌大声读)师: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想法呢?生:我想唱…  相似文献   

19.
(生反复诵读课文之后)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里有个句子表达了“我们”看到翠鸟后产生的一种心愿,强烈流露出“我们”深深喜爱上了翠鸟的思想情感,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这句话找出来。  相似文献   

20.
教师以幻灯显示下面两个句子:1.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摘下葡萄让你吃。2.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搞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师: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之处?生:都是写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师:仔细读一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生:第一句比第二句少了“准会”、“最甜的”两个修饰语。第一句说“让你吃”,第二句说“让你吃个够”。师:(在上述词语下标上“·”)“准会”还可以怎么说?生:一定会,肯定会。师:维吾尔族老乡是随意摘几串葡萄给客人吃的吗?生:不是。师:你从哪儿可以看出?生:从“最甜的”这个修饰语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