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社会"子场域"之一的博物馆,是一种有着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媒介场域。此场域的活动主体之一——观众,是有意识、有知觉、有精神属性的人,认知是其在博物馆场域中主要行为类型之一。从媒介场域理论角度考察,观众作为在博物馆媒介场域中具有既定位置的存在,其认知行为的发生除了内在的认知语境作为先天图式发挥作用外,还受制于外在的博物馆媒介场域规训以及中介于观众内在与场域之间的惯习。  相似文献   

2.
王妍  梁国伟 《新闻界》2007,2(3):31-33
"意境"与"灵境"分属艺术与技术两个不同领域,这两种由不同传播交流媒介和方式所产生的精神活动,具有许多本质上的同一性."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而"灵境",不仅是人类与当代特定的技术设备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交流活动的场域,而且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的场域.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灵境"是一种比"意境"更具象、更实际、由身体直接触发、感官直接接受的生存实践活动."意境"与"灵境"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本性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媒介形态和媒介方式的表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媒介而形成的社会媒介公共组织本质上强调参与者话语传播的开放、分享与互动,也是一个自组织的网络传播系统。本文主张用布迪厄开创的场域视角来诠释社会媒介自组织传播实践,并为此提出了社会媒介场域的概念,分析了社会媒介场域独立存在的依据,并以新浪微博为例阐明了社会媒介场域理论建构中的相关概念,包括社会媒介场域中自组织传播行动者主体、自组织传播的幻象、自组织传播的位置关系、自组织传播的竞争工具——资本、自组织传播的逻辑——惯习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媒介而形成的社会媒介公共组织本质上强调参与者话语传播的开放、分享与互动,也是一个自组织的网络传播系统。本文主张用布迪厄开创的场域视角来诠释社会媒介自组织传播实践,并为此提出了社会媒介场域的概念,分析了社会媒介场域独立存在的依据,并以新浪微博为例阐明了社会媒介场域理论建构中的相关概念,包括社会媒介场域中自组织传播行动者主体、自组织传播的幻象、自组织传播的位置关系、自组织传播的竞争工具——资本、白组织传播的逻辑——惯〉--j等。  相似文献   

5.
场域理论视野下弱势群体媒介势弱的形成及其救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势群体的产生同然是经济、文化、法律等场域等多重社会场域合力"结构"出来的,但我们无法忽视新闻(媒介)场域在其中的活跃身影与密切介入."场域理论"已经成为当前文化批判研究的新范式,借用法国已故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作为检视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媒介"势弱"成因及治理的分析工具,不失为新闻界回应时代实践需求、敏于担承社会责任的尚善之举.  相似文献   

6.
邵鹏 《新闻记者》2013,(6):90-93
读书类电视节目已成为今天电视屏幕中的濒危节目,现在观众能看到的读书类节目仅存五档,且依然在苦苦挣扎着。面对一种节目形式即将消失,是出手保护,还是任其自然淘汰。本文试图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分析读书类电视节目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7.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媒体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按照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今天的中国传媒受"经济场域"的制约越来越大.为了追求市场轰动效应,从业者不顾职业道德,干起了"玩人"炒作的勾当,报道对象成了当猴耍的玩物,公众也成了看"耍猴戏"的疯子和傻子.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媒介情境的融合让公诸于众的"前台"区域不断扩大,隐居幕后的"后台"区域不断缩小,这一社会现象的愈演愈烈使得人们的社会行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黄海波嫖娼事件所引起的风波正集中反映了这一点。由此,本文采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环境来分析媒介情境融合对社会行为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9.
解读电视媒介在"三农"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信息中枢"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多层次关系下的“媒介三农”对三农问题的分析、判断可以分为四个层面:来自政府的“政策三农”,来自“知识人”的“学者三农”,来自媒体的“媒介三农”,真实、客观存在的“事实三农”。在社会的元场域里,四个子场域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彼此互动的关系。随着媒体自立的进一步凸显,媒介对三农问题的社会唤醒作用不断强化,“媒介三农”向“事实三农”逼  相似文献   

