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情景视角下的中国碳达峰路径模拟——基于RICE-LEAP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现CO2排放峰值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本文通过耦合自上而下式模型和自下而上式模型,创新性地构建了包含中国终端部门的新型综合评估模型——RICE-LEAP模型,并通过设置参考情景、碳排放约束情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动态模拟了2020—2050年的中国碳达峰路径及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碳排放轨迹在3个动态情景中均呈“倒U型”曲线,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下,中国碳排放峰值水平最低,并将于2029年最早达峰;②中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终端部门,其碳排放贡献可达80.00%,并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考察期内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终端部门的碳强度下降幅度相对较小;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下,能源消费结构将迈入中高级形态。该情景下的所有终端部门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均有所提高,商业及服务业部门和城镇居民部门等终端部门将形成以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因此,为实现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应强化政策导向,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的互进共驱。 相似文献
2.
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采用2004-2018年碳排放量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模型测算六省碳排放与三次产业结构间的灰色关联度。六省总体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存在显著关联度,第二产业和碳排放的关联度最大。结合研究从产业角度提出中部六省碳减排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4.
对中部六省的经济差异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作了进一步的评价,为中部经济更好地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给出了具体的量化论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设置评价中部六省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指标体系,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分,得到中部六省的排名。结果表明,该方法比较科学客观,评价结果可以为中部六省以后制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产业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对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产业扩散效应是高科技产业带动经济的主要效应之一.主要通过六省数据比较分析,设计了高技术产业的扩散-接受模型,定性分析了中部六省区的高科技产业扩散效应的大小以及如何提高本区域高科技产业的扩散效应,以期达到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从产业规模、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科技活动、产业区位商等方面对中部六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现状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进行了比较,并对中部六省内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区域布局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碳排放来源的主要部门之一,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本文首先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接着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分解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最后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并设计3种情景(基准情景、技术进步情景和低碳目标情景),研究不同政策路径对2021—2030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及其达峰潜力。研究表明:①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规模,其次是人口规模;②促降因素为能源碳集约度、交通能源强度以及行业规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行业规模;③蒙特卡洛模拟的结果显示,与基准情景相比,技术进步情景的减排力度最大可达30.27%,低碳目标情景的减排力度最大可达51.32%。此外,3种情景中,只有在低碳目标情景下有可能实现2030年交通运输业的碳达峰目标,另外两种情景尚未出现达峰拐点。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为交通运输业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中部地区居大陆腹地,对国家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06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类似东部地区环境问题开始凸显,环境和生态方面恶化态势开始显现。在新发展形势的要求下,需要针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进行新的评估。本文建立了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估模型,分别测算了中部六省2000—2010年,经济、资源、环境系统间两两协调度和三系统综合协调度,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中,仅仅提高其中两系统的协调度,不一定能对整个系统的综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只有其中所有的两系统间协调度都提高了,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综合协调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将人口年龄结构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驱动因素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也只是将人口年龄做简单分类,由此导致对年龄结构影响碳排放的考察不够深入和具体。本文细化了人口年龄结构,将人口年龄划分为0~14岁、15~29岁、30~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五个组别,并基于扩展的随机STIRPAT模型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以达到更好地解释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影响机制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不同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不同,对碳排放影响不同。其中,30~44岁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15~29岁人口的影响不显著,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对碳排放的影响为负。分析还表明,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无论从生产还是消费渠道看,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都有减缓碳排放加速的可能。本文最后提出了从消费渠道降低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间的分工合作及相互依赖,对区域碳排放峰值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能源生产区域山西省为例,从山西和全国两个层面选择驱动因素构建开放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方法预测山西省2016—2040年碳排放峰值。结果显示,全国层面选择节能或低碳情景,可实现山西碳排放量在2035年达峰;而同时山西以节能或低碳情景相配合,可实现2030年之前达峰;在当前全国碳排放控制趋于严格的背景下,山西碳排放量2030年达峰是可以实现的;山西碳排放峰值大小主要受全国层面情景选择影响,受山西情景选择影响较小;山西碳排放峰值的可控性较差,自身减排努力对碳排放峰值时间及大小的影响相对较小;与开放视角相比,封闭STIRPAT模型会推迟山西碳峰值年份,在预测时段无峰值,并高估其排放量。因此,山西应该从开放视角,关注全国层面的节能发展状况,将其作为山西碳峰值政策的重要约束因素,制定灵活的碳排放达峰方案。 相似文献
13.
14.
近年来我国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迅速,但随之带来的是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不断恶化。CO2排放的不断增加是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运用生产函数法、STIRPAT和回归模型测量我国西北五省区CO2排放量、技术进步水平,以及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技术进步对CO2排放量的影响,得出结论: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经济规模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比较显著,且技术进步与CO2排放量之间成反比关系;五省区中,技术进步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的是陕西省和青海省,影响最小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随着技术进步水平的不断提高,五省区的碳排放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IPAT模型和情景分析法的山西省碳排放峰值年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中国前列,减排压力巨大,合理预测碳排放峰值年,有助于明晰减排目标,为有效设计减排路径提供帮助。本文采用IPAT模型,对山西省中长期能源碳排放量以及峰值年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山西省当前能源与结构状态下,相较于可再生能源年替代率,年GDP增速和年节能率对山西省中长期碳排放影响更为显著,是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年的关键控制指标。在GDP低速和中速发展情景下,山西省碳排放量均可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排放最大峰值量分别为6.6亿t和7.1亿t;在GDP高速发展情景下,预测结果显示,2015-2040年碳排放量一直增长,无法达到峰值年,上调年节能率或可再生能源年替代率0.60%及以上,方可确保山西省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产业结构变动,而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碳排放控制形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80-2010年能源平衡表中终端能耗数据,对中国CO2排放量进行核算。利用LMDI方法将碳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总量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将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从而得到产业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作用结果。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率达到了3.71%(2005年不变价),下降速度与发达国家的最快下降速度基本持平,说明中国节能减排的成效显著。技术进步对如此大的下降速度贡献较大,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选取了分析新型工业化水平差异的指标,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对中部六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这两个因子上无差异;在工业化结构变动、人力资源状况的利用、经济效益、资源消耗和科技含量这些因子上有显著差异.从自然资源、工业区位、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利用和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保护能力等方面剖析差异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我国省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产业结构也存在差异.从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结构变化速度、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3个方面描述了全国各省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了不同省市产业结构的差异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