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消费社会中,"人"作为广告受众,存有主体建构与欲望支配两方面的主体性危机.主体建构危机表现在媒介受众在主体位置上的纯粹性失真和媒介受众进行以"消费仿象"为核心的排他性主体建构;欲望支配危机表现为媒介与广告控制了"公共欲望"的生产与再生产、"公共兴趣"被媒介与广告支配、公众对媒介与广告的"宣泄依赖"、广告与媒介藉消费社会的"符码关怀"控制公众的"爱与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2.
程明  张蒙 《编辑之友》2022,(1):80-85
从传统广告到数字广告,其信息的认知逻辑随着媒介技术的浸入而不断发生改变.文章从传统广告信息认知的局限角度进行分析,对比建构数字广告下的内容认知逻辑,并深入剖析数字广告的影响能力.研究发现,对于大众媒介下"被控制"的受众而言,企业和媒体在传统广告信息的加工和传播上处于霸权地位.随着数字广告的兴起,不仅将传统的广告信息进行了内容再造,而且令认知的主体与客体在关系连接上发生了改变.此外,数字广告还利用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消解掉传统广告的控制权力,进而通过数字内容的影响能力完成广告的进化.  相似文献   

3.
何蕾  王军 《出版广角》2018,(5):70-72
创可贴广告是当前最火爆的广告产品之一,以受众调查结果为依据,借助消费者行为学领域的AISAS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这类广告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在"注意—兴趣"的认知过程中,创可贴广告的总体表现虽然优于传统广告,但可优化空间巨大,仍需不断改进.二是在"兴趣—搜索—行动"这一从认知到行动的过程中,受众自发搜索行为较多,但较少有购买行动.三是在"分享"这一过程中, 受众的分享意愿并不强烈.针对这些问题,文章结合当前的媒介环境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受众对于媒介角色的认知及其评介是科学建构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参照.调查显示,受众对于媒介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趋于赞同,而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媒介的可信度和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情况并不明朗.对于媒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承担,受众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评价,也为信息传播与媒介发展提供了需要解决的一些领域.  相似文献   

5.
当前,媒介竞争更加激烈,同时也促成媒介融合、媒体抱团现象的产生.媒介融合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媒介需求"为目的,来满足受众心理,从而创造出共同的利益.这种"各取所需"的媒介抱团,也在无形中为受众建起了"围城",形成了另一种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改变了广告业发展的媒介生态,推动了广告市场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使广告受众成为广告市场的主体.广告受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彰显了广告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推动了广告素养教育的兴起.  相似文献   

7.
"受众"身份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和对象,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就有过大众、受众、公众等不同概念的争议,但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这些概念的阐释功能逐渐体现出局限性.本研究将"公民"身份作为受众研究的新视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公民"的概念,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媒介公民"对公民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媒低俗化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列为中国传媒界的"四大公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抨击.本课题调查分别对受众和媒介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传媒低俗化程度、受众对传媒低俗内容在认知和行为上是否一致、低俗化现象成因及其治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获得了比较数据,最终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9.
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媒介可信度"不仅是个体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更是一种与特定的社会结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媒介可信度"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乃至相关社会学科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本文旨在对西方丰富的"媒介可信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划分为源头、端倪、创始、发展、繁荣和整合6个发展阶段."媒介可信度"的概念也随之经历了重大变迁,从当下的界定来看,主要指受众对于媒介机构、媒介信息及媒介渠道可信赖属性的评估,包括多个维度.相应地,西方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主要包括了来源可信度、信息可信度、渠道可信度三个主题,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媒介可信度"概念/指标探讨、"媒介可信度"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某种媒介的可信度、对比不同媒介的可信度、比较从业者和受众的可信度认知、"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研究等六个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的研究以调查法、单一维度测量和定类变量为主,当前则里现出多元和融合的态势,但定性方法仍嫌不足,量表的指标条目模糊雷同,调查对象单一,制约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0.
广告传播负面影响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殿元 《现代传播》2001,(5):99-103
改革开放以来,广告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广告所负载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广告意象形态大行其道,消解着意识形态的霸权,并对人们心智和行为实施软控制;受众耽迷于跨国广告所营造的情境之中,以西方的生活模式来设定现代化目标;广告的消极示范效应扭曲了人们的心理常态,导致了"炫耀性消费"、"消费陋俗"等畸形社会行为的出现;广告语成为一种重要的话语再生方式,进而影响了主导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对广告的过分依赖,导致媒介产品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受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翟灿 《传媒》2018,(2):82-84
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广告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广告媒介投放—广告受众"的传播模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广告主通过社会化营销使其广告信息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传播,而广告公司和传统广告媒介却因此遇冷受到很大冲击,广告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的轰炸,而是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口碑传播,主动参与营销.而大数据和消费者画像则能够帮助广告主精准定位目标消费者.  相似文献   

