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政策,可以发现其历经了起步探索、规范建设、变革调整、深化改革四个阶段。从动力机制上看,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文化观念转变以及政策与行为主体的互动是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政策变革的主要动力。从变迁路径上看,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政策呈现出从路径依赖到路径突破的特征。未来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政策需要遵循宏观制度结构调整的客观规律,把握好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和关键节点以及平衡好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2.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回顾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百余年历程,并分析该制度变迁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变迁为宏观制度环境所主导,并受到经济发展、利益因素、观念等相关政治变量序列以及行为与制度互动的制约、影响;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特性,也存在"历史否决点"。为此,推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进一步变迁,需进一步优化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制度,充分把握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规律,平衡行为主体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演变脉络的审视,可以发现整体性分析制度变迁动力是正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提炼出环境与观念、法治与权力结构、关键节点与行动者、制度稳定与变革循环等主要因素,以建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多元动力分析框架,由此发现:环境与理念变化综合性驱动制度变迁,宏观法制与权力结构变化主导性驱动制度变迁,历史关键节点及行动者选择变化加速性驱动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变革变化则循环性驱动制度变迁;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动力变量遵循各自的制度逻辑展开互动,共同推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机构化的变迁,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看,教师发展制度的变迁与社会宏观制度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多元行动主体的形成,促使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实现了从集权管理到分权、从强制性变迁到诱致性变迁的转变.与此同时,受旧制度的自我强化和权力失衡的影响,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在变迁中出现了路径依赖现象.为此,必须推进分权,改革评价制度,树立多元的学术观,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市场化和均衡化,实现制度创新,提升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经历了从任命制到聘任制的变迁。职称制度作为高校师资管理的核心制度,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看,其结构变迁的方向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制度的影响,并与教育场域内各利益主体的博弈结果密切相关;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历史变迁产生了“制度锁定”的路径依赖,延滞了制度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打破行动集团的博弈均衡,突破历史否决点,才能实现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转变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调整恢复、规范初建、改革探索和深化改革四个时期且具有四个主题特征,即科研考核标准走向分类多元,考核方式日趋完善,考核程序趋于规范合理,考核结果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变迁是兼具断裂均衡、关键节点、路径依赖和渐进转型四种范式特征的混合模式,由政治、经济与文化所带来的国家治理方式转型以及新公共管理理念等外部因素形塑了如上制度变迁.本研究通过对制度变迁带来的绩效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变迁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传统的工作模式被更新;提升了学术生产力,传统单位制被倒逼松动;推动了高校人事管理现代化改革,混合式绩效文化被形塑.  相似文献   

7.
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检视老年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与逻辑演变,是解读老年教育政策的一个新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年教育政策从初步探索到体系逐渐形成,呈现多元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方式,梳理我国老年教育政策文本,审视我国老年教育政策的逻辑演变,可以发现,老年教育政策的发展受到教育实践定位、宏观制度环境、内生动力机制、教育发展理念、主导强化机制和关键时间节点的影响,在路径依赖和制度变迁两个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未来我国老年教育政策应完善制度体制,保障老年教育政策的运行;关注老年人需求,注重老年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抓住关键节点,精准定位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向;科学调整布局,加强老年教育内部的组织管理,促进老年教育政策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经历了酝酿和形成、建立和巩固、微调、实质性松动以及全面实施五个阶段。从历史制度主义角度来看,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环境、政治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同时不同利益主体与户籍制度呈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态势。我国的户籍制度在变迁过程中出现了路径依赖现象,使户籍制度得以持续存在。当然,在自我强化的过程中,户籍制度也出现了新的制度断裂和关键节点,促使其发生变化。因此,要想完善户籍制度,必须立足于制度层次而不是简单的政策文本层次。  相似文献   

9.
结构与权力:检视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模式的新路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变迁发展,"评"与"聘"的关系构成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评"与"聘"两者关系架构的不同形成三种典型的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基本模式:评聘合一制、评聘分立制、全员聘任制,并由此出现"评聘怪圈"。基于结构与权力的视界,本文认为"评聘怪圈"的深层根源在于评聘结构关系与权力归属的模糊,这为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走出困境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10.
民办高校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办高校进行财政资助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财政资助制度历经初步形成、法制化建设、多样化发展以及差别化扶持四个阶段,其制度变迁深受宏观制度环境、民办高校发展受重视程度以及财政资助目标转变的影响,变迁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在整体上呈现出以诱致性变迁为主、强制性变迁为辅的变迁逻辑。后续民办高校财政资助制度的发展,将注重经费投入增加与支出结构优化相协调、充分体现财政杠杆的三重作用、平衡好财政资助的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11.
