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融媒体时代,新兴视听内容形式不断更迭。Vlog与Vlog化微纪录片因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共同点、具有重叠的观看群体而呈现融合趋势。本文以Vlog化微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创新、传播创新两个维度分析Vlog化微纪录片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网络微纪录片是基于新媒体网络且由全民生产的具有即时性、草根性、碎片化等特点的纪录片,其从制作到播出都与传统纪录片多有不同,而其发展速度更是惊人,短短数年间就将中国社会带入了全民纪录时代,其不仅在新媒体中风生水起,甚至开始向主流媒体回流.2015年8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南京电视台面向南京电视台、南京网络电视台、全国各视频网站及微信平台等推出了30集微纪录片《抗战》和40集微纪录片《战鹰》,每集虽然只有短短3分钟左右,但高水准的制作获得了大众好评.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的时代,出现了全民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等。微纪录片作为新媒体和互联网结合的一种新形态,传播能力较强,受到受众的喜爱。随着受众需求增加、评判能力提高,微纪录片要实现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强内修外练,实现跨界融合。本文将分析全媒体视域下微纪录片的现状和特点,从选题角度、叙事创新、传播规律等方面着手,探讨微纪录片在借鉴传统纪录片优势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微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移动终端的基因。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发展、网红经济的出现,纷纷涌现的各种短视频平台,逐渐改变着受众的信息收取途径和阅读习惯。那些反映现实生活、加上艺术化剪辑和包装的短视频已经有了纪录片的雏形,微纪录片的产生也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作为身处媒体融合大潮中的主流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如何运用微纪录片这种既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又顺应当下传播新形态的视频产品,已经成为专业电视人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仰。纪录片为传承与建构民族集体记忆搭建了纪实平台。"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互联网信息时代催生了碎片化、视频化的阅读体验。微纪录片简短精巧,兼具视听作品立体形象的视觉表现以及迅捷的分享互动,适应了互联网的传播逻辑和语态。微纪录片成为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并创新性表达的新形态,以新华社《国家相册》为例,从现实语境和叙事策略方面阐述微纪录片对我国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视媒体、电影院线和网络新媒体已构成中国纪录片传播的三大主流渠道。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新媒体传播形态与方式更多样,且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受众规模以及一些网络纪录片频道的异军突起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互联网正在造就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纪录片2.0时代。  相似文献   

7.
张兴动  陈宇翔 《传媒》2018,(5):82-84
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变革,"微纪录片"这一新的样态应运而生.同时,创作方式的变化也对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微纪录片"这一新的纪录片类型为研究主体,从微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以及高校微纪录片的创作优势与引导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唐婷 《现代传播》2017,(11):167-168
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纪录片分为两类:在互联网上播放的传统纪录片和专为互联网而创作的新形式的纪录片。微纪录片属于后者,它是一种凝缩型的互联网纪录片,是刻有互联网媒介符号的完整的叙事文本。纪录片作者将传统纪录片的美学元素压缩并凝练为简短精粹的微纪录片,以适应互联网用户的观影习惯。近几年微纪录片成为了互联网上传播的最为重要的纪录片类型之一。本研究将微纪录片定义为时长在10分钟以内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二更、抖音等以短视频为核心的媒体平台取得了迅速发展,对传统纪录片的传播发展空间进行了抢占。面对短视频的冲击,纪录片需要寻求适合的出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媒体融合背景下纪录片受到的冲击展开了分析,提出了生产微纪录片的转型发展方向,并对纪录片类型形式创新、移动媒体新助力的提供等转型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从而描绘纪录片发展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0.
无线网络、视频平台和智能终端等新媒介迅速应用普及推开了大众媒体新时代大门,带来受众获取渠道和媒体传播语境的变化,记录、再现现实和历史的表现方法发生改变,这都需要大量简短精炼的视听影像来填补满足市场需求。微纪录片因此应运而生并得以蓬勃发展。究其根由,从历史与时代双重视角审视,微纪录片因其沿承内地纪录影像创作意识、满足民众个体话语表达场域需求,并成为主流媒体投合新时代传播环境、新兴媒体增强影响力的最佳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王米洁  徐莹 《东南传播》2021,(6):135-137
战疫微纪录片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型纪录片形式.从创作主体可分为官方、民间以及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形式.本文从拉热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出发,从叙述者、叙事手法的层面对官方和民间两种战疫微纪录片的创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从创作主体的风格和叙事的视角、群像叙事手法以及叙事推进方面都有不同特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官方与民间融合创作的战疫微纪录片已成趋势,融合创作在视角和价值的层面上都更能凸显叙述内容的真实力量.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在全社会范围内来看,纪录片从"冷话题"再度变热,一系列积极向好的现象,共同构筑起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全新图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看清当下发展的真实状况。一、主流电视媒体领域呈现多层级传播格局2012年,中国纪录片以播出平台为突破口,通过新平台新时段的纪录片播出,形成了多层级的传播格局。具体来看,央视综合频道开辟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不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为纪录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而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对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新媒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为研究前提,旨在对新媒体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特点和传播途径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4.
<正>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文化领域炙手可热的新样态。《红色号角》弥补了短视频“快餐化”背景下内容堪忧的遗憾和电视纪录片制作周期长、制作经费高的局限,在精品创作和碎片化呈现之间找到了符合融媒体时代传播特性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5.
郭艳民  贾飞扬 《传媒》2018,(7):62-65
政治传播是各国主流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基本任务,国际主流媒体的媒介立场与其所属国的国家立场根本一致,其传播行为集中体现其所属国的国家利益,其传播内容往往与其所属国的重大政策方针相互呼应.国际主流媒体中国题材纪录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是不同时期各国对华关系和对华政策的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6.
王晨瑶 《视听》2021,(1):61-62
"中国独立纪录片"没有绝对的概念界定,它是一个相对的范畴.独立就意味着独特、自主,脱离体制,不受官方和市场的过多束缚,创作者可以尽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独立纪录片的内容与创作者的价值观念、人文素养和兴趣趋向息息相关,其内容往往较为尖锐另类,甚至有悖于主流社会,因此传播范围比较小.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查锴 《新闻前哨》2022,(22):17-18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产品样式、传播路径都在不断演进。在传播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微传播”成为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重要工作方向和操作手段。本文以长江日报为例,探讨主流媒体微传播力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掌握国外主要媒体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他者"眼中的中国,从而更好地为传播国家形象服务.NHK作为日本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媒体,长期以来高度关注中国,其制作的中国题材纪录片通过不同角度呈现了一个多样的中国形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印象.本文梳理并分析了1963年之后各个时期NHK制作播出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并尝试探索如何通过电视媒体更好地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9.
宁薇  焦冰洁 《今传媒》2024,(1):88-91
社交媒体环境下,受众情感的共鸣与认同是历史类微纪录片传播效果提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共情传播理论,以央视历史类微纪录片《国家记忆》官方抖音账号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梳理总结了其在共情传播方面的策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形式、调动受众参与热情,丰富内容、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积极互动、回应受众情绪等共情传播策略,旨在助推历史类微纪录片讲好历史故事,引导受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20.
罗迎春 《传媒》2021,(15):68-70
叙事主体即讲述人、主持人,是微纪录片中的重要叙事元素,在微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情感基调、话语风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创新叙事主体的讲述方式能够提升微纪录片的传播力.本文以湖南电视台大型微纪录片《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为例,探讨该节目是如何通过阶段化的叙事主体创新、多样化与风格化的叙事主体策略提升节目品质,以期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