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传锋 《传媒》2022,(10):99-100
<正>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变迁,信息传播的方式持续发生着变化。社交媒体正以燎原之势改变着传统信息传播的手段,逐渐形成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生产模式。即用户作为社交媒体中口语传播的主体,他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作为主动参与者能够发起并参与信息传播,并与其他用户产生信息交互。社交媒体上的口语传播正编织成以用户为结点的开放式传播网络,形成新的社交形态。由王媛所著的《社交媒体时代口语传播的交互性研究》一书,以新媒体时代背景为依托,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信息的传播随新媒体技术迭代升级呈现出巨大变革,打破了健康传播倚重传统媒体的格局,健康信息传播由以精英主导的单向度线性传播模式转向双向交互模式。传统媒体中健康传播日渐式微,社交媒体获知健康信息趋向常态化。社交媒体语境下,健康信息传播中数字代际鸿沟、健康信息谣言频发、严肃议题软化等现存问题不容忽视。规范社交媒体对健康信息的传播,无疑是亟须回应的重要现实议题。本文旨在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事件的梳理,找寻社交媒体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更好利用社交媒体传递健康知识。  相似文献   

3.
舒小东 《传媒》2016,(11):62-63
在社交媒体、移动终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人类已经进入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展开社交的时代,这彻底改变了人际传播的场域格局。在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微信打破了以往人际传播格局,呈现出全新的传播特征和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微信人际传播展开系统研究,不仅是必然趋势,而且是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4.
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社交媒体成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在此语境下,政民双主体的沟通便构成了互动传播关系研究的重点.如何实现"道""术"结合的无障碍沟通,摆脱政府与民众间的交流困境,达成双方间有效良性的沟通,从而完善政民双主体间沟通机制的现实出路,《沟通:社交网络时代的政府与民众》的作者聚焦于社会、沟通与媒介三个关键词,从公共对话沟通与整体互动传播的视角,构建了基于传播学视域下的沟通政—民关系框架,探索了社交网络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从而进一步回答社交媒体时代下政府与民众的沟通问题.  相似文献   

5.
闫筱曼 《视听》2024,(3):114-117
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迭代,“第二口语时代”全面到来,媒介平台的发展趋向于感官的平衡化,“口耳相传”在互联网时代得到重塑。在这样的背景下,听觉文化呈回归态势。同时,互联网中的交流情景被不断重构,使得数字化社群中呈现出“口语性回潮”的趋势。数字口语正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显现出声音媒体、音画同步、智媒融合等发展方向,不断渗入媒介的脉络中,参与人们生活场景的再造。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我国的传播格局正朝着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社交媒体的发展与进步拓宽了我国的公共信息的传播路径。用户所处的信息环境也变得更加丰富,用户在应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生产信息、消费信息、信息互动等方面活动。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交媒体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社交媒体传播形态的变化趋势;并以微信为例对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了研究,探索媒介融合下社交媒体信息快速传播的密码。  相似文献   

7.
数字传播技术诞生以来,不仅催生了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推动了媒介的融合,也在推动着传播主体、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的变化,并由此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这种基于熟人模式的社交,基于朋友现实间所建立的信用,增强了信息的交互性和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实现了网络社交的强关系链接,增强了人际传播的人情味,推动了社会的湿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巴宁  马纯锋 《传媒》2018,(3):50-52
"圈子"是人际关系格局中的重要构成,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当前社交媒体中人际关系格局的现实依托.社交媒体中的"圈子"以社交媒体为平台依托,使拥有共同价值诉求和情感认同的人们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交群体.不同于现实人际关系格局中的"圈子",社交媒体中的"圈子"属于非正式的组织形式,平台流动性决定了社交媒体"圈子"传播具有临时性和相对闭合性.客观审视社交媒体"圈子"传播的特征,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把握社交媒体"圈子"的逻辑生成与运行模式,而且有助于人们快速建构起强关系与弱关系环环相扣的虚拟社交网络.基于此,笔者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从四个方面入手对社交媒体"圈子"传播的特征进行解析,以期为社交媒体"圈子"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0.
展示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眼见为实的现场感和震撼力.在今天,它正经历着由原子形态下的物理陈列向数字形态下的信息互动呈现的转型.这个过程中,“交互性”是其所突显的一个最主要征兆.数字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使跨时空交互的即时性和在场性得以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播中崭露头角.本文将以“敦煌文化的数字化呈现”为例,探讨交互性在展示传播中的发展潜力和应用趋向.同时也对“当代展示”活动进入传播学研究视野的急迫性给予阐释.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多种纷繁的媒体形式逐渐出现,信息传播方式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传统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策略已不再适用于社交媒体时代,品牌想要在新的时代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必须迎合时代而作出改变。本文通过对历史上品牌传播策略的梳理,以及新时代特征的分析,总结出新的品牌传播策略模型,从品牌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出发,概括并剖析了品牌传播的多种模式,提炼出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全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在传媒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受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一个传播事件和信息中.《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受众"感知-扩散-交互-决策-购买-体验-分享"的行为与路径更为开放、复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能够建立更为紧密的双向互动、有效连接.社交化、互动性媒体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新时代传媒消费者的这一特性. 在这种传播格局下,如何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龄问题已经进入社会公共讨论空间,大众媒介在老年人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老龄化传播成为新闻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媒体数字化和人口老龄化之间的落差,老年人成为数字化传播时代的弱势群体,老龄化传播中数字鸿沟现象凸显。本文在文献分析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从老年人和媒体两个方面分析了老龄化传播中数字鸿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面对社交媒体时代快新闻生产模式所带来的新闻规避等问题,以慢新闻、慢直播为主要形式的慢传播逐渐发展成为智媒时代新闻业新的增长点.本文在考察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加速理论对慢传播的媒介形态、价值理念、驱动逻辑进行探讨.文章认为,慢传播发展十余年间,其概念界定及盈利模式已愈发清晰.未来慢传播与快新闻...  相似文献   