借鉴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我国大学内部治理制度的变迁经历了国家控制的内部治理探索期(1949-1977年)、初步自主的内部管理建设期(1978-1997年)、法人治理的依法治校完善期(1998-2012年)、多元治理的多元共治建设期(2013年至今)等四个阶段。政治体制与政策、经济体制与环境、文化观念与认知、行动者等因素构成了影响制度变迁的深层结构,关键节点与路径依赖塑造了断续相接的制度变迁历程,制度变迁呈现出从国家控制到多元共治的演进逻辑。未来,应把握当前制度发展阶段特点,推动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的有序运转来构建大学善治格局,与外部治理制度协调推动现代大学治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历经六十余年的制度变迁,历史制度主义为揭示和解释其步履维艰的变迁历程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变迁是围绕着高考制度的确立、中断、恢复与改革进行的,呈现出"断裂平衡"的特征。"路径依赖"是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变革的困境所在;在困境中突围,打破"路径锁定",抓住关键节点,依循渐进式制度变迁是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作为学术系统内部最核心的激励机制,聘任与晋升机制对教师学术活力和大学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深入比较中国“准聘—长聘制度”与美国“终身教职制度”的实践逻辑,可以发现两者在价值预设、“非升即走”的适用范围、筛选机制及配套支持机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缺乏资源支持、名额有限、考核标准频繁变动的情况下,全过程竞争、低留任率和高职业压力成为我国高校教师准聘—长聘制度体系的显著特征。究其根源,我国准聘—长聘制度并非是教师群体基于维护学术自由的共同目的自发生成的,而是基于效率导向的行政逻辑自上而下推行的,不同制度行动者和治理机制之间缺乏适度制衡。在市场竞争不充分、行业协会发育不全、契约观念缺乏的情境下,准聘—长聘制度被异化为高校增强人事管制和提升组织效益的工具,而教师的合法权益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乃至“遮蔽”。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和法律理性,应成为我国高校教师聘用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据此,可从设定合理的留任率、构建公开透明且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和以学术为主导的评审程序、完善针对终身轨教师的培育和支持体系以及退出流转机制等方面着手,重构我国高校教师准聘—长聘制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4.
李政 《江苏高教》2021,(5):103-109
通过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检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变迁逻辑发现:高职教育项目制治理模式是在财税制度改革与高等教育的新自由主义风潮下形成的;人才需求变迁、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意识形态建设等因素深度影响项目制的内容与实施;在项目制的形塑下,政府与学校之间以“委托—代理”关系互动,进而形成了高职院校独特的行动模式。项目制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着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但同时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也成为该制度在内容和实施层面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5.
工学博士培养模式是影响工学博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工学博士培养模式经历了由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多主体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态变迁过程。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宏观教育管理、经济和科技等体制变革从制度环境层面影响工学博士培养模式变迁;工学博士培养模式变迁中存在两个关键节点,分别形成了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理念先在性、体制锁定和自我强化机制等因素影响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受阻。基于此,工学博士培养模式的未来改革应从优化外部体制环境,突破理念桎梏、探索建立工学博士分类培养体系及建立分类学位授予标准体系等方面入手,同时要完善相关配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起源于美国高校的预聘长聘教职制是我国部分高校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和教师聘用机制的一项重要参考制度。从目标范围、准入机制、晋升考核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四个维度对中美两国八所高校的预聘长聘教职制进行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高校预聘长聘制制度文本大多指出了该制度在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内容涵盖教师聘用、晋升考核和权益保障等教师管理的主要方面,但在具体规定上各有侧重。美国高校比较注重教师管理的规范性和合法性,院系有较大的自主权;我国高校则对教师准入与考核标准的明确性和合理性较为关注,突出学校规划的整体性。在完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应当注重完善教师聘用机制的程序规范性和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探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的制度变迁,为分析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的制度逻辑和行动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变迁经历了探索与起步阶段、形成与发展阶段、完善与强化阶段。从结构观上看,国家宏大制度情境决定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的制度选择,政治变量序列结构制约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的制度安排,制度与行为的互动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的制度变迁;从历史观上看,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呈现强劲的路径依赖特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等三大主要行动主体之间利益的博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变迁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从注重体能教育—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的变迁历程。运用历史制度主义范式来考察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其生成、持续、变革隐藏着一些固化的、稳态的逻辑。具体来说,制度背景是推动劳动教育政策生成的深层结构,路径依赖是制约劳动教育政策持续发展的惯性结构,关键节点则是促成制度变革的机会结构。这三者共同勾勒了一幅独具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图景,描绘了我国劳动教育政策鲜明的时代特征,并给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带来一些系列挑战与机遇。未来需要进一步理顺劳动教育与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改革劳动教育政策,不断优化劳动教育政策的逻辑结构,推动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国外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理念和具体措施对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及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文章借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从培养研究型教师,调整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办法,创建以教师为本的政策环境,以及树立高校教师社会服务意识和专业追求意识等方面探索适合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70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先后经历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教学管理制度从分权走向集权(1949-1977),恢复重建教学管理秩序、建立"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1978-1984),下放高校管理权、增强教学管理制度弹性(1985-2009)以及逐步扩大师生权利、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2010年迄今)四个阶段的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转型及国家人才培养需求转向的宏观制度环境变化密切耦合,高校与政府的权力重组及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权利衡平推动其变迁。但同时也发现,受制于高昂的固定成本、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和适应性期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变迁呈现出局部替换的渐进式变革特征,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