12.
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熊雁,王明伟编译谁也不能否认,网络是自电视发明以来诞生的最新兴的媒体。网络给广告商提供了许多潜在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由于受众对媒介的认知程度将影响他们对此媒介所传播的广告的态度。所以,广告从业人员如果了解受众是怎样看待网络作为一种广告载...  相似文献   

13.
辛晨旭 《传媒》2016,(1):75-77
在如今高度商业化、信息化的社会,广告对媒介的选择越来越细化.不同的媒介各有所长,在覆盖区域、覆盖范围、受众数量、影响力及自身特点等方面都有所差异.为了使广告效益最大化,广告策划者需对现有媒介进行分析与评估,以广告市场策略和诉求对象策略为依据选择媒介,并将其进行时间和内容上的组合配置,以期达到广告活动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法制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媒介审判现象,即媒介在司法审判前对涉案人员做了超前的审判预测.媒介通过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报道向受众展示"真相",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用"媒介真实"向"客观真实"发出挑战.要使媒介审判回归于正当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介要规范新闻报道、严肃新闻评论,对法制新闻报道、评论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普及法律知识、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关系,用真实可靠的事实和公正客观的评论为受众展现真实客观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张晓萍 《传媒》2016,(24):50-51
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流的高速流通,使受众逐渐丧失了对接收信息的原有耐性,最终形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而为了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始选择以微型媒介作为信息载体,以裂变式展开多级化、碎片化传播,进而实现满足受众自我表达、社会认知和社会需求的全新传播模式,即微传播.  相似文献   

16.
人类运用符号来认知和改造世界,并通过符号创造文化和文明。在当下的信息社会,符号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文字符号、图形符号、色彩符号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媒介。本文以广告视觉形式中的标志设计为例,分析了符号的识别性是直观传播商品广告信息的重要体现,是广告信息传播中受众区分商品品牌信息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受众消费观念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17.
目前,越来越多的纸媒开始注重对信息予以正确、有效而独特的解读,并进一步实现由"信息纸"向"观点纸"的转变.本文从受众层面、媒介层面、受众与媒介的结合层面探讨这一转变的原因,从而肯定了纸媒这种内容改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媒体亲和力,就是媒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能力,这种说法较为浅表.从深层次看,媒介亲和力是指媒介能够使受众产生亲近的愿望,使受众产生"真正的交流与意义共享"的感觉.作为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沉淀而成的一种永久性"符号系统",媒介亲和力是二者之间达成的一整套有利于意义共享与认知一致的话语系统.①亲和力体现的是媒介对受众的和谐度,媒介亲和力对媒介的销量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价值论为分析框架,分析认为不能体现大数据媒介优势的传统广告将被淘汰,能体现大数据媒介优势的广告将会形成.大数据广告一定是能彰显大数据媒介和技术优势的广告.大数据技术和媒介优势还可以使广告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逆向选择.进一步分析提出广告价值论,客体的价值在于对主体的满足,大数据广告的价值在于广告对受众、社会和媒介的满足.大数据广告的受众价值在于其信息价值、娱乐价值、社交价值和时空价值更高;大数据广告的社会价值在于其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和对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大数据广告的媒介价值在于使媒介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张.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媒介接触习惯和使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广告媒介越来越丰富多样化。目前人们将广告媒介划分为传统广告媒介和新兴广告媒介,多种传播形态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传播模式,受众往往根据自己的个人需求与媒介接触习惯选择自己最便捷的媒介接受信息。多样化的受众需求和细分化的受众市场,使得党报的广告传播活动日益艰难,广告传播效果愈加难以把控。在新形势下,如何突出重围,成为新形势下地市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