15.
程茜 《视听》2021,(1):114-115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红人层出不穷,网红经济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价值链,各主体分工逐渐明晰.在此基础上,对网红传播动因机制的研究可从不同的价值主体进行全面把握,主要分为传播主体、媒介平台、传播受众和资本推手四方面.本文对传播效应进行整体综合分析,以期为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红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赵星植 《当代传播》2022,(5):36-39+66
元宇宙是元媒介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当今元媒介平台下的符号传播与文化表意活动早已出现所谓的“元趋势”,它主要是指媒介的自我指涉成为符号传播的中心。媒介自身成为影响当今文化符号表意的重要维度,“媒介即信息”在数字媒介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媒介即意义。在元宇宙趋势下,这种媒介自涉型的符号表意将强烈影响社会的表意风格,同时也规训媒介使用者以一种更加交互性的姿态参与社会交往和符号消费。而人作为媒介自涉活动之主体,必然会引导元宇宙阶段新的交往规则和伦理规范的形式,即对元数据权的重视以及对隐私权的再定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介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信息传播环境和舆论生态格局,变革着舆情生成与传播机制.文章系统分析了社会化媒体舆情传播机制,指出共情心理已经成为社会化媒体舆情热点的触发模式之一.社会化媒体基于特定的网络空间关系,存在不同的舆论自净化现象,存在基于网络表达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群体极化情形,以及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型议程设置功能.文章认为,社会化媒体具有独特的舆情生成和传播机制,给网络舆情的研判和社会舆情的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利用构建"合成周"的抽样方法,研究考察了iPanda熊猫频道微博账号内容的传播形态、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三项内容,合计26项指标.发现熊猫频道在社交媒体运营中积极利用多媒介元素进行融合化传播,内容原创性强、频道标识性强.在微博这一数字社交空间中呈现了熊猫社交化、拟人化以及受众憧憬的原型等形象维度.频道可在重视公益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受众关注热点、精简栏目内容、重视个人社交媒体信源、进行点面结合的融合化传播以及创新线上线下互动模式,进一步丰富熊猫形象的意涵,提升熊猫形象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9.
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人们在社交媒体中情绪表达的手段,数字情绪应然而生。数字情绪指的是互联网媒介环境中利用不同形态的符号以再现和模仿人的情绪的一种数字化情感表达。在社交媒体时代,无论是私域的社交语境,还是公域的社会参与语境,数字情绪已经不可避免地浸入人们交流的多个场景。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数字情绪的形态、特征、运作机制以及传播与应用,指出数字情绪作为人的情绪在社交媒体中的延伸,为人们的社交和公共参与提供了补偿作用,同时也限制了人类意义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数字情绪的蔓延正在消解人独立的情感价值,在技术空间中挑战着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融媒体时代媒介技术发展为互动传播提供了基础,本文基于“党徽大叔”事件,以《新京报》、石榴云、阿克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报道为分析样本,探讨事件主体即“党徽大叔”、媒体、受众之间多层面的互动传播,以及其如何在互动中形成和扩大社会共识,强化社会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