10.
媒介场域概念的界定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非常善于运用场域理论分析社会现象.所谓"场域",布尔迪厄把它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个构型(configuration)".  相似文献   

11.
"9·11"事件以来,暴力恐怖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世界风险社会语境下,媒介是现代风险的主要建构场域,也是公众获取风险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于形塑公众风险感知、推进社会风险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和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5年来关于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主流媒介如何报道暴恐事件以及建构暴恐风险景观。  相似文献   

12.
本应成为社会骄子的"女博士"群体在媒介的符号学建构和过度阐释下成了一个为世人边缘的"神话"场域。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巴特的"神话"理论和桑塔格的"过度阐释"理论证明了媒介以符码为工具异化"女博士"群体,并在整个社会偏向的驱使下成为边缘化"女博士"群体的幕后推手。解构媒体强加的"神话"场域,校正社会对于"女博士"群体的狭隘偏见,不仅依赖于媒介的修正,更需要"女博士"群体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和广泛应用,社会实体及其延伸的不断媒介化,人们的性别观念与实践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微妙的变迁。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相呼应,多元价值取向的互联网场域也在不断解构并重构相关的女性话语,"反剩女"话语随之应运而生。同时,立足于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女性主义及话语及其表征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场域中也面临着被异化和被殖民化的双重可能。本研究将从"剩女"的话语建构路径出发,以互联网场域中的"反剩女"话语为考察对象,揭示媒介化社会语境下女性主义的现实困境和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4.
李青林  李巨伦 《东南传播》2015,(12):115-117
本文认为,每年度的"广播影视奖"评优活动是对优质媒介产品进行评估的媒介管理过程。在这一管理活动中,建立媒介成功的标准体系,并通过评奖活动来加以实际应用,是强化媒介质量管理、激励员工创造性的重要环节。对优质媒介产品的准确评估,是现代媒介在工业化生产流程的再生产过程中走向创新的前提。笔者在参与2014年度"陕西广播影视奖"电视新闻类评奖活动过程中,运用媒介成功标准相关理论,吸纳评委们的真知灼见,结合具体获奖新闻作品,对电视新闻类作品的评优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从表现指标和成功标准两大方面来建构优质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在整合与重组媒体资源的同时,形成了当下的"自媒体"背景,"我们即媒体"日益成为一种宣言。公民话语空间正在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逐渐拓展,建立一个真实、平等、开放、互动、健康的"绿色"传播平台对于公民社会话语"场域"的萌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媒介批评总要依据一定时空下的新闻主导性理论对批评对象进行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既表达社会愿景、学术理想,又要遵循现实的逻辑.跨语境媒介批评是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中的产物,须在具体的场域或情景中完成理论的建构.同时又要外来场域和语境的经验作为参照以砥砺和促进,以此建构横跨国界、横跨多学科领域、横跨多种理论和多种批评方法的媒介批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国风"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绝非偶然,而是来自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通过梳理"国风"概念的演变过程,回顾与"国风"相关的已有研究.文章认为,随着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提高,媒介对国风文化传播的加强,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风"文化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18.
孙悦  郭聪 《东南传播》2018,(4):121-123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媒介场景理论认为,媒介技术是通过构建新的媒介场景来促使社会行为的变化,这一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论证新媒体如何替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健康传播教育平台.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本文以微信公众号"浙江名医馆"为例,分析新媒体如何构建满足受众需求的新场景来参与健康传播,并对新媒体参与健康传播的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为相关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健康传播和推进新型医疗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使新闻场域中物理空间、生产流程、行动者惯习、权责边界等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重构.记者和编辑作为该场域中两个关键主体呈现权力关系的动态变化,记者的部分权力让位于编辑,对记者的职业理想以及新闻伦理共同体产生影响.结合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进行分析与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场域中的权力分配问题和...  相似文献   

20.
非遗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在信息社会当中以更多元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结合非遗影像的代表形式非遗类电视节目,从建构文化记忆实现情感认同、打造媒介仪式构建符号场域、通过创新融合手段延伸传播空间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非遗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特色,以此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强化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牢铸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